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探究试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水稻种植中,运用“三控”施肥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增产效果。本文以贺州市八步区试验为例,探讨“三控”施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水稻;“三控”;施肥;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016年八步区对“三控”施肥技术进行了试验验证,具体地点选取在八步区信都镇北联村幸福组104号种植户沈利成种植基地。
1.1 种植品种
超级稻深两优5814。
1.2 田间设计及面积
选三块相邻的水田,面积为田块一0.765亩、田块二0.855亩、田块三0.78亩;每块田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为“对照”,右侧为“三控”。中间筑田基,田基上覆盖塑料膜,防止串肥串水,每个处理单独排灌。对照:按农户习惯种植方法进行水肥管理;处理:按“三控”施肥技术规程进行水肥管理。
1.3 土壤条件
土壤为沙壤土,前茬是水稻,耕作层15~20厘米,排灌方便,肥力中等。
1.4 移栽方式及规格
各处理和对照均采用插秧机机械插秧方式移栽,插植规格18厘米×30厘米,密度为1.23万蔸/亩。
1.5 水分管理
对照(参照农民常规管理):水稻移栽立苗后保持田间浸水,直到分蘖够苗,够苗后开始露晒,露晒田后幼穗分化期至勾头期间保持充足水分,以后干湿交替,收割前7天不再增加水分,自然晾干。
处理(“三控”技术):水分管理实行水气平衡栽培。即移栽后第5天待耕作层泥土沉积开始,在周边挖一条宽40厘米、深30厘米的环状水沟,除水分敏感的幼穗分化期、抽穗扬花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浅水灌溉以及每亩苗量达到20.8万时露晒田控苗外,其余各个时期以湿润灌溉为主,即保持沟中有一定量水分,水不成面,廂面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生长后期干湿交替,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到成熟。
1.6 肥料施用
对照和处理施用的肥料有所不同,肥料用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对照:第一次施肥在2016年7月25日,施用四季发牌复合肥45%(18-9-18),15公斤/亩,3.6元/公斤;第二次施肥在2016年8月3日,施用尿素(46%)10公斤/亩,2元/公斤;第三次施肥在2016年8月16日,施用四季发牌复合肥45%(18-9-18),20公斤/亩,3.6元/公斤。
处理:第一次施肥在2016年7月25日,施用洋丰牌复合肥45%(15-15-15)20公斤/亩,3.4元/公斤;第二次施肥在2016年8月11日,施用洋丰牌复合肥45%(15-15-15),15公斤/亩,3.4元/公斤,施用尿素(46%)5.5公斤/亩,2元/公斤,施用氯化钾(60%)3公斤/亩,3.2元/公斤;第三次施肥在2016年9月12日,施用尿素(46%)5公斤/亩,1.9元/公斤,施用氯化钾(60%)5公斤/亩,3元/公斤;第四次施肥在2016年10月8日,施用尿素(46%)2公斤/亩,2元/公斤。
2 结果与分析
田间主要调查试验各处理的生长速度、分蘖速度。从移栽后第5天开始调查,以后每隔7天调查一次,这里重点列举第一次调查8月1日、够苗期8月22日,分蘖高峰期9月6日的调查结果,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试验于11月2日收割,采用收割机机械收获,各个处理和对照单独收割并测其产量(见表2)。
从表1可看出,第一次调查“三控”处理株高15.4厘米,分蘖3.8蘖;对照株高15.4厘米,分蘖3.7蘖;两者差距非常小,够苗期均在8月22日,“三控”处理为16.9苗/蔸,亩苗数20.79万;对照为19.9苗/蔸,亩苗数24.48万;分蘖高峰期也一致在9月6日出现,“三控”处理为29.6苗/蔸,亩苗数36.41万;对照为33苗/蔸,亩苗数40.59万;从分蘖开始到分蘖高峰,对照在株高、分蘖生长速度都比处理快,从分蘖高峰至成熟期成穗比例则是处理高,“三控”处理的成穗率为47.6%,对照为43.6%,说明利用“三控”技术对无效分蘖控制效果明显,可减少无效分蘖造成的肥料养分损失。
从表2可见,“三控”处理在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都比对照多,实际产量也比对照高,说明“三控”技术跟常规管理技术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对照肥料施用每亩纯氮(N):10.9公斤;磷(P2O5):3.15公斤;钾(K2O):6.3公斤;成本为146元。“三控”处理肥料施用为每亩纯氮(N):11公斤;磷(P2O5)5.25公斤;钾(K2O):10.05公斤;成本为168.1元。两者肥料成本差别不大。
3 总结
肥料需要根据水稻各个生育期的需求精准施用,这样可减少施肥量,水分的管理也是节水农业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水肥管控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也可以提高稻株间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三控”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3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