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独到之处。现选取玉文化的几大传承要点阐释说明,同时,针对当下玉雕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玉文化;历史;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J509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19)12-0006-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涛.浅谈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与现状[J].天工,2019(12):6-7.
一、中国玉文化的悠久历史
玉石,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亿万年地质运动中产生的最精美的矿物结晶,因其通透温润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坚固的材质,而得古今统治者、艺术家、文人雅士的共同推崇,成为大自然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久而久之,被赋予许多文化意义,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人发掘了玉的美好,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文化。
历代中国人都对玉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既包括对王权、神权的敬畏,又包括对故土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还包括对完美人格品质的追求。种种文化元素赋予玉石之中,既形成了玉石的品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人格。古人讲“君子比德于玉”,其实就是玉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玉石,是中华民族先民从各种矿物、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细腻、通透、坚固等矿物学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赋予玉石以美感,另一方面还是实用功能的体现。中华文化擅长“寄情于物”,于是,玉石的特征被人格化,衍生成为古人对君子之德的希冀。玉有“十一德”“ 九德”“ 五德”等不同的解读,虽然说法各异,但究其根本,都是对高尚人格、处世准则的一种期望,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得到统治者、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因而广泛传播,并逐渐被全社会认可、接受。
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玉器摆脱了单一的物质属性,与中华文化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精神交往,这种寓德于玉的思想,把玉器和社会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了玉文化的核心理念,实现了玉雕艺术与儒家伦理的结合,物质、社会、精神三大范畴合一,这已经成为中国玉雕史最明显的特征,这一脉络一直延续至今,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慧和创造才能,这一精神也应该被继续发扬光大。
玉文化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玉雕本身也成为美的化身,工艺之美、造型之美、寓意之美,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完善,深受中国人喜爱。可以说,中国人的爱玉心理,是对玉单纯而至真的热爱,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山子、大型摆件,还是小巧玲珑的玉佩、把件,都是对中华美学思想淋漓尽致的呈现。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不断启发着雕刻家,无数精彩纷呈的作品诞生。从题材看,既有山水、花鸟,又有富含传统吉祥寓意的动物、纹理,同时还与宗教思想、神话、历史典故融会贯通,千百年来,玉雕家不断实践、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除了玉雕家本身的创作,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玉文化还不断吸纳画家、文学家、思想家的灵感,不断赋予玉雕新的内涵,于是,玉文化也成为最早、实践最成功的“文化跨界”典范,成为一座熔炉,集中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材质与种类方面,中国玉雕既包罗万象,又各具特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玉石大家庭,玉雕材料的品类也日趋丰富。其中,产自新疆昆仑山地区的和田玉最负盛名,成为公认的“国玉”“真玉”,被历代玉雕大师青睐。和田玉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密不可分,古往今来大多数玉雕珍品、宫廷收藏,都由和田玉加工而成,如今,随着矿物资源的日渐稀缺,和田玉的价值也与日俱增。除了以和田玉为首的“四大名玉”以外,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还有着品类众多的玉石,主要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及辽宁岫岩的“岫玉”等,在发展中,也都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玉雕事业的发展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玉文化的现实价值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是其他文化、艺术难以企及的,它的辉煌不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维度,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技术赋能,丰富玉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玉雕工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是玉文化传承在现实中最直接的呈现。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工艺水平决定玉雕的价值。一件成功的玉器,玉质本身好坏大约可以决定其价值的六成,在其余因素中,雕刻水平最少要占三成,甚至可以最终决定一件玉器的成败。如今,雕工的价值已经超过了玉石本身,成为玉雕事业中必须重视的因素。
科技的进步为玉雕开创了许多新的可能。例如,机械化的雕刻、抛光,使玉雕师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成品率以及作品的工艺品质,电脑制图软件、3D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运用,也让玉雕设计更加便捷、直观,有利于玉雕师更好地将灵感变成图纸,从而提升设计水平。任何行业、任何技术都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玉雕也是如此,时代的发展,正在赋予玉文化更多新的意义。
(二)市场变化,带来全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消费者的素质越来越高,欣赏眼光越来越独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玉雕创作人员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从业者,决不能守着传统一成不变,而要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承上启下,做玉文化的接力者。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玉料品质的把握不能放松。随着玉雕市场的繁荣,许多人追逐经济利益,忽视了对原料品质的把关,導致大量质量不佳的作品流入市场,以次充好,带来许多乱象。原料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最终价值,在当今社会依然如此,要精挑细选、去粗取精,把最好的玉料带给消费者。
其次,玉雕设计的创新能力。随着消费市场的年轻化、时尚化,“老传统”类型的玉雕市场日益收缩,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因此,作为玉雕师,要在设计上下大功夫,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全新的设计理念,为作品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诚然,这不能以取悦、谄媚消费者为前提,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传统玉文化与时俱进,走入新时代,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
最后,玉雕造型的工艺能力。机器永远不能代替手工,手工玉雕拥有机器所不具备的厚重感、立体感,也更便于玉雕师思想的呈现。因此,不能太依赖机器、科技,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大放光彩,雕琢基本功依然至关重要。作为玉雕师,要全方位掌握玉雕的专业技能和美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储备,厚积薄发,才能成就事业。
中国玉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闪耀至今。作为玉雕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将玉石——大自然的恩赐,作为灵魂的内核,将玉雕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们民族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赵津生.天安天地珠宝艺术汇系列丛书:玉石篇[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2]马朱锁,张士勇.玉魄国魂: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J].旅游时代,2009(4):56-59.
[3]苏然.探究琢玉艺术[J].中国收藏,2010(11):108-109.
[作者简介]
张涛,男,生于1978年,河南新密人。现为中华玉雕艺术大师,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
1994—1997年在新密市雕塑学院学习。师从陈玉芳老师学习人物雕刻技艺。1998年进入新密市聚宝楼玉器厂工作。师从赵国安大师 ,学习水胆玛瑙密玉雕刻技法。2001年在新密市聚宝楼玉器厂广东揭阳分部从事设计白玉工作至今。
(编辑:刘莉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2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