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环境下,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专业学位的定位、课程、实践、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客观分析了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形势下生物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更好地贯彻双一流建设的方针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4-0115-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4.054
2017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开启了全国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征程。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继续推进,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的进行发起了新的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终把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立足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已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生物工程领域作为生命科学的应用领域的拓展专业应运而生,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对接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批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2009年开始招收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连续招生10年,期间不断对全日制生物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1 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本质与内涵
生物工程领域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多行业,覆盖面广的新型工程领域,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化学、材料学等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交叉专业,是運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工程应用领域产品改造、技术的改进甚至环境能源的可再生等方面都有涉及,包括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科学的进程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是关系到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1]。
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生物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实践,注重过程,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2 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1 对专业学位的定位不明确。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传统学术型学位,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学术型学位的培养体系,在培养过程中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比较明显。与学术型研究生注重理论研究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的实践指向性,更加注重培养其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导师多是在某领域有一定造诣,且承担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者,对研究生的指导多以理论为主。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位导师选拔制度和标准,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来自于学术型导师,多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为目标,强调发表科研论文的水平,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技能要求与社会需求相背离[2]。
2.2 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特点不突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通道。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生物工程产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前的课程多数沿用了知识架构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完整课程体系,但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强调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承前启后的呈递作用。课程开展形式上局限于课堂教学或实验室教学,采用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同时缺少明显的互动。课程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过慢,形式单一,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没有落到实处。
2.3 校企联合实习实践效果不明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这个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办学形式,但产学研合作通常受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限制,普遍存在的有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共享等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同时,研究生传统的就业模式一般为毕业-就业模式,研究生毕业后经过企业公开招聘进入企业工作,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存在本质不同,工作后毕业生一般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一部分适应本企业文化和风格的毕业生会顺利晋升或成为骨干人才,一部分对企业环境不适应甚至抗拒的不得不离职或调换工作。归根到底,还是对企业的工作管理模式不了解。在当前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体制下,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开展多数沦为形式,局限在参观见习、提交实习报告的层面,研究生并没有实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工作中去。甚至实习实践的安排多以满足研究生课题研究为前提,并非对学生进行所从事行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训。
2.4 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的社会认知度欠佳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所熟知的程度不够,社会评价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来看,专业学位发展的时间较学术学位较短,虽近年来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仍相对较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生命科学领域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在职人员招生,容易误解为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比学术型学位低,导致在培养上没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盲目扩大培养规模,忽视培养质量的现象,使得社会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一定的担忧,对其评价亦不高。
3 新形势下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设置以提高应用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学科模式,充分体现实用主义的理念,将生物工程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充分表现,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行业特点,开设特色交叉课程和前沿课程。在学位课程上,要坚持必需实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倾向于增设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信息、计算机应用、项目管理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形式不局限书本知识,若有企业合作办学的情况下,可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让在校研究生走出校园参与企业工程类项目的探究,也可以引进行业中生物前沿技术领域资深专家走进校园与生物工程研究生共同分享生物技术的奥秘;或者将企业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或工程案例写入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切实提高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根据学科发展及社会需要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更新,保持每年一定比例的更新度,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教材配套体系的完备同样重要,可以结合本身的学科优势,组织编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列精品教材,突出特色,创新实用。
3.2 积极推广校内外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集中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色,尤其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共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实践基地的范围可拓展到生物技术企业、医疗机构、研究院所、投资管理等各个领域,满足不同学生职业规划的需求。共建实践基地的建立,首先高校和企业联合成绩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基地高校负责人、基地企业负责人,管理专员等等,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日常管理规范,并根据协议改善实践基地的设备,为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提供必要条件[3]。聘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学位兼职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也可以选派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中进行学位论文工作或参与科技研发,这不仅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实践教学的管理流程大致包含申请、协商、安排和考评四个环节。1)申请:即学院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时间安排,把需要进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学生信息、专业要求告知对方共建基地负责人和协调人审核。2)协商:基地根据学院要求,共建基地双方召开会议,协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及承担人数、岗位,确定具体安排方案。3)安排:根据协商确定的方案,根据共建协议的要求展开教学活动。4)考评: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后,共建雙方根据实践教学实际开展情况,对学生进行考评,总结得失,提出改进意见,经考评合格的学生可获得工程硕士实践类学分。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的形式,切实保证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共赢,使得学生培养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3.3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是通过导师的指导与教育来实现的,其指导教师和任课老师的要求与学术学位教育要求不尽相同,对导师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近年来,我院各个系所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如直接选聘企业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教学工作,引入相应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对于优秀的专业学位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特别是“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全面实施,推动产学研合作交流更近了一步。但传统的双导师制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外导师间缺乏及时的沟通、聘请企业导师仅是满足形式需要等等。导师团队理念的提出避免了类似问题[4]。我院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周边人才发展需求,设立了“基因检测”、“生物产品工艺优化”、“试剂盒开发”、“生态工程与环境保护”等方向组建导师团队。团队至少有1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企业导师参加,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有产学研项目和横向科研经费,并结合人事制度的改革配套实施导师团队招生录取工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明确职责,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开题中期答辩工作。同时定期举办导师团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座谈会,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培养情况。通过导师团队的实施,综合考虑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减少冗繁枯燥的重复教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3.4 建立专业学位评价和监督反馈机制
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体系应以职业性、学术性和社会性3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职业性是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明确就业原则,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术性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创新性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性表明学生的发展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时刻为科技推进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总体上说,要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区分传统生物学一级学科的要求,突出强调应用性、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不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唯一标准。其次,要多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意见,这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5 加大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
积极贯彻“走出去”的原则,培养单位应针对各高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进行宣讲宣传,使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有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同时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关专业学位培养的新要求新政策,各培养单位也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中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3.6 放眼世界,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当前,我校正处于加快推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为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拢的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具有职业素养及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全面展开了与国外大学开展展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额合作。我院在学校的要求下,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合作,比如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学生互换、短期游学等等,通过利用国外优质工程类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理念,不断充实改进自己的培养模式,受益匪浅。
4 总结与展望
高校作为人才教育的基地,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有对需求的引导、未来人才需求的前瞻性预测等责任。生物工程是生物学和工程学交叉的新兴领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培养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鉴于生物工程硕士培养的地域特点,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的发展战略是立命之本。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中心,和长三角地区告诉的经济发展,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人才问题是上海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应坚持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应用成果转化的能力。
综合以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针对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改进,我们应该立足实际,服务社会,创新培养,提高专业学位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在生物化工、医药卫生等领域努力探索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郝凤奇,等.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4(07):108-111.
[2]张继红,等.上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与实践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法学出版社,2012:39-42.
[3]李平,等.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新模式——以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领域为例[J].科技视界,2016(26):21-22.
[4]苏菁,江丰.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8):6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07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