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专业硕士的培养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具有优秀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当前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列举了当前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协同训练模型。它可以用来整合商业和学校资源,培养全职专业研究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达到和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于专业硕士的要求。
  关键词:专业硕士;协同培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06-03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产业结构快速升级转型,与此同时,企业快速转型升级意味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大[1]。目前,在高等院校中研究生大面积扩招的背景下,如何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与企业生产力需求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已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加强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瓶颈。在没有自己的资源的情况下,利用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弥补研究生教育经费的不足、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研究课题不切实际的问题。整合大学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物质资源,将研究生培训从学校实验室转移到企业的前线[2]。通过学校教育,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通过企业研发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主要是企业的培训模式。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我们有效地整合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以培养研究生为业务目标,重点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当代企业的发展制订科学有效的专业研究生培训计划[3-4]。针对机械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培训模式,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论学中做,经验做中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二、目前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研究生的统一培养模式大多遵循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过度强调学术成果,特别是学术论文的发表。然而,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出现了许多与培训目标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5-6]:(1)实践培养体系不完善,对于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当前阶段还属于摸索阶段;(2)实践能力培养意识薄弱,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并没有完全摆脱学术硕士的束缚,另外学生本身也没有对于实践能力的培養观念;(3)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要想有针对性地培养较为困难,而统一按照同一水平培养则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4)缺乏相应的培养平台和设备条件;(5)学生存在诸如实践创新能力差以及理论和实践技能薄弱等问题。因此,它已经无法满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求,也没有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目标[7]。因此,有必要调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改革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目前中国其他大学的经验来看,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法宝。
  三、协同培养模式
  1.协同办学,实现互利共赢。(1)规范学生实习管理。以往在学生外出实习期间,由于脱离学校的集中管理,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懈怠,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和预期效果[8]。对此,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一套实习期间管理条例来进行管理和督促就显得很有必要。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时,也应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遵守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实习期间学分评定标准,对于实习不合格的不予授予相应学分。同时学校应注重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定时派遣老师到合作单位考察实习情况,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习的总体质量。(2)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师资力量。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学校派出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人才的管理分配等过程。而企业则派送相应的技术专业人员到高校授课、做报告等,对于专业对口的企业可与该校导师或课题组签订横向项目合作协议,解决生产、创新等一些核心问题。
  2.面向企业,实现科学的人才培养。高校应时刻关注当前企业发展情况及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对现行传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教育改革,明确培养目标,设立培养计划,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实习改革,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整合大学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形成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特色[9]。(1)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硕士培养,应该严格瞄准其培养目的,切实地根据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制订区别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培养专业硕士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满足一定专业背景下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和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理论与实际创新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专业硕士与职业背景相联系的特点,重新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体系。制定的核心要求就是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达到1∶1的分配,甚至更偏向实践教学的分配。其中,实践教学依托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平台,确保学生达到“理论学中做,经验做中学”的紧密结合状态。(2)优化教学内容,主动面向企业。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由于各个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同,且硕士所学的知识更新较快,因此在硕士课程教学时没有特定的教材供学生参考,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论学习有不利的影响。而专业硕士最终面向企业的目标,也导致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结合企业需求。根据校企联合的企业调研和学校的专业特点与专业背景,由学校的资深教授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与企业双方专业教授或工程师组成,编写课程所需的、既符合企业需求又符合学生与学校的特色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的教材。(3)优化教学过程,突出专门人才培养。根据专业硕士的特点,更加注重技术实践,促进了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细分为:课程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在课程培养上,强调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的结合,充分保证实践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根据教学计划,依托校企联合平台和企业资源大力革新专业硕士的实践课程,制定系列化技能训练项目。在实际生产现场进行技能的培训,使高校研究生更容易掌握企业的生产设计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能有效地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利用更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或其他相关技术改善现代教学条件;构建“师生交流”和“学习交流”的教学模式,广泛运用讨论、案例和并列培训等教学方法。推进课堂教学翻新的新模式,为学生留出课堂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的整体培养上,根据“分层—专门”新方法进行培养。层次结构是指分级教学的实施,它根据学生的基本知识分配不同级别的实践培训课程。专门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其爱好的项目,从而实现人才更有针对性和更高效的培养。(4)优化考核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突出指标,一种优秀的考核机制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将有助于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以往的考核机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几乎没有,无法有效地表现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进而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构建新的考核机制。将原来的考核机制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理论考核和“理论—实践”考核。理论评估主要评估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实践”考核则更重视实际能力的考核,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但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5)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学校知识底蕴。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的水平和高校的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师资水平的提升主要采取“纵深横联,内强外吸”的策略,从各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纵深——与国内更强的高等院校或省级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度合作,聘请专家和教授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学者;横联——与国内或省内的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企联合平台,让企业可以在学校吸收人才,学生可以在企业提高实践水平,教师能在企业中开阔眼界、增加经验;内强——利用校企联合或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对学校现有的教师水平进行提高;外吸——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吸收优秀人才,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纵深横联,内强外吸”四位一体,多角度全范围地提高教师的水平,这对于学生的教育质量保障和学校知识底蕴的增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实施成效
  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协同培养对于改革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条件。一方面,这一模式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充分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硕士学位;另一方面,它促进了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加强了队伍建设,最终使学校的综合水平得到提升,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教学底蕴,为国家提供了更多专业型创新实践人才。当前笔者所在的院校在实施协同办学模式后,教师和学生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参加国内或省内的比赛,荣获一等奖10余项;获得20余项授权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并有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创业,其公司生产的产品被多家媒体机构报道;学生前往其他国家交流访学和企业实践学习人数快速增长;教师在申请国家基金和省级或企业项目的比例提升,获得批准的项目数量较以往也有了较大的增长。
  五、结论
  综上所述,协同培养模式可以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实践的平台、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专业硕士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表明它对培养实践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符合当前国家与社会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达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并且,协同培养对于企业和学校的师资力量都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资源提升产品的质量并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平台拓宽教师的培养渠道,提升教师的眼界和经验,从而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知识底蕴,并且还可以帮助学校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参考文獻:
  [1]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62-164.
  [2]阎凤桥,李欣,杨钋,范皑皑.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6.
  [3]Ying Sun,Jiabing Hu,Gongfa Li,Guozhang Jiang,Hegen Xiong.Mechanical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Romax Designer [J].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Ingeniería U.C.V.,2017,
  32(10):191-199.
  [4]陈勇,周发明,彭健民.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双四模块七学段”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37-43.
  [5]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7):45-47.
  [6]陆国栋,陈临强,何钦铭,颜晖.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思路、方法和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2):63-68+74.
  [7]黄海涛.美国生涯咨询专业硕士课程设计与实施探析——以美国五所高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69-73.
  [8]王海军,王天雨.企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4-157.
  [9]徐钧.工程硕士教育模式探究——基于历史经验与中美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1):50-56+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