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中国市场的印尼旅游产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旅游业是印尼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印尼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印旅游业交往的持续增长,自2016年起,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印尼最大的游客来源国。但印度尼西亚在面向中国市场旅游产品开发上还存在参与性不强、存在明显的淡季、缺乏休闲型旅游项目等问题,本文科学分析了印度尼西亚面向中国市场旅游产品的发展前景,从资源整合、改善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建议。
  关键词:中国市场;印度尼西亚;旅游产品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由一万多个岛屿组成,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具有特色,还有众多的美食,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印度尼西亚面向中国市场大力的进行宣传,吸引了众多的中国游客。但是由于旅游开发时间短,目前仍然处于对当地旅游探索性开发的初级阶段。
  一、面向中国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游客体验性和参与性不够,游客停留时间短
  目前,对印度尼西亚民族文化的发掘仅停留在传统的自然景色观光和热带雨林风景的游览,静态的展示景点比较多,但是旅游项目的开发和与游客的互动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短板,没有让游客参与到当期的风俗文化活动中,没有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游客没有参与到其中,在一些景点停留的时间就比较短,带动的消费项目不多。
  2.印度尼西亚一些旅游项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印度尼西亚旅游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目前印度尼西亚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不成熟,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匮乏而导致印度尼西亚旅游明显的季节性。印度尼西亚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项目旺季是“五一”“十一”和春节,其余时段均属于旅游淡季,旺季时间较短。
  3.缺乏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印度尼西亚现有面向中国市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且以观光为主,游客参与程度低,发展不成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印度尼西亚具有极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村庄坐落在林山围绕和云雾缭绕之间,是典型的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区分不明显,区内光照良好、降雨量充足且无霜期较长,自然资源丰富,为印度尼西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目前印度尼西亚优美的生态环境只用于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民族特色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资源利用率低。
  二、原因探析
  1.地理位置偏远,可进入性差
  印度尼西亚面向中国市场的一些旅游项目,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偏远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印度尼西亚原生态的远秘境。但其地理位置的偏远也成为束缚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拓、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开发的重要因素。印度尼西亚一些岛屿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发展滞后,导致交通可达性较低。一方面,对印度尼西亚旅游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造成直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难以突破空间限制,也难以与旅游产品需求的自由市场接轨,因而出现旅游产品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差异,游客对部分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够,兴趣与关注度不高。
  2.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发展资金不足
  印度尼西亚一些旅游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印度尼西亚旅游市场刚刚起步时期。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仍远远低于新加坡、泰国等地。总体上看,印度尼西亚一些旅游项目地区经济基础较差,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导致印度尼西亚旅游产品开发过程的融资问题非常紧张,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导致各项规划、产品的开发无法落实,从而影响产品开的时效性。
  3.旅游開发时间短,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印度尼西亚面向中国市场的一些旅游项目目前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目前以热带雨林景观和美食等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为辅,旅游产品结构总体来说比较单一。随着印度尼西亚旅游的科学规划与进一步发展,印度尼西亚的旅游产品结构层次将越来越完善。
  三、印尼面向中国市场旅游产品开发前景分析
  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趋势,为印度尼西亚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旅游和收获,这将为印度尼西亚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更广阔的开发潜力,使印度尼西亚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中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转变,为印度尼西亚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扩大了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消费主要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精神需求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而符合当今旅游消费的主流,使印度尼西亚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拥有了更为广的市场前景空间。
  四、印尼旅游产品培育的开发模式
  印度尼西亚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民族村寨古老独特文化资源与优良生态环境的优势,探讨出既可实现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发展,又可以为中国市场的游客提供有力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收入的增长。
  1.加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
  首先,针对中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爱好倾向,对印度尼西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针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游客的喜好把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按照自然风光、风俗文化、风味饮食、休闲养生、体验参与等主题把相关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自然风光旅游主题里要把印尼独有的热带雨林气候景观特点展现出来,让游客体验到不一般的美景欣赏。在风俗文化主题里要结合中国游客的文化习惯,把印尼民族文化特点展现出来,让中国游客看到不一般的印尼民俗特点,增加吸引力和渗透力。其次,饮食文化,系统地介绍印尼美食,突出海鲜和当地小吃,为开拓中国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展示、宣传等各个环节,充分借助科技手段,以动态、数字、影像、声像、动漫等形式呈现给旅游者,让中国旅游者在高科技的指引下对印度尼西亚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有助于印度尼西亚文化旅游知名度的提高。   2.提高印尼旅游产品参与性
  目前,印度尼西亚旅游产品仅限于观光游览,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参与体验性的旅游产品相对缺乏,这也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旅游项目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尼西亚的文化资源具有活态性特点,可以多元化开发为思路,提高印度尼西亚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休闲体验性,丰富印度尼西亚旅游产品种类。要用“活”手段,增强传承弘扬的新颖性。要有时代性的手段,就是在印尼旅游文化建设中要着眼时代发展,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吸收国内外文化建设的一些好的形式和做法,克服旅游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等不足,进一步增强印尼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和鲜活感;要有多样性的手段,就是着眼当前中国游客审美标准提高的客观实际和求新、求异、求变的文化需求,开展多样性、经常性、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针对中国游客开发适合多个季节的旅游产品,弥补印度尼西亚旅游的季节性,同时又能提升印度尼西亚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重点设计好针对中国的春节、五一、十一等旅旅项目产品。
  3.针对中国游客开发休闲养生旅游产品
  抓住中国游客越来越注重休闲养生、身体健康的心理,发掘印度尼西亚生态环境优越,一年四季气候宜人的优势,可在不破坏印度尼西亚原始村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在村寨外围建设休闲养生酒店等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印度尼西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发具有印度尼西亚民族文化特色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广泛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把印尼歌曲、印尼民族文化传播活动办好,把旅游的宣传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沙龙文化办得更加有特色、更加有吸引力加强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产品设计。充分利用印尼的海洋资源,为中国内地游客设计更多的潜海、沿海渡船旅游、海滩度假模式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热带雨林的自然条件,为中国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掘印尼当地食品,把海鲜产品等开发利用好,讓中国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品尝到更多的美食。针对中国的“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加大旅游产品的供应量和供应水平,为中国游客量身打造更多的旅游产品。
  4.拓展营销渠道,注重智慧营销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营销渠道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具体通道或路径。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可以解决商品产需不一致的矛盾。当今中国市场旅游者的需求多样化,传统的营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变化,因此拓展营销渠道是旅游产品营销的关键,民族旅游产品亦是如此。智慧旅游营销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旅游情况的把控能力和游客需求分析水平,建立和完善数字营销监测和评价体系,扩展在线营销渠道,提升目的地在线传播效果和网络影响力,充分运用互联网迅速传播的特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景区智慧管理、注重游客体验并举的创新营销模式,从而起到传播目的地形象,引导和促成潜在旅游者决策,实现营销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智慧营销具有网络的互动性和跨时空性,迎合了中国市场旅游者个性回归的需求。印度尼西亚民族旅游产品需充分应用智慧营销思路,进行民旅游区统官方网站建设,开设旅游网站、贴吧、官方微博及旅游APP等,通过旅游官方网站上的旅游信息,介绍景区的旅游产品、最新活动以及优惠信息。
  总之,中国市场旅游消费群体庞大,印度尼西亚要充分发挥本国旅游的优势,结合中国游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不断增加旅游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薛鲜莉.面向中国市场的印尼旅游业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肖凯,孙萱智.中国出境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创新实践——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3):156-157.
  [3]林梅.印尼旅游业竞争力与中印(尼)旅游合作[J].南洋问题研究,2008(02):9-14.
  [4]薛鲜莉.印尼旅游业国家品牌战略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02):139-146.
  作者简介:
  张莉莉(1980.8-  ),女,汉族,广西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管理、市场营销;
  谭学琳(1984-  ),通讯作者,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8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