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要素的聚焦及教学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策略及习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的要求是明确、具体的,在单元导读、阅读提示、课文泡泡、课后练习、交流平台中都有体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聚焦语文要素的学科诉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之中,为语文要素而语文要素的现象日益严重,剥离了人文主题,使得语文教学变得“薄情寡义”,教和学陷入了机械操练的尴尬境地。如何让宽泛的人文主题、明确的语文要素构成的“双线结构”统一起来,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观摩了姜树华老师教学的《松鼠》一课,深受启发。下面结合这一课的教学谈一谈语文要素聚焦及实施的策略。
  《松鼠》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从本单元编排的内容来看,第一篇课文是《太阳》,《松鼠》是第二篇课文,接下来是两篇习作例文。很显然,这四篇文章都是为写好说明性文章服务的,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习作支架。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太阳》一文侧重于落实第一个语文要素,即“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松鼠》则侧重于落实第二个语文要素,即学会“恰当的说明方法”。这里之所以说是“侧重”,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如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前者重在说明的客观准确,后者重在说明的有趣生动。这样的侧重在课后习题中也能够反映出来,如《松鼠》课后第二题为“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出示的三个句子皆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是科学化的表达方式,与课文充满情趣的表达不同,这一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姜老师在落实“恰当”这一语文要素的时候,运用了“判断”“递进”“对比”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得“言”、得“意”、得“象”,充分体现了“言意共生”的教学主张,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一、着眼于言,在判断中悟“恰当”
  落实语文要素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语境,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任何脱离理解的语文要素训练都是无效的。在检查预习环节,姜老师出示了三道判断题: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总是在高处活动。
  (2)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3)松鼠的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宽敞,可以自由进出。
  这三道判断题有的指向文本内容,有的指向表达形式。在解决第一题时,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发现不是“总是”而是“经常”。这一题不仅仅引导学生在理解时要关注细节,而且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说明文的表达要准确、恰当。
  姜老师这一独特的检查预习情况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判断题是语文教学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之中,填空题、拓展题设计得较为普遍,判断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判断”包含比较、归类、思辨等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需要我们研究并运用。另外,从这里我们还得到一个启示,判断题的设计应尽可能地从细节处着手,从用词、句式、表达等方面着手,实现从“读过了”到“读懂了”的转变。
  二、聚焦于象,在递进中学“恰当”
  落实语文教学要求一定要以層次化的问题设计为基本路径。从一定角度上来说,问题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问题设计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有效性。“递进性”是有价值问题的显著标志。所谓递进性,是指几个小问题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共同指向教学主问题,实现围绕主问题的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姜老师在落实第一节“怎么写明白松鼠”这一主问题时,就很好地体现了递进性,让松鼠这一小动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一步:自主感悟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运用了怎样的妙招把松鼠的外形特点写明白、写得讨人喜欢的。
  生:我从“漂亮”“乖巧”“驯良”“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玲珑”“美丽”这些词语看出松鼠特别可爱。
  师:(在PPT上标红这些词语)是的,这些都是形容词。
  生:第一段作者用的都是短句子,读起来轻松、活泼。
  师:这个发现了不起,用了短句子。
  生:这一段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松鼠当成人来写了。
  师:(在PPT上标蓝一组动词:翘起、躲、竖、坐、送)这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拟人的手法在说明文中我们一般不叫拟人,而叫拟人体。(板书:拟人体)下面我们就练习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人的感觉来,而不是小动物。
  第二步:点拨发现
  师:这段话中有几个词语很普通,但是丢了它们就会失去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营养,你能发现吗?
  生:老是。
  生:格外。
  生:最。
  师:(出示相关句子: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我们试着把这些词语去掉,读读看,有什么感觉?
  生:一去掉就没有味道了。
  生:没有原来显得有趣,用上更能够看出松鼠的可爱。
  师:我们就带着味道把这几句话再读一遍。
  第三步:归纳建构
  师:到目前为止,松鼠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尾巴!
  (师出示数种松鼠卡通图片,突出松鼠尾巴的显著特征)
  师:尾巴是松鼠最突出的特征。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写尾巴?
  生:两句。
  师:这个自然段有五句话,其中两句话写尾巴,就是为了突出尾巴。
  (出示骆驼、大象、袋鼠、公鸡的图片,分别让学生说说介绍上述动物要抓住什么突出特征)
  姜老师用三个具有递进性的问题构成了把握松鼠外形特点的言语实践活动,先是“自主感悟”,然后是“点拨发现”,最后是“归纳建构”,形容词、短句子、拟人体、副词、详略等都是恰当地指向松鼠的特征。“恰当”不是生硬地分析、对比,而是在语言环境中、在感悟品味中逐渐生成对松鼠形象的认知。姜老师这一做法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感受于意,在比较中明“恰当”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无论是对于理解还是表达都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比较不仅仅可以辨别优劣,还可以辨别恰当与否。本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恰当”就可以采用比较之法。课后第二题选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于松鼠的三个句子,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在对比中体会表达上的不同。姜老师对这道题目进行了改进,出示了如下三个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说明作品中的松鼠:
  (1)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中国大百科全书》
  (2)松鼠的前爪非常灵巧而且很长,所以抓力极好。后爪上的脚垫可以保持脚趾温暖。尾巴对保持平衡至关重要,还相当于一把遮阳伞,甚至还是个保暖毯。
  ——《动物世界》解说词
  (3)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一一《松鼠》(布封)
  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先自读,然后谈感受,发现这三段话分别是从“科研人员”“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的角度来写的,最终明白了“恰当”不是好不好,而是要考虑适用的人群、要适合。言说之意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说的对象,本单元所要落实的“恰当”就是针对言说的对象,本课的语言表达有情有趣就是基于此。姜老师在处理这个部分时用心可谓巧妙,特意加入《动物世界》的解说词,使得言语形式进一步丰富,创设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言语感悟空间,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言说之意。
  姜老师的教学为我们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语文要素一定要植根于言语环境,与言语理解和表达密切结合起来,做到“言意兼得”;同时还要着力于“象”的获得,这里的“象”指的是具体的言说事物,得其物象、形象、意象,真正把握事物的特征。如此方可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得“意”、得“象”及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