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慎用“取暖神器”,谨防低温烫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乾

  寒冷的冬天里,空调开成制热模式,洗澡时打开浴霸或暖风器,暖水袋、取暖贴、“小太阳”、电热毯等“取暖神器”纷纷“重出江湖”,各显神通,为的就是让这个冬天过得温暖一点。不过舒适的同时,也要警惕背后潜藏的一些危害。值得提醒的是,这些“神器”虽好,但若使用不当,很可能取暖不成反伤身。由于“神器”普遍温度较高,一旦直接接触人体或者接触人体时间太久,很容易造成“低温烫伤”,部分“神器”还可能因自身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使用过程不规范,造成火灾、漏电等事故的意外发生,严重时危及生命。
  “取暖神器”各显神通
  1.空调。少没有安装取暖设施的家庭,在天气冷时会选择开启空调的暖风模式。空调吹出的热风很干燥,长时间使用,室内湿度会急剧下降,静电也会增加。开空调时为了省电,人们一般紧闭门窗,在密闭的环境中,人体呼出的代谢物、生活废气、尘埃等都会积聚在空调室内机的蒸发器上,从而滋生霉菌、细菌等,容易诱发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从开着暖风的室内到室外,一定要穿够衣服,以免着凉感冒;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要做到经常清洁空调过滤网,最好每个月都对空调散热片进行清洗及消毒,才能有效抑制散热片细菌滋生给室内空气带来的污染。要预防因吹空调造成的干燥,应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加强身体锻炼,配合使用有净化作用的加湿器,并经常开窗通风。启动空调后,要调整出风口,别让热风直接对着头部。
  2.取暖贴。生活中,不少人为了方便,会选择取暖贴取暖。取暖贴是利用化学原理,撕开包装即可发热的贴片,贴在身上能抗御风寒、保健热敷,深受女性、老人等群体喜爱。怕冷的人可以将其贴在脚底,有胃寒的人要重视腹部保暖,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中老年人适宜贴在双膝关节处,有颈椎病的人适宜贴大椎、肩井、阿是穴等,痛经的女性可以在月经前3-5天把取暖贴贴在三阴交穴上缓解不适。取暖贴的发热温度一般在60℃ - 70℃之间,发热时间为10 - 12小时。在这种温度下,直接贴在皮肤上很可能造成低温烫伤,应贴在内衣或袜子外部,并且注意避开皮肤薄且脆弱的部位。
  部分人群不宜用取暖贴,如婴儿和岁数较大的老人因皮肤娇嫩、变薄,极易导致低温烫伤;糖尿病、血液循环不良、肌肉萎缩、中风的人群,因其皮肤对热敏感度低,同样存在风险;手术后局部有伤口、植皮的病人,也不宜使用。此外,长时间使用取暖贴应定时检查皮肤是否有发红灼痛现象,这是早期烫伤的症状。在夜晚睡觉时切忌使用,人体意识不清,对热度不敏感,容易受伤。
  3.远红外线电暖气。冬日,“小太阳”式远红外线电暖器是许多人家中必不可少的取暖设备。但“小太阳”只能照射身体局部,如果不注意变换体位,很容易造成局部低温烫伤。使用“小太阳”,还要定期用干布擦拭网面和加热棒,去掉上面的灰尘和脏东西,以免造成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上升。人们经常忽略的一点是,“小太阳”的红光可能伤害眼睛。“小太阳”主要以远红外辐射和热扩散的方式送暖,其中的远红外辐射对人体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老人、儿童、孕妇属于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应尽量避免眼睛直接对视电热管。
  4.电热毯。电热毯作为一种比较“古老”的取暖方式,仍被不少人所钟爱。睡前1小时打开开关,就可以享受一个热烘烘的被窝。不过,每年都有电热毯漏电导致的意外事故发生,让人们对它又爱又恨。要指出的是,电热毯是有寿命的,不管什么品牌的电热毯,其使用寿命大约6年。因为电热毯的发热线的保护绝缘层,一般在6年后开始老化、开裂,其绝缘性能和耐压程度大大下降,使用时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此外,电热毯不适合铺在软床垫上,否则电热丝容易受到抻拉,易断裂、漏电。使用电热毯时,最好在睡前开启,睡觉时关掉。最好不要给有尿床习惯的孩子或大小便不能自理的老人使用。不用时,电热毯宜悬挂保管,或折好放入包装袋,但折缝位置不能重压。
  5.暖水袋。在众多“取暖神器”中,暖水袋当属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普遍、广泛了。小巧的袋子里装满水,充电之后变热,冰冷的双手一抱住,一股暖流涌上心头。25岁的小庄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自从天气降温后,即便待在室内,也时常觉得手脚冰冷。为此,她特意到超市选购了一款50元左右的暖水袋,充电加热后在入睡时将其放在被窝里取暖。不料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小庄发现脚上被烫出了一个水泡。“一夜醒来,左脚脚踝外侧被烫出一个泡。”她说,当时没引起重视,第二天继续去上班。没想到,三四天后,她发现烫出水泡的地方疼痛不已,伤口已被感染,出现红肿,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小庄的问题并非个例。一到冬天,医院都会接诊一些因错误使用取暖设备导致低温烫伤的患者。天气变冷时,很多人睡觉时会在被窝里放上一个热水袋,进入深度睡眠后,由于皮肤对温度不敏感,长期“粘”在热水袋上,如果不变换位置,醒来后就发现伤处皮肤红肿起泡,这样的烫伤就是低温烫伤。据统计,低温烫伤是冬季的高发烧伤,约占冬季烫伤的1/3。
  取暖时要谨防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通常是指高于人体温度的热源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高于人体的温度如同“慢火炖肉”,长时间作用就有可能造成皮肤或者软组织由浅及深的损伤。判断造成低温烫伤的关键因素是热源的温度及作用时间。理论上45℃以上的温度就可以对机体造成损伤,像暖宝宝和热水袋虽然温度比较低,但温度在致伤的预值以上,有足够接触时间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烫伤。70℃的温度持续1分钟,皮肤就可能会被烫伤,而当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5分钟以上,也会造成低温烫伤,温度越高,发生烫伤的时间越短暂,反之,温度较低,只要接触的时间够长也能烫伤,这种烫伤便称为“低温烫伤”。
  被低温烫伤的人,一般是晚上睡觉比较沉的人或者感觉比较迟缓的人。其中婴幼儿、老人、瘫痪病人、醉酒者或是糖尿病人,取暖不当容易造成局部低温烫伤。低温烫伤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往往也不大,虽然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如果接触时间长,傷处皮肤慢慢被“烤熟”,导致创面加深,严重者甚至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溃烂,创面长时间难以愈合。
  如何要避免低温烫伤呢?第一,使用暖宝宝和热水袋时,最好不要直接接触,外面要裹上一层毛巾之类的东西;第二,一些特殊病人、特殊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比如一些老年人,肢体的感觉比较迟缓,或者活动不便的病人,如脑梗塞,脑血栓,瘫痪在床的病人,自己没有办法躲避,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烫伤;第三,糖尿病患者,肢体远端的血运比较差,晚期糖尿病经常并发神经损伤,往往因为肢体远端感觉障碍,双足麻木,也容易造成这种情况;另外,醉酒和极度疲劳人群也要尽力避免使用易导致烫伤的物品。
  若不慎被烫伤,应遵循以下的急救措施。烫伤之后一定要记住“冲脱泡盖送”五字口诀。冲:及时对创口冷水冲洗,大概10分钟到半个小时;脱:在冲洗的过程中,尽可能将烫伤处的衣物脱除;泡:将烫伤部位浸泡在凉水中;盖:用无菌的纱布或者棉质的衣物覆盖在烫伤创面上;送:送到医院进行专业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脱除衣服过程中,尽量保护伤处皮肤,避免撕脱,凉水的温度20℃左右为宜。此外,不要第一时间涂抹烫伤膏、牙膏等药剂,易造成伤处污染,也不利于后续的清创。
  (编辑赵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3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