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籍作者编著古籍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展现了清乾隆以前古代典籍的基本面貌。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基础,结合《畿辅通志》《贩书偶记》等文献资料,对河北籍作者编著古籍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共辑出300余种河北籍作者著作,通过对河北籍作者著作在经、史、子、集分布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其著述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河北籍学者的治学特色。河北籍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北籍作者的著述作为燕赵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展开深入研究,挖掘其精华,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河北籍作者;文献调查;古籍存藏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为了解我国古籍的保存现状,加强对古籍的收藏与保护,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古籍总目录,此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挖掘出一大批善本古籍,为更全面地了解全国收藏机构的古籍藏书提供了帮助。同时,对区域古籍开展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工作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项研究工作更具学术性与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将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1]是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组织纂修《四库全书》的产物,是我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代表,收录了清代乾隆及以前的重要文化典籍。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基础,结合《畿辅通志》[2]《贩书偶记》[3]等文献资料,考察其中收录的有关河北籍作者编著古籍的情况,同时结合河北各地经济、教育及文化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分析,以从历史与宏观的角度对河北籍作者编著古籍的情况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河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在各种文化融合的历史演变中,以燕赵文化为代表的河北以其博大开放的胸怀,在冲突交融中能够择善而从、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1 《四库全书总目》中河北籍作者著作统计
  “河北”在中国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北省所辖区域最早称作“冀”,《禹贡集解》[4]有“禹别九州”之说,九州之首即为“冀”。西周时期,河北由燕、赵、中山及齐、魏等国所辖。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河北境内有13郡、24县。汉代郡县与封国并存,有13郡、6个封国。唐代属河北道,下辖19州及河东道之云、蔚等4州。辽、宋时期,北属辽之元时为中书省,辖上都、大都、永平等18路。明为北直隶省,辖顺天、永平等11府。清代为直隶省,辖11府及6州。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仍称直隶省,全省分12府、7个直隶州、三厅夏158州、县。1928年改称河北省。共辖131个县[5]。河北籍作家当指籍贯在历代的河北辖区者。笔者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共辑出300余种河北籍作者著作,对河北籍作者著作的整理与分析,不仅让我们对河北的古代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北人的治学特点。为了将《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河北籍作者著作能够全面展现出来,本文从经、史、子、集四部分别来进行统计,见表1。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四库全书总目》收录的河北籍作者著作中,经部著作67种,以“易”“四书”“小学”类为最多。史部著作47种,其中“传记”“地理”类较多。子部著作84种,其中“儒家”“医家”“杂家”“小说”较多。集部105种,“别集”最多。据河北籍作者著作在四部类目中的分类表可知,44个类目中河北籍作者著作在36个类目中都有收录,几乎涵盖经史子集四部类目。从易学到文学,从地理学、医学到天文学等,河北籍作者展现了自己的特色,在各个文化领域里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胸怀天下,凭借自己的勤恳和智慧经邦济世,同时给我们后世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清李鸿章等修《(同治)畿辅通志》523页载:河北地区“易学”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卫人蔡公有《蔡公易传》,燕人韩婴著有《韩氏易传》。早在战国时期燕赵地区就开始了易学领域的研究,而且影响深远。唐冀州(衡水)人孔颖达受皇帝的诏令编纂《五经正义》,其中《周易正义》采用王弼、韩康伯注并加以疏解,以此对经文加以发挥。此书作为官方教材,从此以后,义理派易学在相当长时间占了主导地位[6]。易学在河北的深远影响在地名中也有表现,承德有八卦岭乡、八卦岭村,保定蠡县有兑坎庄。易经中,河图洛书的传说影响深远,满城有名河图村,安次有洛图庄。
  东汉以来,经学在河北盛行,东汉卢植为当时大儒,门生弟子遍及天下。魏晋南北朝以来河北地区世家大族,崔、卢、李在战火中延续学术。隋代出现的河北二儒,刘炫、刘焯开启儒学研究的盛世。唐代冀州(属衡水)人孔颖达等人受诏撰《五经正义》,官方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元代刘因传播理学思想,重振河北学风。清代儒学代表人物孙奇峰主张躬行实践,颜李学派的代表颜元及李塨主张实用,也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崔述的《考信录》开启了民国时疑古派的先河。
  经部“小学“的兴盛是与经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自魏清河人张揖撰我国第一部词典《广雅》始,河北文人学者对“小学”的研究延续不断,宋获鹿人贾昌朝撰《群经音辨》,作为宋代重要的音韵著作;金正定韩孝彦撰《四声篇海》,该书在语音史上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公元前2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语音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子韩道昭撰《五音集韵》,此书改变韵书体例,使韵书成为真正意义的注音字典;元霸州人朱宗文撰《蒙古字韵》,该书是元代蒙古人学习汉语语音的主要教材之一[7];明内丘人乔中和撰《元韵谱》[8],该书以明末内丘方言为语音基础,在研究明末北方语音方面有重要价值。
  史学中代表即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本出自汉代桑钦,后经东晋郭璞作注,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的基础上,详加注释,自成一部巨著《水经注》。书中水道一千多條,一一穷其原委,详细记述了河流流经地区的山岭、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是六世纪前最为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书籍。   另一个地理学名著是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首都洛阳佛寺的兴衰与改革。全书按照地理次序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载了北魏时期首都洛阳的40多所寺院,提供了关于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佛教寺院的发展。同时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饮食、言语风尚等,其中还是研究古代西域和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子部儒家以荀子、董仲舒为代表,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关于“礼”“智”的思想,崇尚“理性”,其思想在先秦思想家中最具客观精神和实用精神,构成了河北地区儒学传统。汉代董仲舒承袭孔孟道统,改造儒学,形成“君权天授”“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被以汉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上升为国家意志,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子部医家类,战国时期即有名医扁鹊,河北任丘人。金元时期河北医学家辈出,河间人刘完素、易州人(保定)张元素、真定(正定)人李杲、元代赵州人王好古。《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刘完素著作三种,皆入选《四库全书》,《金史·方技》中记载刘完素获得医术的传奇故事,“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元素字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四库全书总目·素问元机原病式》记载:“故其持论多以寒凉之剂攻其有馀,皆能应手奏功。其作是书,亦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耳”。金易州人张元素医名燕赵间,《金史·方技》中记载,刘完素病八日,张元素去问候他,提出食“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刘完素大服,药到病除。《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张元素著作二种,《病机气宜保命集》《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正定人李杲师从张元素,《金史·方技》卷二百二 列传九十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了李杲的著作四种,三种收入《四库全书》:《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一种入《存目》。元赵州人王好古师从张元素,后师从李杲,著有《医垒元戎》十二卷、《此事难知》二卷。
  集部在所有著作中占据三分之一。四库总目中著录自汉代董仲舒的《董子》一卷,到唐代刘长卿《刘随州集》十一卷,贾岛《长江集》十卷、《二南密旨》一卷,刘禹锡《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宋元城王令《广陵集》三十卷、宋大名柳开撰《河东集》十五卷、金阜阳赵秉文《滏水集》二十卷、元邯郸张之翰撰《西岩集》二十卷、明大名刘师朱撰《江皋吟》一卷、明故城孙绪撰《沙溪集》二十三卷、清磁州张溍《读书堂杜诗注解》二十卷、清蔚县魏象枢撰《寒松堂集》九十二卷等。
  河北籍作者著作涉及四部各个类目,经部著作开启儒学盛世、史部地理著作名扬千古、子部儒家著作影响千年、医学学术一脉相承,集部著作流芳百代,反映了河北地区自古重视读书,秉持“耕读传家”的良好传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风尚对地区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我国自古重视儒家学说,从唐以来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十三经,成为人们治学重要依据,故而河北地区儒学发达,经学及由此带动的小学著作发达。诗词文章一直是古代文人学士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因而河北的古代文人留下了丰富的诗文集著作。我们得以窥探古人的所思所想,也正是这些文献的存世,使我们的古代文化世代传承,至今熠熠生辉。
  2 《四库全书总目》河北籍作者著作地域分布
  本文按照著者的籍贯从《四库全书总目》及《贩书偶记》来进行统计,调查河北不同区域的作者数量及文化发展特点。见表2-表10。
   通过统计,石家庄地区作者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古籍中占比最高,可谓人才辈出,石家庄地区的历史名人,唐代大诗人无极人刘禹锡、唐代地理學家赵县人李吉甫、宋代宰相获鹿人贾昌朝、宋代大学士赵州人宋敏求,金代音韵学家韩孝彦、韩道昭[9]父子,金代医学家李杲,元代史学家正定人苏天爵,元代医学家赵州人王好古,明代兵部尚书梁梦龙及其曾孙清代梁清远,清代政绩卓著著作等身的深泽人王植、清代史学家深泽人傅维鳞。通过分析石家庄地区历代作者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石家庄地区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唐宋时期文化中心在赞皇、赵州等地,赞皇唐代涌现出三位作者,到金代以后,文化中心转向正定、藁城、灵寿等地。显然,文化中心由石家庄南部地区向北转移。同时,金元时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医学家,金代正定人李杲和元代赵州人王好古,说明金元时期正定府的医学水平比较发达。石家庄正定地区作家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与当地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正定商业发达,宋代时为全国21大商铺之一,金代达到鼎盛,至元代,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大都以南第一大名城。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的保定地区作者43位,分布在保定的15个行政区域,几乎占据了保定辖区的每个州县,这是缘于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定曾是战国时的燕国、汉代中山国和十六国时期后燕的首都,历史悠久。自元代以来,成为大都南大门的保定,作为京畿重地,有着较强地理优势,经济发达,带动当地文化普遍发展。使得该地区名家众多,有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及医学家等。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的邯郸地区大名作者最多,缘于大名深厚的历史积淀。大名在春秋时期属于卫国,是当时著名的“五鹿城”,自宋仁宗以来建立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三代均为路、府、道所在地。政治地位的重要,使得该地文化繁荣。
  另外,承德地区作者只有清代的魏枢、孙彤、孙冯翼3人。秦皇岛地区作者只有清代李集凤1人。
  此外,从地域分布的统计,可以发现作家以家族形式发展,沧州献县的纪氏,据蒋庆柏先生考证,纪廷相字柱石,是纪昀的七世祖;纪坤,字厚斋,是纪昀高祖;纪容舒,字迟叟,是纪昀父亲,纪昭,为纪昀三叔父纪容雅的长子,据统计《四库总目》共收录该家族4人7种著作。石家庄正定梁氏,梁清标,字玉立;梁梦龙,字乾吉,是梁清标的曾祖父;梁维枢,字慎可,是梁清标的从叔;梁清远,字弥之,是梁清标的从兄。邢台柏乡的魏氏,柏乡魏氏有明魏纯粹、明魏大成、清魏荔彤、清魏裔介,《四库总目》收录魏氏4人28种著作。   从河北籍作者著述的分布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好、交通发达的地区往往其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同时,家庭教育,地区风俗对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这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即文化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依托繁荣的经济,教育与风俗方面更是不可小觑,保证良好的教育才能够为各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样,尊重古代的风俗才能将古代的文化传承发扬。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正确引导大众尊师重教、好学向善,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氛围,进而促进经济、教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3 河北籍作者著述保存收藏情况调查
  笔者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共辑出300余种河北籍作者著述,通过对这些著述的进一步整理与分析,可以让我们对河北的古代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北人的治学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中收录的300余种河北籍作者著作,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河北人对华夏文明所做出的贡献,对其详细考察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古籍总目》[10]将全国重要古籍收藏单位的绝大部分古籍及其版本记录了下来。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查考河北籍作者著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考察,可知收藏最多的单位是国家图书馆,据初步考察,国家图书馆收藏《四库全书》收录的河北籍作者著作115种。南京图书馆收藏35种,中科院收藏33种,上海图书馆收藏31种,北京大学收藏29种,天津图书馆收藏22种,台湾收藏11种。
  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在115种著作中有25种,除丛书本外,仅一种刻本,而且仅存国家图书馆。如元清河人元明善撰史部地理类《龙虎山志》明刻本;明董复亨撰集部别集类《繁露园集》明万历四十三年阳平张铨刻本;明刘乾集部别集类《鸡土集》明嘉靖间刻万历二十八年刘鹤冲重修本;明刘濂经部易类《易象解》明道光十六年爱莲斋抄本 ;明蔡叆撰集部别集类《洨滨集》明嘉靖四十二年李登雪等刻本;明苏志皋撰集部别集类《寒村集》明嘉靖许庆元刻隆庆增修本;清孙奇峰撰子部儒家《岁寒居答问》清康熙间抄本;清郭棻撰集部别集类《学源堂文集》清康熙间刻本;清李霨撰集部别集类《心远堂诗集》清康熙十年刻十六年增補本;清纪昭撰子部杂家类《养知录》清乾隆间刻本 。
  中科院藏书中,除丛书本外,仅存于中科院的有:清傅维枟撰集部 别集存目《燕川渔唱诗》清乾隆十二年傅燮诚刻本,清杜越撰集部别集类《紫峰集》清康熙十三年赵士麟刻本,清李京撰经部小学类《字学正本》清康熙间刻本,清磁州人张榕端撰史部传记《海岱日记》清康熙间刻本 。
  南京图书馆收藏河北籍作者著作中,有清灵寿人傅燮詷撰子部小说家类《史异纂》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明藁城人石珤撰集部别集《熊峰集》清抄本,宋曲阳人王安中撰集部词曲类《初寮词》明抄本 南京,晋张华注子部杂家类《感应类从志》明抄本。
  天津图书馆藏河北籍作者著作中,有元赵州人王好古撰子部医家类《医垒元戎》清江陰朱氏刻本。
  北京大学藏河北籍作者著作中,有清蠡县人李塨撰经部礼类《郊社考辨》稿本,明河间人樊深撰子部儒家类《西田语略》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金河间人刘完素撰子部医家类《伤寒直格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元天厉元年刻本,明迁安人李安仁撰史部地理类《石鼓书院志》明万历十三年刻本,明故城人周世选撰集部 别集类《卫阳集》明崇禎五年故城周承芳刻本,清山海卫人李集凤撰经部春秋类《春秋辑传辨疑》清抄本。
  故宫藏河北籍作者著作中,有清枣强人郑端撰子部兵家类《孙子汇徵》清康熙间抄本 。
  以上诸书《四库存目丛书》均收录,据笔者考察,以上著作目前研究成果极少,类涉经史子集,这些文献资料对研究当地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河北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价值亟待挖掘整理。
  刻印次数最多的著作有:金李杲撰子部医家著作《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宋李昉等奉敕撰子部类书类《太平御览》、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魏刘卲撰子部杂家《人物志》等。
  以医学著作《珍珠囊指掌補遗药性赋》为例,该书作者项著录为“题金李杲”撰,在《中国古籍总目》中可查的版本有四卷本,题名《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二卷本,题名同上;八卷本,题名同上;三卷本,题名《新刻官板补遗珍珠囊药性赋》。《四库全书总目》收录的就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版刻次数为28次,就所列版刻时代看,清光绪年间的刻板次数占8次,其中清光绪十三年苏州扫叶山房刻本,流传较广,藏书单位最多。二卷本刻印13次,八卷本刻印1次,三卷本刻印1次,合计《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一书在历史上刻印了至少43次。通过分析刻印年代和刻印者可以发现该书大多是书坊刻本,如康熙三十二年文盛堂刻本、乾隆五十年金阊传万堂刻本、道光三年苏州绿荫堂刻本、光绪六年浙江小酉堂刻本、光绪十二年上洋江左书林刻本等,我们知道书坊刻书以盈利为目的,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我们通过分析还可以看到这本北方真定府的金代著作到了清代已经家喻户晓,刻印此书以江南书坊为主,该书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查考存藏地,了解各个图书馆藏河北籍作者著作情况,对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这些优秀的河北文化遗产提供方向,还有很多需要整理和挖掘的河北地方文献。同时,通过查考河北作家著作的版本情况,前以医学著作为例,对进一步发掘河北作家著作在中华文化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帮助我们更充分理解燕赵文化的博大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以便于弘扬河北文化,将燕赵人古籍著述里的文字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李鸿章,黄彭年.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河北.同治畿辅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523.
  [3] 孙殿起.贩书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 尹世积.禹贡集解[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1.
  [5] 田冲.现代汉语大字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63.
  [6] 陈德述,蜀才.周易正本通释·百年名家说易[M].成都:巴蜀书社,2014:13.
  [7] 韩郑广.蒙古字韵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7.
  [8] 汪银峰.元韵谱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59.
  [9] 夏自正,刘福元.中华地域文化大系.燕赵文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285.
  [10]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中国古籍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9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