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区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康巴藏区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文化特征明显,具备较强的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较多,可开发性强;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种旅游产业综合开发潜力大,是该区域的优势。地理环境严酷、缺乏配套设施是该区域的劣势。经济基础薄弱、缺少专业人才是该区域的挑战。政策利好是面临的机遇,并提出合理选址,建好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统筹协调发展;引进人才,聚集智力资源;拓宽渠道,解决资金瓶颈的对策。旨在探索康巴藏区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康巴藏区 特色村寨 体育旅游 融合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c)-0209-03
康巴藏区地处我国西南,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羌族自治州部分、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民族自治州县,该区域属于“三州三区”的深度贫困地区,存在贫困问题集中突出、脱贫难度大、返贫问题突出等特点,是我国攻坚脱贫的重点区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态脱贫、绿色脱贫的路线被提出,依托特色农业、依靠文旅产业成为该区域脱贫的主要思路。尽管康巴藏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但是目前开发的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甘孜州石渠县扎溪卡草原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村寨的路径进行分析,寻找体育旅游产业助力攻坚脱贫的切入点,探索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期为康巴藏区攻坚脱贫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甘孜州石渠县扎溪卡草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求,一是深入康巴藏区走访民间学者以及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各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走访当地知名藏学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家,走访当地文化馆、体育局等单位的负责人,以获取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资料。二是走访或者电话访谈深入一线的驻村干部,获取康巴藏区攻坚脱贫的现实资料。
1.2.2 文献资料法
课题组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百度学术等文献检索平台,以攻坚脱贫、康巴藏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等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獻,收集视频影像资料;广泛查阅藏学、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专著。
1.2.3 田野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利用石渠赛马节的时间连续2年对扎溪卡草原进行现场调研,充分了解该区域内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重点梳理统计区域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了解区域内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2 扎溪卡草原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民族文化特色明显,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藏民族世居高原,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出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并通过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衣着服饰等方面体现。“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悠扬的旋律、迷人的舞姿体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经田野考察扎溪卡草原地处藏区腹地,常住居民近乎全部是藏族,主要从事游牧生产活动,在民风民俗和居住生活等方面体现出典型的藏族文化特征。由于地处藏区腹地加上交通条件较差,在文化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并未受到其他文化的过多干扰,至今仍然保持原生态的藏族文化特征。在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朝向深度发展的今天,缺乏特色的产品往往会引起游客的视觉疲劳,而同质化的产品则经常陷于不规范的恶性竞争,从而影响文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康巴藏区因其文化特色明显,亮点突出,具备较强的开发优势。
2.1.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较多,可开发性强
体育的产生植根于传统文化,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经济形态等多方面的制约。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生产、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要,产生了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流传至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藏区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赛马、赛牦牛、锅庄、格吞等数十项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备较高的开发价值。例如石渠赛马活动,决赛场地位于扎溪卡草原,每年吸引着约10万游客前来观看。该项活动经过多年打造,目前已经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名气,并且由单纯的赛马活动发展成为一项展示民族文化、促进经济交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盛会。又如真达锅庄,以期充满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富有民族韵味的旋律,现已走出甘孜走向国内,成为一张地方名片。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主要通过 “眼球经济”和“体验经济”来实现。扎溪卡草原所传承下来的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既有可供游客观赏的赛马、锅庄表演、古扎子等项目,又有可供游客参与的骑马、押伽、跳锅庄、玄子、踢踏等项目。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库和简便易参与性为扎溪卡草原开发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明显的优势。
2.1.3 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种旅游展业综合开发潜力大
扎溪卡草原位于川、藏、青三省交界处,面积约2.5万km2,地处巴颜喀拉山南麓,金沙江和雅砻江流经此地,河流湖泊众多并形成大片湿地。由于地广人稀且自然环境复杂,至今仍保持原始的纯净模样。该草原平局海拔在4000m以上,地势舒缓平旷,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目前前往扎溪卡草原主要路线为317国道和217省道,沿途自然风光多种多样。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扎溪卡草原进行旅游开发带来明显的优势。 2.2 劣势分析
2.2.1 地理环境严酷
扎溪卡草原地处高原,加上目前许多人对高原反应的认识不够,过高的海拔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该区域一年四季之中只有6~9月份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留给游客的时間较少,旅游淡季过长而旺季太短。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很难长期驻扎,不利于“人气”的聚集。另外,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严酷的自然环境让这个建设过程和建设难度成倍增加。
2.2.2 缺乏配套设施
体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旅游产业的诸多要素,除了自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以外,还需要交通、医疗、餐饮、住宿等多方面的配套支持。经过对扎溪卡草原的现场调研发现,该区域目前面临的最大劣势就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无论是交通、住宿、餐饮、医疗等方面均严重缺乏。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严酷、缺乏配套设施是扎溪卡草原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主要劣势。在进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过程中,受限于这2个因素带来诸多建设难点。
2.3 挑战分析
2.3.1 经济基础薄弱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而其中缺乏财力支持成为阻碍扎溪卡草原建设特色村寨的主要障碍。通常,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来历支持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村民自筹经费等方式。然而,该区域属于比较贫困地区,单纯依赖有限的政府投入难以妥善解决资金缺口大的实际问题;区域内并没有什么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区域的经济环境很难吸引外来企业;区域内以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得牧民自筹经费成为幻影。经基础薄弱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发展特色产业受到严重阻碍。
2.3.2 缺少专业人才
无论是特色村寨的打造还是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都需要经过论证、设计、建设的基本阶段,而该区域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自然环境比较艰苦等原因,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劣势。以游牧为主题的特色村寨打造,需要设计、建设、运营等多方面的人才,目前该区域现有的人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并且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共同协同完成,该区域显然不具备这方面的人才优势。在实地考察中,扎溪卡草原本土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内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教育条件也比较落后,区域内产生的高学历人才数量较少,即使偶有数位也多数追求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去发展,高学历人才返乡的现象很少。以民族为特色,以体育为主题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需要多个领域的人才支持,缺乏专业人才是扎溪卡草原建设民族体育特色村寨的瓶颈之一。
2.4 机遇分析
2009年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问题[1]。2012年5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持对象、发展目标、工作任务都作出了明确表述,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区的突破性进展指引了方向[2]。2014年9月国家民委为340个村寨命名挂“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宣告乡村振兴战略登上历史舞台。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国务院关于尽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无论是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攻坚脱贫,还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角度,扎溪卡草原进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迎来了充分的政策利好。
3 扎溪卡草原特色村寨建设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合理选址,建好基础设施
扎溪卡草原居民多以游牧的方式进行生产,该区域地广人稀,人口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应当充分考虑落实我国关于游牧定居的政策,通过合理选址选择一些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牧民新村。发展特色村寨旅游和体育旅游都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先决条件,尤其是交通、医疗、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是开展这2项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扎溪卡草原整体地势平整,国道主干线与省道主干线贯穿,具备建设完备基础设施的选址条件。通过以主要公路为依托,合理布局,建设特色牧民聚居区以及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3.2 产业集群,统筹协调发展
扎溪卡草原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文旅资源,同时兼具特色农牧产品等资源,先天条件较好。无论是出于特色村寨旅游还是出于体育旅游,单一产业的发展独臂难支。通过融合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纪念品、农牧产品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获取集群效应的合力,确定多元化综合发展的路线,对于该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强大的带动作用。
3.3 引进人才,聚集智力资源
扎溪卡草原进行特色村寨建设和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支持。在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的可开发性的先决条件下,突破扎溪卡草原开发瓶颈最关键的因素是聚集智力资源。随着我国对双创事业、乡村振兴战略、攻坚脱贫事业重视力度的提高,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形式,众志成城,大力开发。对于人才的引进可以从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通过出台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就业;二是出台创业等优惠政策,做好宣传,鼓励高学历本土人才返乡创业。而柔性引进则通过地方之间合作、地方与高校合作、地方与企业合作等形式,以合作的形式获取智力支持。
3.4 拓宽渠道,解决资金瓶颈
扎溪卡草原的开发,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支持,而资金瓶颈的掣肘让该区域的开发面临极大困境,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的开发经验,拓宽融资渠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立企业、村寨、村民多种所有制的产权形式,鼓励外部资金流入,引导村民加大内部投入,通过更为宽阔的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资金问题。
4 结语
康巴藏区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扎溪卡草原是康巴藏区的一颗明珠,该区域具备旅游产业开发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后天不足”。以生态发展为主要路线,以体育旅游和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保护也具备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建构的过程性研究:一个整合性框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0-135.
[2] 贾梓陌,张丹.丹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SWOT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63-69.
[3] 李军,万木英,刘洋.特色村寨建设中精准脱贫的路径创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2):40-45.
[4] 王天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J].旅游经济,2014(1):125-126.
[5] 李忠斌,单铁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扶贫:价值、机制、与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7(5):25-31.
[6] 赵玉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思考——以河口瑶族村寨建设为例[J].文化建设,2018,11(101):43-44.
[7] 李忠斌.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村寨模式”研究——基于10个特色村寨的调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2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