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外卖送餐车系统创新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外卖行业发展迅猛,但行业内部乱象横生。外卖送餐车作为外卖行业的主要运输工具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对送餐车进行系统规范化的设计更是尤为重要。本文以外卖送餐车、充电桩、智能头盔作为三个主要的触点进行设计创新。设计整合了智能穿戴、AI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就送餐过程中的安全、高效和电池续航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系统 规范化 服务设计 送餐车 智能穿戴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2(a)-0245-02
1 外卖行业发展现状
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今天,人们拥有了多样化的菜品选择、足不出户取餐等便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订购外卖作为吃饭的一种渠道。
数据表明[1],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餐饮业总收入达35799亿元,同比增长10.8%,而作为餐饮O2O主阵地的外卖市场在2017年整体交易额达1761.5亿元,2017年6月底,外卖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一倍。按照国外市场餐饮外卖占餐饮收入30%的比重推算,未来中国餐饮外卖市场将是万亿(人民币)以上规模,由此来看我国外卖行业将正式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
2 市场调研及问题分析
虽然外卖行业蓬勃发展,但是网络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外卖送餐服务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2]。
其中对于外卖送餐员来说: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很多送餐员怕延误送餐经常违反交通规则,且骑行时拿手机进行通话,易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及车辆蓄电池被偷盗现象严重;电池续航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对于用户来说,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外卖包装的不当和送餐箱的不合理设计而导致外卖倾洒,路况或送餐员对道路不熟悉等诸多原因导致送餐时间延误等情况屡见不鲜。
在社会反响上,对外卖行业评价不佳:外卖行业车辆乱象横生,车辆改装现象严重,极大的扰乱正常交通秩序,易引发交通事故,存在安全隐患。
经过市场调研与分析将痛点归类,主要可分为安全、高效和电池续航三大类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设计将从智能外卖送餐车、智能头盔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3 设计方案
3.1 智能头盔设计
智能头盔的设计将現有的智能硬件技术与头盔外形特性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见图1)。智能头盔上话筒的位置巧妙的利用了头盔防眩光面板底部与人嘴部相近的特点进行设计,将其隐藏在防眩光面板边缘,在美观的同时保证其功能的正常使用。耳机设计在头盔下边缘靠近耳部的位置,省去了需要额外佩戴耳机的不便。
AI智能语音控制:使送餐员可以在骑行过程中通过语音命令控制拨打和接听电话,保证送餐员在安全行驶的同时可以便捷的通话,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查询订单信息、查询店家信息等,解放送餐员的双手,从而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车体防盗预警功能:当送餐员佩戴头盔的情况下远离车体,如果车体受损或被盗将自动触发报警装置,通过头盔喇叭发出鸣笛警报给送餐员以信号。
头盔转向指示功能:作为车辆转向提示的双重保险来设计,头盔后部的LED灯会显示出送餐车的转向情况,给周围车辆和行人以警示作用(见图2)。
3.2 智能外卖送餐车设计
送餐车的设计采用了传统电瓶车形式,但同时在现有基础上还结合了外卖送餐的特性做出了相应的改进(见图3)。
车辆仪表界面设计增加与送餐相关的信息。行驶过程中手机固定在车头左侧的支架上(见图4),支架为可拆卸式,可根据使用者习惯调整位置。行驶时手机与车辆进行蓝牙连接,送餐员可以随时查看订单信息,和进行与外卖送餐相关的操作,同时下方的USB插口可连接数据线随时与手机连接进行充电。
送餐箱的设计采用抽拉式结构来扩展出额外空间(见图5),这种弹性空间的设计相比于普通外卖箱可以拓展35%空间容量(约13.5L),相当于可以多存放6份标准餐盒(18cm×10cm×8cm)和2份中杯饮品(最大直径:8cm,高度:12cm),可良好保障送餐高峰期对外卖储存空间的需求。同时箱体前、后两段均设有翻盖以便取放外卖,内部中的隔板可以有效将汤类等液体外卖固定和隔离,避免由于运送过程颠簸而倾洒。
箱体与车身尾部的连接部分设计为可拆卸结构,便于送餐员拆卸送餐箱进行取餐。车身的尾部设计为可拉伸结构,内部为滑竿滚珠结构,端部设有卡扣,可随箱体的扩展而拉伸,能牢靠的固定箱体,避免送餐过程中的颠簸倾洒。
4 结语
本设计以用户为中心,从行业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挖掘深层次痛点,对智能外卖送餐车的人机交互界面,电池取用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相比传统送餐车更加注重于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在整体造型上,智能外卖送餐车外观造型美观大方,符合大众审美。在送餐过程中更加贴合送餐员的使用需求,整个派送过程更加高效便利,同时对于外卖送餐行业的规范化及安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娜,张建军.O2O外卖订单配送任务分配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8(1):63-66.
[2] 童伟星,吴炯. 电瓶车云智能充电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7(11):7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