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度,已经越来越引起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度的研究现状,然后阐明了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作用,最后提出完善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69-02
  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设置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对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模式,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和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一、国内外关于双导师制度的研究现状
  1.关于双导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双导师制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模式,自美国哲学家Grice在1975年提出合作理论以来,1992年美国学者Friend和Cook以及舒拉兹(1990)分别从共同愿景以及促进创新两方面对合作进行了理解,而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合作。在美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这种制度不是一对一的导师和学生的单线互动,而是依靠导师团队的集体指导。导师团队成员来自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具有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专业特长背景,在确立合作培养协议的框架下,明确规定大学与企业双方及其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在对“双导师培养模式”具体内涵的理论探究方面,吕伟(2009)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对研究生双导师制度进行了阐释。他解释说,双导师制是集体导师制度的发展,由两个导师或两个导师小组组成的“双导师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专业人员培训模式。郭小娜(2012)对“双导师培养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江西三所高校的专业全日制硕士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调查、比较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双导师制度的实施。通过对她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研究,可以对我国高校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陈兴文(2013)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出发,对于“双导师制度”的具体建设进行了定义,并认为只有权责统一的長效机制才能推动其健康发展。
  2.关于双导师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陈兴文等(2013)提出在实际实施双导师制度的过程中,针对导师责任不明确、校外导师培养动机不强等问题,提出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双向选择和评估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而张有东(2014)以特需项目专业学位培养机制的实践为例,指出政府部门引导作用不强、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双导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较少、渠道单一、政策扶持较弱等方面是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并列举了江苏省政府以及高校的相关措施。王炎(2015)发现河海大学研究生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沟通、校内导师轻实践、校外导师培养实际效果不佳,且校方对此机制管理不善。在作者看来,校方需要改进双导师的招聘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并且建立双方基于团队指导、基地时间、案例联合开发等基础上的合作机制。施锦芳(2017)对东北财经大学2016级国际商务硕士5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学生认为目前我国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学科体系不健全和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国内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健全国际商务学科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实习基地,进一步规范校内外导师的选拔标准,借助政策优势,培养跨文化的国际商务人才。
  综上所述,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实施至今出现的主要问题有校内外导师分工不明确致使机制流于形式,经费投入较少且结构单一致使机制运行不畅,政府、校方、导师认识水平不足致使不作为。而创新选拔评估激励机制、政府政策扶持引导以及完善管理机制是破解这些难题的主要对策。
  二、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作用
  1.双导师制是深化落实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理论和实践并行。单一的校内导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通过双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可以促进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是专业学位区别学术型学位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2.双导师制是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步。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到基地单位开展实践,发挥校外导师的优势,结合国际商务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和科学的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全面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术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双导师制是拓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同学们通过在基地里跟校外导师学习实践知识,可以更快地与社会接轨,减少了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初到单位的磨合期,实现了校园生活到社会工作的完美衔接。
  三、完善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类似于“培养委员会”的专门管理机构,用于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培训体系建设、双导师考核机制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双导师的引进与培训等,对国际商务“双导师”培养进行全流程的动态监控与调整。
  2.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高校要在基础理论的教学基础上,开展专门的社会热点领域与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行业、社会等领域的热点事件,并探讨热点事件,进行发散式、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理论修养等。针对实践培养,要充分发挥“双导师”模式的优点,不仅局限于校内实践,要重点提升校外导师的实践引领作用,建立校外社会公益实践、企业实习实践、社会活动实践、社会调研实践等全方位的实践培养内容,以校外导师为核心,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3.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不仅建立学生的考核体系,还要建立完善的“双导师”的考核体系。在学生方面,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课堂表现、理论学习、实践完成度、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情况建立一套从课内至课外的全方位考核指标,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建立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考核机制。在导师层面,不仅要针对校内导师考核,还要加强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与管理,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校外导师的考核体系,提高校外导师对学生培养的重视程度,可通过导师与学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的方式,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校外导师的培养计划,设立明确的规定和完整的制度,有助于导师真正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来。
  4.创新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上,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步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应建立以学生为主导,学生与“双导师”有效互动的创新型培养模式,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责任意识等。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还可以尝试案例讨论、实践参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柴利.本科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优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04):37-40.
  [2]王佳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精品实战课程建设的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10):103-104.
  [3]樊凡.国际商务硕士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8,(10):175-178.
  [4]邬金.国际商务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辽宁自贸区就业需求的思考[J].电大理工,2018,(03):39-41.
  [5]施锦芳,刘昂.国际化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7,38(01):114-120.
  [6]吴轶伦,姚蕾.MIB“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缺位现象及原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08):226-227.
  [7]陈兴文,赵丕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15(05):558-561.
  [8]郭小娜.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
  [9]吕伟.教育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06):128-1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