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互联网+”被提出的今天,政府服务模式开始面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已开始大力实施。此次研究结合江西鹰潭市,对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时代 互联网+ 政务服务 新模式
前言:现阶段,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导的先进技术不断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公众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需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先进信息化手段进行工作,强化革新本领,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在此形势下,各区域、各部门均开始践行“互联网+”概念,将以往的“群众跑腿”面向网络“数据跑腿”这一服务管理新模式转变。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新形势
1.1新趋势
首先,移动、数据化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政府需借助多元化智能终端等对用户行为轨迹加以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给予高效便捷的服务,对社会加入公共治理的深、广度进行拓张。其次,将面向个性化、服务化发展。政务服务开始由以往的管理型面向服务型模式转变,致力于问题导向,精简服务流程,给公众给予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最后,生态化、融合化发展。互联网思维已开始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各大畛域行进,并推动电子政务、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有效融合。
1.2新要求
为贯彻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6月对《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颁行,提供跨层级、区域等协同管理及服务,促进企业与民众办事线上线下相结合,促使企业以及民众前往政府办事如同网购一样便捷。首先,基于整合促便捷,实现线上“一网通办”;其次,基于集成增强效能,实现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后,基于创新促精简,实现企业与民众“最多跑一次”。《实施方案》表示,将企业与民众办事无需多次跑腿当做宗旨,对需现场办理事项的“最多跑一次”目录加以整理,对办事流程、材料进行精简,促进政务服务入口直接面向基层。
二、鹰潭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
2.1发展现状
1.实体大厅政务服务。该市市级、县行政服务大厅分别为1个、6个。前者囊括46个窗口,市本级部门40个,成员120余名,拥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均入驻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便民、高效且规范的服务。2.线上政务服务。公安、国税等部门基于上级对口部门构建独有的业务垂直系统,可在网上办理某些业务;基于省相关要求,构建市、县政务服务网,设置网上办事大厅,然而由于不具备电子证照支撑,使得部门间的数据难以分享,业务系统无法有效对接,可于网上全程办理的业务实属不多。3.政务服务新模式。首先,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对审批“直通车”进行了开通,对项目所在区域、县行政服务中心以及各进驻窗口单位三级联动代办服务队伍进行建設;其次,配置了中介服务超市。全部资质合格的中介服务组织无条件进驻,包含行政审批期间的全部中介服务项目;最后,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抑或“一次不跑”,整理得出“最多跑一次”项目将近290项,“一次不跑”项目100余项。
2.2现存挑战
数据难以分享、办事需提供较多证明材料;业务协同欠缺,办事需前往较多部门;服务流程冗杂,耗时长;部门主动服务机制匮乏完善性;服务通道不畅等。
三、鹰潭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路径
3.1完善全域一体“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首先,构建产生标准体系,给民众办事予以便利。当地政府践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时,需严格依据国家、省政府及行业规范行事;其次,对服务清单进行编制,给民众办事给予内容支撑;最后,创设在线服务平台,给民众办事给予平台支撑。
3.2确保政府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首先,经由构建省共享交换平台对数据分享,对民众办事时的信息壁垒加以处理;其次,将业务协同落到实处,为民众前往政府办事需通过多个部门的情况改善,达成跨系统、部门业务协同的目的;最后,设立电子证照库,为民众办事循环证明问题有效处理。
3.3对更多政务事项进行全程“一网通办”
以“互联网+”全域一体化平台为基础,确保线上、线下相结合,对政务服务方便、快捷性加以提升;对主动服务模式加以探究,增强民众满意度;大力实施自助办理模式,加深政务服务民众的体验程度;对“一窗”办理模式进行利用,对政务服务民众的获得感加以提升。
四、结束语
此次研究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对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时代下“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路径,望以此为其他区域政府创新政务服务模式予以参考,为社会大众提供高效优质的便民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王坤.推进“互联网+政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04):86-88.
[2]张伟.“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政务新媒体融合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8(10):119-120.
[3]田小敏.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0):134-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5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