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焕 王林华

  摘要我国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开设时间不长,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不合理、生源分布不平衡和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指导。
  关键词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问题探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4-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4.08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標识码(OSID):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Full-time Fishery Professional Master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GAO Huan, WANG Lin-hua(College of Marine Life and Fisherie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techn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AbstractThe full-time fishery professional master in China has not been set up for a long time.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orientation,unreasonable training model,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and imperfect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In this paper,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full-time fisheries professional master student in China were discussed,and the strategie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full-time fisheries frofessional master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Full-time;Fishery professional master postgraduates;Analysis of problems;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基于对应用性人才的广泛需求而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该培养模式下,要求以培养专业实践知识、理论和技能为导向,毕业后能直接为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科研生产服务。
  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农业方面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其中也包括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自渔业专业硕士开设以来,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2009年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仅录取115人,招生规模很小[2],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增加了10倍以上。快速增长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说明我国对现代渔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对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担忧。全日制渔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应用与综合型人才,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在培养中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3]。因此,为保障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必须建立与其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为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3]。但是,目前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还不成熟,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笔者分析了目前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发展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新思路。
  1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还缺明确的教育目标,缺乏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有科学的认知,因此无法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的定位[4]。我国渔业专业硕士开设时间不长,许多院校复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全日制渔业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渔业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能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社会对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认可度不高,认为全日制渔业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不需要高素质人才,全日制渔业专业学位没有学术型学位含金量高,它是学术型学位的附属品,这导致了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容易受到歧视。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术型和专业型,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进行全日制学习,而其研究内容主要以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为主[5-6]。
  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都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但是,高校一些导师缺乏在渔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在培养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研究方向偏向于理论研究,缺少实际的应用价值。有些在读的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对自己定位不清晰,有的则认为自己不需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有的则认为理论和实践联系不上,把握不了重点,最后既没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没有掌握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很难解决渔业领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2培养模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沿袭学术型专业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研究生入学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这比较适合会考试的考生,但不能选拔出真正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此外,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考核注重理论知识,答辩教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占少数,而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使得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偏向于理论研究,缺少实际运用。一些理论知识比较滞后,不能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这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专业学位的专业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人才体现不出差异,职业性并不明显[8]。许多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对这类教育并不十分清楚,导致这部分学生经常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当成自己的培养目标来要求自己,自己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反而没有达到要求。
  1.3生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国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学科覆盖面和招生人数等方面还低于学术型学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8]。一些条件好的学校招生上比普通院校更有优势,而大部分人则不知道普通院校有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的开设。社会上普遍对全日制渔业专业有偏见,在招收本科生时,大部分通过调剂来达到招收目标。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则更少有人报考,尤其是普通院校大多通过调剂来扩大研究生数量,在调剂的这一部分生源中,还有许多学生是跨专业报考的。这些跨专业的研究生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后期培养中更难实现培养目标。
  1.4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高校的教育质量意识和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高校是否有意识地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完善教育体系,对本院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重大影响。目前,高校一般比较忽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甚至觉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以比学术型研究生低,如江苏海洋大学的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稍微宽松一些。大部分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的教育体系。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从管理和制度层面来建立的制度。机制不完善,有时候学校管理层上下传达不清楚,执行不到位,导致真正实施时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2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2.1转变培养理念,明确发展方向
  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差异[10]。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偏向应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偏理论,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但是,学校应当对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一视同仁,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刚发展不久,应当投入更多资源,加强规划和建设。社会应该端正对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态度,并且积极宣传,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定位。高校在注重理论成果和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同时,应当设立更多的科研创新项目,激励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提供服务。
  2.2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偏向实践,在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时应合理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高校不应一味强调理论知识,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应以学生“学”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渔业专业研究生培养置于教育工作的首位,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7]。教师则在课堂上主要以点评和调控为主,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注意授课形式,多讲一些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学会总结,为以后学生真正投入到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同时,设立双导师制,注重校内校外联合培养,鼓励校内导师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高校应加强校内校外合作,创建研究生实践基地,积极探索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模式[7]。聘用企业高级人才担任导师,积极创造更多机会让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此外,研究生培养单位还应鼓励组建不同形式的导师组,开展交叉性的学术研究促进创新[11]。
  2.3拓宽宣传渠道,平衡生源结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与对口职业相结合,应以需求为牵引,稳步扩大规模[7]。学校应当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宣传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且要因地制宜,不能全國都套用同一个模式,要在稳定中扩大研究生规模。加强高校间的合作,高校通过生源相互交流和联合培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资源,也能避免优质生源的流失。另外,高校应当均衡生源结构,设立奖励制度激励同学们报考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鼓励全日制渔业专业本科生报考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为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只要以第一志愿报考并且被录取的,将会获得5 000元的新生奖学金;考试分数超过国家复试分数线50分以上者,将会获得10 000元的新生奖学金。
  2.4规范教育管理,完善评估体系
  高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发挥主体的基础性作用是美国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9]。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完善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制定好本校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规划和质量评估标准,将质量保障落实到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引导社会和媒体等对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形成客观的认识,建立社会评估机制。同时,高校应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保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高校应当规范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校内监督机制。高校应该完善入学选拔机制和毕业淘汰机制,设立激励和创新机制,制定更系统、更规范、更有效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体制;导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制度,规范研究生的管理,细化本实验室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规范实验室的制度。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统筹管理,制定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评估标准,为高校制定其培养计划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另外,社会上的一些组织机构、媒体等都应发挥其监督作用,优化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3结语
  當今渔业发展方式已经从小户经营、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规模化、智能化、智慧化、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转变,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渔业行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财政拨款到政策制度的完善正不断向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倾斜。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时代的需要和需求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更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精湛的实际操作能力、富有创新力、能解决渔业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综合型人才。这对于提高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规范全日制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管理和更好建设现代化中国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芳妍.地方院校农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2] 李文红,程光平,胡庭俊.浅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发展前景[J].高校论坛,2011(12):95-98,107.
  [3] 高泽霞,黄丹,刘红,等.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244-246.
  [4] 余艳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式及定位分析[J].亚太教育,2016(11):83.
  [5] 李玉全,宋琳,张海燕,等.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9):68-69.
  [6] 宋利明.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以渔业领域远洋渔业方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202-205.
  [7] 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77-80.
  [8] 陈东杰,郭燕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5):284-286.
  [9]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42-48.
  [10] 张磊,李婷,柳有权.新形势下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论坛,2019(24):207-209.
  [11] 胡玲琳,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2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9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