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超大型演艺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分类研究的方式,归纳总结超大型演艺建筑的空间布局、组织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演艺建筑;超大型;观演空问;公共服务空问;扩展功能空间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3.010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演艺建筑的超大型化是一种国际趋势。在中国,由于受众结构以及剧场建设发展基础的双重特性,超大型化趋势在演艺建筑飞速发展的近20年来颇为明显。新建演艺建筑的总体规模及厅堂容量越来越大,使用功能更加复合,不再只是“前厅+观众厅及舞台+后台”的单一观演空间模式,而是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发展为“观演空间+公共服务空间+扩展功能空间”模式。演艺建筑的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超大型演艺建筑的概念中,“演艺建筑”特指为现场表演提供场所和空间的建筑类型。“超大型”指满足以下部分或全部条件:厅堂数量在3个以上,总座位数过3000座,或建筑面积大于100000m2;或功能业态复合化比例超过50%,如演艺设施+艺术教育中心、博物馆、餐厅、商场、办公等;或由多个单体组成的功能密切關联的演艺建筑集群。
  笔者从观演空间、公共服务空间、扩展功能空间三个方面分析超大型演艺建筑空间模式。
  1观演空间模式
  观演空间是超大型演艺建筑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观众厅、舞台和后台空间。超大型演艺建筑一般有多个演出空间或厅堂,它们之间的空间组合形态有多种可能性,这是超大型演艺建筑区别于单厅剧场的主要特征。
  根据厅堂尺度、场地条件、组合模式等条件的不同,观演空间组合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分散式、多厅合一式、融合式、叠加式,如图2所示。其中,后三种模式也可以统称为集中式。
  1.1分散式
  分散式布局指由分散设置在不同的建筑体量中的演出空间共同组成的演艺建筑群。演出厅堂独立分布,建筑形式既可以相似也可以有较大差异。分散式布局的演出空间独立性强,有些甚至距离较远,演出流线明确。这种布局如在城市中心,则能够充分利用分散的用地;如布置在郊区,一般用地较大,可以打散体量,获得更多的室外空间,与环境更好地融合。分散式布局进一步细分为完全分散式、局部分散式两种布局,其特点见表1。
  现代演艺建筑中,1970年建成的美国林肯演艺中心最早采用分散式布局。该演艺中心属于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共有12座大小不同的剧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大都会歌剧院、费希尔音乐厅、纽约州剧场、茱莉亚音乐学院等。中国分散式布局的超大型演艺建筑大多表现为位于同一场地内的多个建筑体量,如武汉琴台大剧院将大剧院和音乐厅分置在水边的两个体量中;广州歌剧院和青岛大剧院则是两个体量若即若离的布置。
  从经营的角度来看,演艺建筑群采用集群式经营模式,虽然有着较好的市场聚集效应,但是也存在演艺场所之间对于成本和收益的竞争。因此,要求所在区域有较高的经济水平、观众素质,以及完备的演艺体制,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这种经营模式更加依赖体制和投资支持,需要通过政府驱动设置一定的市场差异性,从而带动城市文化发展。
  1.2多厅合一式
  多厅合一模式是指将多个大小不等的厅堂有机统一在完整的形体中,厅堂之间相对独立。这种模式最早来源于美国的表演艺术中心,如1971年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将五个专业性的剧场整合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也是典型的多厅合一式空间布局。
  早期多厅合一式受到传统观演模式的影响,多厅堂布局或平行或规整。随着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发展以及场地条件的不同,多厅合一式逐渐发展出更多自由和灵活的布局。厅堂布局取决于整体设计构思、室内外空间关系以及内部空间关系,根据厅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分为平行式、放射式、自由式等,其特点见表2。
  多厅合一式在经营上可以带来更多辅助空间的共享,如后台的化妆间、布景仓库、前厅空间都可以相互贯通,从而有效利用空间、节能降耗、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从演出角度来说,多厅集中经营发挥不同厅堂的专业化优势,提供较高等级和标准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剧目的多样性覆盖更多的市场范围,利用市场的聚集效应吸引更多关注,弥补单一专业性剧院在市场中的劣势。此外,也可以借助市场优势进行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
  1.3融合式
  融合式布局模式是指演艺建筑中不同观演空间在某些局部相互融合。比较常见的是后舞台和后台的共享,有些特殊演出空间也有观众厅共享。
  现代超大型演艺建筑中,融合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避免过多辅助空间在非演出时段长时间闲置。同时,融合式布局具有多功能使用的适应性,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剧目提供演出条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种布局演出空间的舞台距离较近,因此,在共同上演剧目时容易产生相互干扰,需要通过声学设计进行隔声处理。比较常用的融合式布局包括一字型和垂直型两种,其特点见表3。
  从经营的角度来说,融合式布局可以充分共享后台空间,节约投资成本。但也会随之带来一些问题,如当有两个演出厅堂同时进行演出活动时,会出现演出流线上的重叠,可能会给演出场所的管理者对后台演职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带来诸多不便,增加管理的难度。
  1.4叠加式
  叠加式布局是指演出空间垂直方向在不同标高叠放,利用厅堂和舞台上部、观众席下部等高差进行空间集约化布置,如图3所示。其优势有:增加场地使用率,提高空间复合性、集约性,有利于促进厅堂专业化使用。多个观演空间的立体叠加模式比平面布局更加复杂,同时依托于先进的建造、声学、舞台技术,要求精密的结构设计和流线组织。
  叠加式布局适合于场地较小或是希望利用高度和形态表达标志性的演艺建筑。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因此很早就进行叠加布局模式的设计尝试。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设计的东京艺术剧场是一座综合艺术文化设施,地上八层,包括2000座音乐厅、歌剧厅、综合厅,以及实验剧场,厅堂垂直叠放,利用五层通高的玻璃中庭相互联系,使用者可以通过多层级的自动扶梯到达各个空间,如图4所示。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台北艺术中心的镜框式中剧场叠加布置在大剧场和多功能中剧场之上,也是演出空间叠加布置的一种尝试,如图5所示。   虽然叠加式布局模式的空间高度集约,但是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如不同标高演出厅堂的人流很难不產生重叠;布景道具的运输流线难以直接到达,很大程度上依赖室内垂直交通,限制货运尺寸;附属功能用房的设置也会相对分散,容易产生内外流线交叉;设于高处的演出厅堂存在人员安全疏散的隐患等。从建筑设计角度看,这些集约空间的复杂问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公共服务空间模式
  公共服务空间在超大型演艺建筑中发挥的作用是将各功能空间单元统筹组织、合理联系。公共服务空间既是内部功能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内部演出空间与各扩展空间之间的共享空间。一个优秀的公共服务空间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到公共性、联系性、整合性,才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空间体验。
  超大型演艺建筑的公共服务空间模式,根据是否属于同一完整建筑空间,可分为分散式组织和集约化组织。
  分散式组织模式的公共服务空间在每一个演出空间和扩展功能单元之外都配有独立的公共服务空间,即常见的前厅和休息厅模式,空间本身组织方式不再赘述。在超大型演艺建筑中,分置的公共服务空间还包括相互之间的联系空间,距离较近的可以采用室外或半室外的公共空间联系,距离较远的可以采用交通方式联系。这种公共空间的组织方式对应的演出空间也基本都是分散式模式。
  集约化组织模式是指将各个厅堂和扩展功能单元需要的前厅、休息厅、集散空间、休闲空间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在面积上小于各个前区空间单独组织的面积之和,但是在使用上却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公共空间为观演外的其他休闲和扩展功能提供了可能,便于疏导瞬时的大量人流,又可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这种组织方式一般对应于多厅合一和融合式布局的演出空间。
  根据围合方式和几何关系,公共服务空间模式可以进一步抽象为:中心模式、线性模式、环状模式、开敞模式,其特点见表4。其中前三种是更加集约化的组织模式。
  3扩展功能空间模式
  扩展功能空间基于多功能业态的运营模式,多功能混合式经营是指将演艺功能作为主要经营业态,同时加入诸如商业、教育、文化、娱乐、休闲、酒店等扩展功能经营业态。多功能复合式经营业态的超大型演艺建筑本质上是一种综合体建筑模式,因此也被称为演艺综合体。
  对于演艺建筑,演出往往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而其他大部分时间闲置,因此经营压力较大。而演艺综合体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演出的空闲时段经营其他功能,形成业态的互补。多种功能活动的感染效应可以增加演艺建筑的吸引力。
  按照演艺功能与不同功能类型相结合,扩展功能空间主要有商业和文教两大类。
  3.1商业空间组织模式
  商业演艺综合体是最常见的演艺综合体形式,最初是小尺度演出场所(如电影院、表演场等),出现在普通的商业综合体里;然后发展为商业性剧场与商业片区相结合布置;最后是表演高雅艺术的公益性专业剧院与商业结合开发。商业演艺综合体的产生除了出于经营的考虑,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演艺功能的公益性成本来源和商业开发的投资性补偿。这种商业开发与公益性演艺剧场联合的模式越来越普遍,如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剧院,就是剧场与商业结合开发的模式。
  在商业演艺综合体中,商业功能空间一般以流动或散点的方式穿插在单元厅堂之间,空间组织模式有散点式、串联式、层叠式,具体特点见表5。
  3.2文教空间组织模式
  文教类扩展功能空间包括文化演艺综合体和教育演艺综合体两类。
  文化演艺综合体是将剧院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整合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推动城市文化事业发展。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大型的公共活动场所集中,有利于整合城市的交通,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中投资,综合开发成本。在中国,这类文化演艺综合体在地方发展普遍,通常命名为文化中心。
  教育演艺综合体以与演艺相关的学校为主体,将单个或多个表演空间与其他教学设施综合设置。一般会设置比较大型的剧场,既作为学生大型排练和演出使用。同时,在空闲时段可以作为社会提供演出租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演出资源,又可以反哺教育。如在建的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设计中将800座音乐厅、300座演奏厅、250座黑盒剧场、五个小排练厅,以及教学工作室、图书馆、教师办公室等功能综合为一栋演艺综合体,既可以承担多种演出功能,又可以满足专业教育需求。
  总之,文教类扩展功能空间一般与演艺空间的体量相近,可以视为相同等级的单元,依据集约化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平面式、竖向式、立体式三种空间组织模式,具体特点见表6。
  4结语
  作为重要的区域文化设施,超大型演艺建筑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承担了文化传播的使命。无论是观演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还是扩展功能空间,其规模的扩大和组织模式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
  归根到底,超大型演艺建筑的设计目标是能够真正地激发舞台的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7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