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平县畜间布病防控实施关键技术与 保障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畜间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同时也对畜牧业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自“十二五”至今,建平县的畜间布病疫情整体实现了有效遏制,但部分乡镇场街仍有点状发病的情形,畜间布病已经成为阻碍建平县养殖业快速稳步发展及影响人类安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将建平县畜间布病疫情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保护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城乡居民的公共安全。
  1 实施畜间布病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1.1 对畜间布病实施流调和监测技术措施
  对全县登记在册的存栏奶牛、种畜场及散养种公畜要坚持100%检测;对虽未发现布病的乡镇饲养的牛、羊要按全部饲养量2%~4%的比例实施抽查检测,对传统布病防疫疫点按照不低于20%~25%的比例实施严格抽检。出现阳性的家畜及畜群要实施100%监测,对于周边的区域也要加大抽检的比例;对出现早产、流产等疑似布病家畜,出现阳性家畜坚决予以扑杀并实施无害化处理措施。根据布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有短期育肥牛羊、流动性较大的育肥场、家畜买卖交易市场要加大监测,对畜群阳性率持续较高的饲养场、育肥场家畜畜群,要及时予以采取疫情处置。
  1.2 对畜间布病实施溯源灭点技术措施
  按照辽宁省、朝阳市及县乡镇《畜间布病的溯源灭点工作技术方案》《畜间布病疫点处置技术规程》,以布病病人实施追溯畜間疫情源头情况,建立起自人至畜、自畜至人的巡查追溯方案与制度,对于出现有人间布病的患者及疑似患者,其接触的牛羊要进行进行全面的监测,将出现布病的病畜要及时予以扑杀,建立起有疫必报,有报必溯,有源必灭的规章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的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
  1.3 对畜间布病实施消毒灭源技术措施
  采取彻底消毒技术措施,可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途径扩展与传染源的萌生,如此实施也是饲养场户最有效、最前置、最经济的防控畜间布病的安全措施。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到消毒灭源技术的关键性、严肃性、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并成立畜间布病专门领导组织,全面动员、积极协调、系统指导、检查监督畜间布病消毒灭源工作的开展。要结合当地畜间布病防控的落实情况,系统制定乡(镇)村的畜间布病消毒灭源实施方案与措施,严格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畜间布病疫点处置规范》的相关规定、政策执行操作。
  2 实施畜间布病防控的主要保障措施
  2.1 切实加强县乡(镇)村三级组织领导和责任制落实
  实行畜间布病防控的目标化管理责任制度。要明确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要进行岗位的职责和责任的落实,建立健全内容完善、制度严密的岗位责任制。对于村级动物防疫员,也要实施并建立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把防控效果与项目补贴密切结合,相互挂钩,定期对县乡村三级参与布病防控的相关人员实施检查与全面评价;县农业农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适时开展对各乡(镇)村布病防控落实情况的指导与检查。
  2.2 积极组织协调落实布病防控经费的支持与投入
  县乡(镇)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县乡(镇)村三级实施科学、持续的畜间布病防控经费投入与支持机制,将畜间布病防控经费纳入县乡(镇)两级年度财政预算经费之中;已经列入县乡(镇)村财政预算的防控经费不得占用,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有相应的经费支持。
  2.3 加强防控培训和防控行为干预的工作力度
  对于防控人员要进行防控专业技能和个体防护知识的技术培训,将防控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与概率降到保险系数之内。同时要采取多项措施和形式,对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场、贩运点等重点场所与人群进行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实现全民性的群防群控,严禁徒手接羔、饮食生乳及未熟肉食、接触未经消毒的污染物也不洗手饮水、进食和实施动物皮毛加工不带卫生口罩,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自我保护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3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