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玉米对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2. 农业农村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海口 571100;3. 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571100;4.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
摘 要:为了解玉米对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应,以‘鲜玉糯2号’、‘泰系2号’、‘泰系3号’、‘伯洪5号’和‘美兰16号’5种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养分积累情况、不同土层养分和次生盐渍化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鲜玉糯2号’的总生物量、吸氮量、吸磷量、吸钙量和吸镁量最高,分别为714.94、12.30、2.70、6.11、1.13 kg/667 m2;(2)与不种植任何填闲作物的对照相比,各品种玉米对土壤0~20 cm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其中‘鲜玉糯2号’对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消减能力最佳;(3)种植玉米使土壤0~20 cm的电导率下降15.18%~35.43%,其中‘鲜玉糯2号’下降幅度最大。蔬菜大棚在休闲期种植玉米,能有效降低养分的积累,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
关键词:蔬菜大棚;玉米;土壤次生盐渍化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rovement effects of Zea mays on the secondary salinization of vegetable greenhouse soil, five cultivars of Z. mays (Xianyunuo 2, Taixi 2, Taixi 3, Bohong 5 and Meilan 16)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nutrient accumulation of maize and the variation of soil nutrient, secondary salinization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e total biomass, nitrogen uptake, phosphorus uptake, calcium uptake and magnesium uptake of Xianyunuo 2 were the highest, which was 714.94, 12.30, 2.70, 6.11 and 1.13 kg/667 m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o catch crop, maize palnting could reduce the content of soil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vailable K, exchangeable calcium, exchangeable magnesium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and the reduction of soil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exchangeable calcium, exchangeable magnesium content of Xianyunuo 2 were bigg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cultivars. Soil EC of the 0–20 cm soil layer dropped by 15.18% to 35.43% after the five cultivars planted, and Xianyunuo 2 showed the largest decline. Therefore, in the interim period of vegetable greenhouse, planting maize could reduce soil nutrient accumulation and remit soil secondary salinization.
Keywords: vegetable greenhouse; Zea mays; secondary salinization
温室大棚长期处于缺少雨水淋洗和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的生产状态下,特殊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1]。次生盐渍化使得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表层,表层中可溶性盐离子主要为钙和硝酸根离子[2]。因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不仅会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增加,蔬菜品质下降,且会引起地下水体污染及NO和N2O排放增加等问题[3]。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包括调控灌溉、施肥措施、种植填闲作物和耐盐作物及利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进行改良[4-5]。这些措施各具优势,但种植填闲作物因操作简单而适合大面积推广。
填闲作物是在设施栽培休闲期,种植耐盐且生长快、吸肥能力强的植物来降低土壤耕层的盐基离子含量[4],主要包括种植玉米、苏丹草、苋菜和大葱等。梁浩等[6]研究发现,以甜玉米為填闲作物对在京郊设施地土壤硝态氮的淋洗有明显的阻控作用。文方芳等[7]在北京房山地区种植夏季填闲作物籽粒苋、苏丹草、甜高粱和甜玉米后,土壤的各盐分离子大幅度减少,土壤电导率(EC)降低,其中甜玉米的脱盐效果最佳。玉米作为C4作物,吸肥能力强,在种植结束后还可以收获玉米,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海南夏秋渡淡蔬菜生产基地有1万hm2,夏秋季高温多雨,蔬菜生产难度大,大棚配套设施不齐全,可用于夏秋蔬菜生产的设施大棚仅为0.2万hm2左右[8-9],适合在大棚的休闲期种植玉米作为填闲作物。但在通过种植玉米改良蔬菜大棚次生盐渍化土壤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不同玉米品种改良蔬菜大棚次生盐渍化土壤的能力仍有待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开展种植不同品种玉米改良蔬菜大棚的次生盐渍化效果的试验,研究在不施肥条件下,不同品种玉米的养分积累情况及不同土壤层次养分和盐渍化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7年7月4日至9月在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进行。玉米品种分别为‘美兰16号’、‘伯洪5号’、‘泰选2号’、‘泰选3号’和‘鲜玉糯2号’,其中‘美兰16号’购自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伯洪5号’、‘泰选2号’、‘泰选3号’购自海南伯洪实业有限公司,‘鲜玉糯2号’由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供试大棚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方法
1.2.1 试验处理 2018年7月4日播种玉米,9月21日收获。每小区面积为1.5 m×3.5 m,随机排列,每个处理均重复3次。株行距为35 cm× 100 cm,以不种植任何填闲作物为对照,并定期进行人工除草,整个生育期不施肥。
1.2.2 指标测定 试验结束后,将玉米根系整体挖出,并用清水冲洗,分别称籽粒、秸秆和空穗鲜重,然后105 ℃杀青30 min,70 ℃烘干至恒重,称其干重。采用H2SO4-H2O2消煮,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钒钼黄比色法测定磷含量,AA-6300C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钾、钙和镁含量。
分别取耕作层0~20、20~40 cm土壤,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过筛后,备用。采用扩散吸收法测定碱解氮;0.5 mol/L NaHCO3浸提,硫酸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用1 mol/L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测定速效钾;用1 mol/L乙酸铵浸提,AA-6300C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交换性镁、交换性钙;用水土比5∶1电导率法测定土壤电导率(EC)。
1.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绘制图表,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玉米的生物量和吸氮量
不同品种玉米的生物量和吸氮量见表2。由表2可知,‘鲜玉糯2号’的总生物量最大,为714.94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泰系3号’的籽粒最重,达113.81 kg/667 m2,显著高于‘伯洪5号’和‘泰系2号’,但与‘鲜玉糯2号’和‘美兰16号’差异不显著。‘鲜玉糯2号’的空穗和秸秆量最大,分别为144.28、461.67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在吸氮量方面,‘鲜玉糯2号’的总吸氮量最高,为12.30 kg/667m2,其次为‘泰系3号’,‘泰系2号’最低。其中,‘泰系3号’的籽粒吸氮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泰系2号’的空穗吸氮量最高,为1.22 kg/667 m2。‘鲜玉糯2号’的秸秆吸氮量最大,为9.31 kg/ 667 m2,与‘泰系3号’差異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2.2 不同品种玉米的吸磷量和吸钾量
由表3可知,在吸磷量方面,‘鲜玉糯2号’的总吸磷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2.70 kg/ 667 m2,其次为‘伯洪5号’,最低为‘美兰16号’。‘鲜玉糯2号’、‘泰系3号’、‘伯洪5号’和‘美兰16号’的籽粒吸磷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泰系2号’。但‘泰系2号’的空穗吸磷量最高,为0.44 kg/667 m2,其次为‘鲜玉糯2号’,其含量为0.37 kg/667 m2,‘泰系3号’的空穗吸磷量最低,为0.24 kg/667 m2。‘鲜玉糯2号’的秸秆吸磷量最高,为2.01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在吸钾量方面,‘伯洪5号’的总吸钾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12.31 kg/667 m2,但其他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泰系3号’的籽粒吸钾量最高,含量为0.85 kg/667 m2,其次为‘伯洪5号’,含量为0.79 kg/667 m2。‘伯洪5号’的空穗吸钾
2.3 不同品种玉米的吸钙量和吸镁量
由表4可知,在吸钙量方面,‘鲜玉糯2号’的总吸钙量最高,为6.11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鲜玉糯2号’和‘美兰16号’的籽粒吸钙量最高,均为0.15 kg/667 m2。‘泰系2号’空穗的吸钙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0.29 kg/667 m2,但其他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鲜玉糯2号’的秸秆吸钙量最高,为5.76 kg/667 m2,‘泰系2号’最低,为2.24 kg/667 m2。在吸镁量方面,‘鲜玉糯2号’的总吸镁量为最高,为1.13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泰系3号’的籽粒吸镁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但是各品种的空穗吸镁量差异不显著;‘鲜玉糯2号’的秸秆吸镁量为最高,为0.87 kg/667 m2。
2.4 不同品种玉米对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
玉米收获后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见图1。由图1A可知,与不种植任何填闲作物的对照相比,种植5个品种玉米能显著降低土壤0~20 cm和20~40 cm的碱解氮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2.83%~23.39%和4.09%~14.37%。其中,‘鲜玉糯2号’收获后土壤0~20 cm和20~40 cm的碱解氮含量均低于其他品种。由图1B可知,‘鲜玉糯2号’和‘伯洪5号’对土壤0~20 cm的速效磷消减能力较强,与对照相比,其速效磷含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15.29%和10.12%。但在20~40 cm土层,各品种的速效磷消减能力差异不显著。由图1C可见,各玉米品种对土壤0~20 cm速效钾含量的消减能力为:‘伯洪5号’>‘鲜玉糯2号’>‘美兰16号’>‘泰系3号’>‘泰系2号’。其中,‘伯洪5号’和‘鲜玉糯2号’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小于对照。在20~40 cm土层, 表4 不同品种玉米吸钙量和吸镁量
Tab. 4 Calcium and magnesium uptake of different maize cultivars
品种
Cultivar 吸钙量Calcium uptake/[kg·(667 m)?2] 吸镁量Magnesium uptake/[kg·(667 m)?2]
籽粒
Grains 空穗
Empty ears 秸秆
Straw 合计
Total 籽粒
Grains 空穗
Empty ears 秸秆
Straw 合计
Total
鲜玉糯2号 0.15±0.01a 0.20±0.01b 5.76±0.29a 6.11±0.29a 0.12±0.02b 0.14±0.02a 0.87±0.05a 1.13±0.06a
泰系3号 0.14±0.01ab 0.20±0.03b 3.63±0.17b 3.98±0.2b 0.15±0.02a 0.11±0.02a 0.72±0.02b 0.98±0.01b
伯洪5号 0.12±0.02b 0.15±0.02b 3.19±0.09b 3.46±0.08b 0.14±0.01b 0.12±0.02a 0.69±0.02bc 0.94±0.02b
美兰16号 0.15±0.02a 0.18±0.02b 2.53±0.14c 2.85±0.12c 0.14±0.01b 0.11±0.02a 0.59±0.03c 0.84±0.02c
泰系2號 0.09±0.01c 0.29±0.05a 2.24±0.06c 2.62±0.06c 0.09±0.01b 0.14±0.02a 0.46±0.03d 0.69±0.03d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图1 种植不同品种玉米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Fig. 1 Soil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content after planted different maize cultivars
‘伯洪5号’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品种和对照,而其他4个品种与对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各品种玉米对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有一定的消减作用,特别是‘鲜玉糯2号’,其对碱解氮和速效磷的消减能力最强,‘伯洪5号’对速效钾的消减能力最强。
2.5 不同品种玉米对土壤中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电导率的影响
玉米收获后的土壤和对照土壤的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和EC见图2。由图2A可知,与不种植填闲作物的对照土壤相比,种植5个品种玉米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中的交换性钙含量,降低幅度为10.68%~19.10%。‘鲜玉糯2号’和‘泰系3号’能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的交换性钙含量,但其他品种玉米种植的消减效果不显著。由图2B可知,‘鲜玉糯2号’0~20 cm土层中的交换性镁的消减能力最佳,消减量为43.00 mg/kg。与对照相比,各品种玉米20~40 cm土层中的交换性镁含量差异不显著。对由图2C可见,种植玉米后0~20 cm土层的EC显著降低,下降幅度为15.18%~35.43%,其中‘鲜玉糯2号’下降幅度最大,而种植玉米虽然可降低20~40 cm土层的EC,但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种植填闲作物是一种容易操作的次生盐渍化改良方式,很多设施菜地每年都有休闲期,在此期间种植填闲作物可有效消减土壤氮素和可溶性盐基离子以及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等[10-13]。玉米作为一种C4类作物,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具有生物量大、根系深、耐高温的特点[6],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理想的填闲作物之一。尹兴等[11]发现,与白菊花、牛膝相比,间作甜玉米的总吸氮量最高,对土壤剖面的硝态氮消解能力也是最强的。本研究表明,与不种植任何填闲作物的对照相比,‘鲜玉糯2号’、‘泰系2号’、‘泰系3号’、‘伯洪5号’和‘美兰16号’5种玉米均能降低0~20 cm土层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EC,但20~40 cm土层中的养分含量及EC下降幅度不及0~20 cm土层,这与玉米的大部分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浅层土壤中,其对20~40 cm土层中的养分吸收有限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种植玉米能缓解浅层土壤次生盐渍化,但深层土壤效果不佳,这与其他的研究结果一致[14]。本研究还发现,与其他品种相比,‘鲜玉糯2号’对0~20 cm土层中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消减能力最佳,降低量分别为33.30、36.40、411.00、43.00 mg/kg。这与‘鲜玉糯2号’的总生物量最大,其吸氮量、吸磷量、吸钙量及吸镁量也最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钙是次生盐渍化土壤中阳离子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滨海盐渍化土和内陆盐碱土。杨静等[2]研究发现,在江苏省某次生盐渍化严重的土壤中,钙占阳离子总量的59.71%。因此,钙是次生盐渍化土壤评价的重要参数[15]。本研究的供试大棚为多年蔬菜大棚,因次生盐渍化问题而荒废,其交换性钙含量高达2171.60 mg/kg。有研究表明[16-17],土壤中过量的钙对磷素有效性有影响,还会抑制作物对钾素的吸收,从而使作物生长受到抑制。文方芳等发现[7],与籽粒苋、苏丹草和甜高粱相比,种植甜玉米后土壤交换性钙离子下降幅度最高,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5个品种玉米种植后,0~20 cm土层中的交换性钙含量均显著降低,降低幅度达10.68%~19.10%,其中‘鲜玉糯2号’效果最为显著。这说明在海南夏秋季,以玉米作为填闲作物对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是可行的,同时,玉米品种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EC是评价土壤盐渍化的另一个重要参数[18],土壤的电导率和水溶性盐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电导率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盐渍化研究中[19-20]。研究发现[21-23],多年大棚生产蔬菜土壤的EC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土壤,土壤EC超过500 μS/cm,作物生长容易受阻。本研究对照土壤0~20 cm的EC为1455.33 μS/cm,远高于500 μS/cm。代立兰等[24]研究发现,栽培甜菜和籽粒苋使土壤的EC下降,下降幅度为12.8%~30.9%。Gabriel等[25]研究发现,比休耕处理相比,在休闲期种植大麦和野豌豆,土壤盐分淋溶减少了6 mg/667 m2。张春兰等[26]發现,与柽麻、黄瓜相比,玉米降低EC效果最佳。本研究发现,种植玉米后,EC下降了15.18%~35.43%,但因土壤EC本底值较高,玉米收获后EC仍高于900 μS/cm,如需使用大棚,还需进一步改良。
综上可知,本研究中所选的5种玉米,‘鲜玉糯2号’的生物量和吸氮量、吸磷量、吸钙量及吸镁量最大,‘伯洪5号’的钾吸收量最大。供试5种玉米对海南地区蔬菜大棚的次生盐渍化均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鲜玉糯2号’对碱解氮、速效磷以及交换性钙镁离子的消减效果和EC降低效果最佳,但对速效钾的消减效果不及‘伯洪5号’。从土层分布来看,5种玉米品种对0~20 cm土层中的速效养分、钙镁离子消减效果及EC的降低效果较20~40 cm土层更佳。总体来看,种植玉米不仅能实现海南次生盐渍化蔬菜大棚土壤养分的快速消减,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中‘鲜玉糯2号’是所选择5种玉米中对次生盐渍化改良效应最好的品种。
参考文献
余海英, 李廷轩, 周健民.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土壤, 2005(6): 581-586.
杨 静, 陆晔丰, 孙凯文, 等. 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及可溶性盐垂直分布[J]. 北方园艺, 2016(23): 171-174.
李海云, 王秀峰, 邢禹贤. 设施土壤盐分积累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4): 535-538.
顾京晏, 顾 卫, 张 化, 等. 我国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生物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1): 70-75.
Liang Y C, Si J, Nikolic M, et al. Organic manure stimulate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barley growth in soil subject to secondary salinization[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37(6): 1185-1195.
梁 浩, 胡克林, 侯 森, 等. 填闲玉米对京郊设施菜地土壤氮素淋洗影响的模拟分析[J].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47(8): 125-136.
文方芳, 韩 宝, 于跃跃, 等. 4种填闲作物对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果[J]. 中国农技推广, 2015, 31(4): 44-46. 肖日新, 陈贻诵, 何 阳. 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J]. 长江蔬菜, 2018(24): 23-26.
冯学杰. 海南设施大棚蔬菜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园艺文摘, 2013, 29(12): 53-54, 175.
唐 珧, 刘 平, 白光洁, 等. 设施菜地氮素淋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45(3): 473-476, 481.
尹 兴, 汪新颖, 张丽娟, 等. 填闲作物消减蔬菜生产棚室土壤硝态氮潜力研究[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32(3): 222-228.
杨冬艳, 冯海萍, 王学梅. 填闲作物种植及绿肥还田对宁夏新建日光温室土壤环境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7): 271-275.
Ali A, Ghani M I, Li Y, et al. Hiseq bas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structure, and predictive functional profiling in continuous cucumber planted soil affected by diverse cropping systems in an intensive greenhouse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11): 2619.
裴志强, 卢树昌, 侯 琨, 等. 基于不同夏填闲作物及种植密度的设施土壤磷素吸收与淋失阻控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 41(4): 398-401.
黄绍文, 高 伟, 唐继伟, 等. 我国主要菜区耕层土壤盐分总量及离子组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4): 965-977.
敖俊华, 黄振瑞, 江 永, 等. 石灰施用对酸性土壤养分状况和甘蔗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5): 266-269.
梁文君, 蔡泽江, 宋芳芳, 等. 不同母质发育红壤上玉米生长与土壤pH、交换性铝、交换性钙的关系[J]. 農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8): 1544-1550.
Butcher K, Wick A F, Desutter T, et al. Soil salinity: a threat to global food security[J]. Agronomy Journal, 2016, 108(6): 2189-2200.
张 顺, 贾永刚, 连胜利, 等. 电导率法在土壤盐渍化中的改进和应用进展[J]. 土壤通报, 2014, 45(3): 754-759.
辛明亮, 何新林, 吕廷波, 等. 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与电导率的关系实验研究[J]. 节水灌溉, 2014(5): 59-61.
李先珍, 王耀林, 张志斌. 京郊蔬菜大棚土壤盐离子积累状况研究初报[J]. 中国蔬菜, 1993(4): 15-17.
施毅超, 胡正义, 龙为国, 等. 轮作对设施蔬菜大棚中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累积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3): 548-553.
陶 笑, 徐 媛.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蔬菜土壤理化性状的调查研究[J]. 上海蔬菜, 2017(5): 53-54.
代立兰, 张怀山, 夏曾润, 等. 不同栽培模式下甜菜和籽粒苋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抑盐效应[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 34(1): 257-263.
Gabriel P, José L, Almendros G, et al. The role of cover crops in irrigated systems: Soil salinity and salt leaching[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2, 158: 200-207.
张春兰, 张耀栋, 周权锁. 不同作物茬口对减轻蔬菜保护地土壤盐害及连作障害的作用[J]. 土壤通报, 1995(6): 257-2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3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