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诠释“三一”育人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校育人目标,既是学校、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学生自身培养和发展目标;既是学生在校的成长目标,也应是学生终生的发展目标,既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学校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而要想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是前提、是关键。
  “育人目标”体现学校的文化。我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一颗仁爱心、一身好习惯、一生爱学习的高素质的公民。
  有素质的人是拥有快乐幸福的,怎样才算是“有素质”?有人对“素质”做了这样一个概括,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不断更新自我的行为。我觉得这个概括很到位,其实这何尝不是一个人快乐幸福的源泉呢?
  再看学校的“育人目标”,三个方面目标明确,而且三者之间互为关联,我认为三者的关系应该是:一颗仁爱心是作为人的前提和基础,一身好习惯是作为人的核心和关键,一生爱学习是作为人的行为和能力。下面我就育人目标的三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育人目标”之一颗仁爱心
  《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的根本不是教育者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教育者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精神海拔,有着怎样的生命状态,有着怎样的境界格局。换句话说,什么是教育者最大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样本,是教育者自身的身心和谐程度。所以,真教育发生的过程也是教育者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育人目标”之一身好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在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由此可知,习惯是后天养成而非生而有之,而且其形成和消失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习惯可以改变,只不过坏习惯的消除和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养成好习惯的过程简言之是:首先对于自身的习惯有准确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哪些好习慣和哪些不良习惯;其次明确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再次就是经过长期努力去养成好习惯。
  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不能期待一人一事、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科学研究发现,仅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就要 21 天,90 天的重复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习惯的培养,有痕,也无痕;习惯的形成,有法,也有序。
  三、“育人目标”之一生爱学习
  不爱学习的原因:
  教师层面分析:
  教师的学习时间从何而来?许多老师的学习时间是靠挤出来的, 是牺牲睡觉、娱乐、交友、会客等时间而得来的,是抛开休闲、郊游、远足等机会而获取的。
  一是超负荷的工作量挤占了学习的时间;
  二是赡老育小的责任挤占了学习时间;
  一些价值不大的考试、活动使教师疲于奔命。
  教师学习的原动力在哪里?学习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只有当一个人内心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原动力。 这个原动力只能来自于人的心理渴求,本质上讲,任何外在干预都是徒劳的。外在干预能达到的是人的浮躁和功利, 根本就没有原动力产生。
  学习的原动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对学习的价值认知;来自于教师对学习自身核心价值取向的心理认同;来自于对学习这种枯燥、冷清、寂寞活动的愉悦和兴奋;来自于对学习中所获得的思想、方法等的幸福体验;来自于在学习中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情感和灵魂的充实与升华。原动力的产生与激发是诸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教师主观内需与客观激励交融内化的结果。
  教师缺少学习原动力的几种表现:
  一是职业倦怠。教书育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育人心智的脑力劳动。 有教师的愉悦幸福,才有学生的幸福快乐。但就教师目前工作学习所处的生态而言,升学率的高压、独生子女学生的特立个性、社会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教师评价系统的不完善、教师付出与报酬的不对称等外在因素给了教师愈来愈大的精神压力,高压下的恐惧、担忧、痛苦、后怕、紧张, 使得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感到力不从心,感到危机四伏,愉悦感和幸福感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就是倦怠、害怕、紧张。 这样的职业倦怠由于缺乏有效地干预因素,更缺乏科学而高效的激励因素,从而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累积渐增,长年累月而使教师疲于奔命,哪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定向思维。新思想要替换定向是艰难的。 教师在大学里和刚入职时接受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方法及在“入格教师”期间形成的教育教学范式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变成血液流淌在他们的全身,成为了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强势认知,霸占了教师智慧的大脑。 其他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要打开这个咽喉,要想变成新的血液去替换原先的血液,往往都会被这种强势认知所驱赶。为什么? 因为定向思维所形成的教育教学范式是教师长期磨炼的结果,是被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的最有效的最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是处理学生、文本、课堂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三是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如何变成宁静淡泊?社会风气浮躁功利,许多事情都以追求“短平快”为根本,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宗旨。 而学习是拒绝浮躁和功利的,它需要学习者平心静气淡泊名利才能领悟到学习的真义;它拒绝有悖于学习规律的“短平快”,它需要立足长远,功到自然成;它拒绝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需要以人生价值最大化为根本。 学习是文化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学习是静心修身而不是追名逐利;学习是涵养灵魂而不是富足肉体。
  “五实”就是务实。让我们以务实的态度,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真正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而行动起来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1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