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接千载论“想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葛利娟

  【摘要】想象力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生存于世必具的品质,亟待“盘活”,而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最为不羁,合理地呵护、培养、发展,定会让想象力呈现勃勃生机。基于小学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是时间跨度、涉及领域最广的课程,它接千载,涉万域,它是小学生想象力生发的最佳沃土。课堂上,合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科学组织教学,将极大助力小学生想象力的生长。
  【关键词】语文课程;想象力;盘活;汉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42-02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学科。”(《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即“语言文字”是内容,工具、人文是特点。继续拆解语文课程的内容,它又可以分为“文字”和“语言”。所谓“文”即“图”,我们祖先在造字之初,脑海里最先呈现的是“图”。而“字”,上面是一个房子,下面是一个“孩子”,所以“字”最初意是“生孩子”。如此不难理解,“文字”即图画生的孩子,虽然目前的汉字数量达到9200多个,但组成这些汉字的部件,也就是字根,只有200多个。而“语言”则是通过“文字”的重组来表达所有感官作用的事物,教材中所有文学形象,跨千载;所有知识,博古今,多领域,而这一切,是通过“文字”呈现的。综上所述,语文课程其实就是利用语言文字来教会孩子识古通今,来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归根结底,语文课程是在利用中华民族特定的、特有的汉字思维,帮助孩子走进生活。而汉字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是孩子“想象力”生长的过程。“思”即“想”,这一过程需要大脑和心脏共同作用,大脑生成理性,心脏生成情感,二者协同作用,才生成“想象”。可见,想象里既有理性因素,也蕴含情感因素。“思接千载论想象”便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加之语文课程特点,以及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有趣现象的分析应运而生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年级越高,分数越低,他们的想象力水平越低。是他们失去想象的能力了吗?不!答案恰恰相反,小学阶段越往高年级,他们想得越多,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由既定材料辐射的面便更广、更深,然而也正是因为他们想得多才变得不会想了。
  一、是谁在左右想象
  (一)一味地追求快捷高效
  教育路漫漫,唯有“高效”才是不变的追求,虽然这条“高效”之路道阻且长,但总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而这样的高效,如何检验呢?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便是一纸试卷,一篇作文,但要注意这一系列的检验是有时间限制的。语文是一门“慢热”学科,由于“高效压顶”,课堂教学不得不变得功利——向试而教。学生被标准答案折磨得遍体鳞伤。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考试是目前为止选拔人才的最佳手段,但这种手段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的确又是致命的摧残。以习作教学为例。
  《文心雕龙》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也就是说,“写作时,作者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也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想象”则是写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途径。
  现实的小学课堂,且不谈学生平时有多忙碌,有没有时间停下来“想象”,就看写作要求。一二年级一般是看图写话,边上非要来一串: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心情如何?中年级作文起步,一般有例文牵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提示接踵而至。高年级半命题作文居多,材料作文也多半存在。孩子有想象的空间,但这想象有多条框框在束缚着。笔者认为,小学阶段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天马行空一会儿呢?哪怕一学年只有一篇。如此,技巧与想象齐飞不是更好吗?这是其一,再看其二,每次作文课40分钟,要构思要表达要写,孩子还有想象的时间吗?
  (二)霸道地执着于高技巧
  总认为语文学习可以一蹴而就,于是,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技巧性的补习。小学知识有限,考试题型、内容很寻常。孩子稍稍进行些许答题训练,成绩便能迅速提高。孩子很聪明,既然能考高分,家长老师开心,他还费那心干吗?渐渐的,在语文学习上,孩子便失去了想象的欲望和动力。
  二、语文课程盘活想象
  “盘活”是经济领域的词汇,它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资产、资金等恢复运作,产生效益。笔者把它置于此,则说明“想象力”一直存在,它很珍贵,一旦被唤醒,便能创造意想不到的“财富”。
  (一)语言环境让想象生长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文字运用的课程。”语言文字的運用必须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想象正应该在这样的语文环境中羽翼丰满,且给予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吧——文学想象。
  1.情境——想象萌生的沃土
  语文教学讲究情境,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文本,脑海里会浮现人物存在的环境。文学意象就在勾勒的环境中栩栩如生。以常见的阅读教学为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一个共同的朗读目标,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偶有文中还会要求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例如现行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环境描写与人物行为水乳交融,人物形象凸显。但课堂上的朗读,学生很难入境,对人物的感悟显得词不达意。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便先让孩子透过文字,静静地,一遍又一遍想象当时的画面。适机让他们表达,并在表达的同时引导其对人物形象进行体悟,指导文本的朗读。效果很棒。课堂中,我也伺机播放救灾视频,孩子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2.意象——想象燃烧的导索
  每一个故事,每一篇叙述写物的文章有其文学意象,这个意象是靠文字构建的。这是作者或者说编者构建出来的。作为读者——学生,我们该如何构建属于学生的文学意象呢?第一,设身处地。让文学作品中的某个文学形象成为孩子自己,或者让孩子成为作者。给予他们设身处地的机会,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想象,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形象。如此,教材技能方面的学习也能得到训练与提高。第二,袖手旁观。语文学习既要入其内,又要能出其外。很多叙事类的文体只有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让孩子在想象中理性思考。语文课堂安静些,再安静些,或许孩子就能找回那份静思与沉淀。
  (二)生活体验让想象茁壮
  学习的根本目的还是回归生活,适应生活,改造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体验,有他自己的生活想象,诸如梦境、幻想等。孩子爱做梦,他们会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无尽的遐想,那是成人无法理解的。小蚂蚁在校园里怎么生活?是啊,校园里没有面包零食,它们吃什么呢等等,这些无厘头的想法是多么难以置信,又是多么天真烂漫。于是,我利用班级日志,专门开辟一个版块——我的梦。可以写写自己的梦境,也可以写写自己大胆的想法。孩子很喜欢。
  因为想象,“地球开始流浪”;因为想象,“外太空的另一个我在向我招手”……但想象力不仅存在于文学,增益于文学,它同样也在推动科技、经济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是孩子想象力的萌芽、生发的学科,大篇幅的童话,跨度甚广的科幻、人文类作品……更是打开孩子脑洞的佳作。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培养孩子可贵的能力、品质义不容辞,而“想象力”则是最需要也亟待珍视的能力。如果可以,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活得像个孩子,像孩子一样思考,像孩子一样想象,那么你也会收到孩子一样的满足与快乐!人类社会也将迎来别有洞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