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非工科高校电子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非工科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基础不足,为达到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产学研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建立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长期深入合作,不仅可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弥补学生基础弱的短板。
  关键词:产学研;新工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近来,电力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大数据和新材料等领域呈现出了新一轮的科技变革与产业革命,这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新工科”对应新兴产业,是中国政府主动应对新时代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进行新工科建设,形成了“复旦共识”、“北京指南”和“天大行动”,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纲领性文件,探索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1]。由于关乎社会经济前景和发展潜力,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1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从工信部、教育部等国家相关机构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可以看出,到 2025年新工科相关领域的创新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出现找工作难的问题。出现这种矛盾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1)宏观层面:新兴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太快,学生在高校受到的教育跟不上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发展的速度;
  (2)高校原因:学校对人才进行的培养不能及时跟踪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要从需求侧出发,学校要知道企业对人才的真正要求,要依据企业的需求动态地反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企业原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企业的定位不明确,对人才的要求模糊。还有,很多企业与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学校没有沟通和反馈,以致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跟人才的培养脱节。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非常高,新经济和未来新产业迫切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新工科人才的三大基本素质:(1)解决交叉学科问题的能力:新时代企业面临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新工科人才需要能解决交叉学科复杂问题;(2)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要有能力快速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从而解决新难题;(3)综合能力:除了技术优秀,还要懂经济、懂管理,具有多方面综合能力[2]。
  一个国家的大学生的培养水平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与科技实力。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国家发展新工科的重要内容。与新工科发展有关的产业的物质支撑和硬件基础离不开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基础知识。
  为培养符合新工科高标准要求的电子类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在人才培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3]。
  2 电子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建立产教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机制
  电子类专业与新工科匹配程度很高,适合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新工科人才培养重要的一环。
  阻礙产教融合能否进行的一个障碍是企业热情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往往觉得付出多,收获少。为改善这个局面,可采用以项目为抓手,通过与企业合作申请项目,真正解决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迫切需求。企业关心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实现双赢。
  2.2 建立与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非工科电子类专业普遍科研实力不强,若能主动地与一流科研院所对接,可快速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一流科研机构若能进行长期稳定地交流及合作,会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眼界不再局限。一流科研机构的科研平台也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2.3 非工科高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相对于工科高校而言,非工科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工科基础知识不强与工科专业基础课开课不足等诸多限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培养符合新工科人才标准的目标,就要根据客观条件对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3 总结
  非工科电子类专业学生基础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高质量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通过建立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交流,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增强创新实践能力。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可补足学生基础的短板。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29-30.
  [2]刘吉臻,翟亚军,荀振芳.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21-28.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2):26-35.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新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资助
  作者简介:刘林生(1978-),男,河北河间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教学与科研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7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