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普遍学习模式。分析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的重要性,回顾国内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总结了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即认知负荷理论、移动学习理论、艾宾浩斯遗忘理论,并从移动设备和技术发展以及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论证了该研究的可行性。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大学英语学习;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133-03
一、研究背景
1.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的重要性
2013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要求下,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作为大学英语这一学科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学指南》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贯彻等方面都与之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考虑到近年来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提升,《教学指南》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大力推进传统的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学指南》同时提出:教师应该多使用微课或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更多地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以拓展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发展[1]。同时,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总课时的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学习时间必然减少,更多的学习任务必将转移到课外,意味着由教师提供监督和辅助的自主学习将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这就为大学英语的移动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移动设备使用的普及以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性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普遍特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存储性能和信息处理性能的增强以及无线网络覆盖的普及,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收发和处理各种信息。这一发展趋势也为基于手持式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此外,各种用于辅助英语学习的智能手机APP、小程序,以及微信公众号大量涌现,也为大学英语的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具有资源更新迅速、安装方式简单、使用方式便捷、使用功能强大等特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领域,探讨如何利用移动设备以及现有网络资源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2.国内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需要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参与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并且能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于语言实践。而如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学资源,作为学习者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辅助手段,增强学习者的自主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有效,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界和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与其他传统的学习模式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方式便捷化、交互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国外对于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早,成果几乎已经应用于所有教育领域[2]。
我国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与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比较滞后。在研究早期,我国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方面,如深圳大学的李兴敏在《外语教学的移动学习模式》中分析了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现有的英语移动学习系统的不足,然后结合特点提出了克服这些不足的策略,并且探讨了移动中的学习内容该如何设计,学习过程中的监控等[3]。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初期对于移动学习推广等问题的研究和结论为数不多[4]。但是近年来这一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分析近期的文献发现,国内关于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有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师范大学的王伟在《面向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移动智能系统研究》中分析了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学习现状,并设计了具有“微游戏性”“人性化”“个性化”三大特点的面向手机的智能系统模型[5];郭红霞等的《关于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及其兴趣持久度的调查研究》从大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的认可程度、英语课程学习的需求、影响英语学习兴趣的相关因素及其移动学习兴趣的持久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6];段婷等的《基于手机APP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初探》调查了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并探索了“三位一体”的教學模式[7];杨进中的《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提出了依据八大设计原则设计移动课程的观点[8]。从以上文献分析来看,国内对于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将认知负荷与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相结合的研究仍然十分罕见。这就表明,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还是从更深层次进行实证研究都仍有很大的空间。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继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又一个对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1988 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首次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的。其中,工作记忆(即感觉记忆)的容量有限。也就是说,在学习某种知识(包括语言知识)的最初阶段,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能记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此,教学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即所能记忆的信息量),要保证“学习者承受的认知负荷总量不会超过其个体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总量”[9]。因此,认知负荷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如何保证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使有效的学习能够顺利发生。大学生的移动学习主要是在主课程的学习之余利用零散、空闲的时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吸收更多的信息量。因此,课程设计需要具备个性化、多样化和形象化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2.移动学习理论
语言学界对于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的解读有不同的意见,其中最普遍的定义是:学习者在自己自由选择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Wi-Fi)获取学习资源,并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移动学习模式自从出现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关的移动学习理论也经历了多次转变。余胜泉认为,移动学习理论已经从最初的传输及行为主义范式以及后来的建构性认知范式转变为情境认知范式[10]。目前,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以及无缝学习空间的设计。Vavoula和Sharples两位研究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移动学习的应用情境:从学习发生的时间来说,英语移动学习发生于碎片时间,因此它发生的时间是按学习者的主观需求在任何时间进行的,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完成的任务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作业的完成、课外内容的补充等;从学习发生的场所而言,英语移动学习主要发生在非正式学习场合,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自习教室、图书馆、机房等场所之外,任何能够提供学习环境的场所都可以利用;从学习内容的知识领域来说,学习者除了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之外,还很关注知识拓展的内容,而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学习任务,还有升学、就业、课外拓展等额外学习任务[4]。
3.艾宾浩斯遗忘理论
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人的记忆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事物进入大脑后在短时间之内被加工的记忆;感觉记忆是指人脑对事物的形象记忆;长时记忆则是指被人脑长时间保留的记忆。其中“记”体现在 “识记”和“保持”上,即学习的当时当地的记忆以及学习之后短时间之内的记忆能力,而“忆”体现在“再认”或“回忆”上,即学习完成之后较长时间的记忆能力。综合前文所阐述的认知负荷方面的内容,可见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除了认知负荷(一定时间之内需要吸收的信息量)之外,还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能力。也就是说,移动学习需要复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如果能在未来的英语移动学习阶段和复习阶段增加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则一定能对增加学习者的记忆时长和强化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11]。
三、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移动设备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2年地平线报告》,未来1—5年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学习终端将会在教育过程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成为主流。《英国教育技术杂志》(SSCI)的主编Nick Rushby教授在谈到2011年杂志的十大热点主题时认为排名第一的是移动学习[12];Brian Warmoth教授在Educationdive网站发表了一篇关于《2012年的七个教育技术主题将在2013年更加热门》的文章,认为第三个话题便是移动学习[13]。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手机网民达到了3.56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也指出:曾经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也在经受新的挑战——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推广普及[14]。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以智能手机为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将成为辅助课堂学习的主流方式,也将会成为学习者获取额外知识的最佳学习方式。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调整和优化传统模式,为大学英语的自主移动学习提供必要的监督和辅助,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大学生的移动学习环境现状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高达30.2%,是所有用户中人数最多的群体(2012)。根据王伟对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实证研究结果,70%的被研究对象曾经有过移动学习经历,而其中高达97.5%的受访者支持手机移动学习[4]。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会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原因如下:第一,手機价格越来越低,对于消费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来说是能够承受的;第二,手机性能越来越好,智能手机已经占据市场主要地位,对于移动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第三,与台式电脑或者PDA相比,手机外型小巧,便于携带,利于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第四,随着移动通讯资费的下降,手机通信成本越来越低,且可以享受更多元的服务;第五,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尤其是随着公众号、小程序、APP等技术的发展,各种学习软件可以非常简单地安装和使用,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第六,网络技术尤其无线网络的发展使得手机几乎随时随地可以在线,也就意味着移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四、结论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必不可少的新型学习手段。正如基更博士指出的那样,移动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和学习模式,而不仅仅是正式学习的补充[15]。可喜的是,国内语言学界对于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初步的探索阶段,正在转向探讨各种应用模式和进行更全面的实证研究。但是,将认知负荷理论引入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基于认知负荷的移动学习理论和实证研究必将迈上新台阶,也必将为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原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8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