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科学探究中构建元素化合物的认知模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及还原性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多且易混淆,利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学习能很好地将氧化还原理论化为实践,化抽象为具体,在探究过程中,利用价类二维图帮助学生构建各物质的性质空间网络关系,形成价类认知的思维模型,幫助学生突破元素知识与氧化还原知识的相结合。
  关键词:认知模型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探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的认知模型。
  一、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的价类二维图构建物质的性质、化合价之间的转化知识建立联系,形成价类认知的思维模型,构建模型,并利用模型突破元素知识与氧化还原知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化学教学要求,确定了本节课具体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掌握铁、亚铁离子、铁离子的化学性质,了解亚铁离子、铁离子的常用检验方法。
  (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依据实验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构建价类二维图的思维模型,运用模型合理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
  (三)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了解铁对人类生活的应用。
  二、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
  教学环节一:身边的化学
  当一个人头昏乏力、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体力、耐力下降;口腔炎、舌炎;毛发干枯、脱发等,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假设你是医生,你会给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缺铁可以同时服用乳酸亚铁片和维生素C。通过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知道到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环节二:构建价类二维图
  [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含铁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可以从什么角度将它们进行分类?从什么思路去预测它们的性质并加以验证掌握?
  设计意图: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且杂,如果只是让学生单一地去学习某元素化合物知识,而没有培养学生过程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就无法理清知识的潜在活力与学生内在发展的逻辑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易学但难记且费时,也不可能将所有已发现的物质一一学完,若能掌握一种较简易实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知模型,形成分析理解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这节课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元素及化合物的认知模型,并把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与氧化还原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物质的性质认知模型,理清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规律并把此认知模型迁移运用于碳、氮、硫等变价元素知识的学习中。
  “价类二维图”是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以核心元素化合价为纵坐标的二维平面图像,它直观、形象地体现了以某元素为中心的“分类观”“转化观”“元素观”,容易让学生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通过“价类二维图”可以根据物质类别分析物质的通性,再依据核心元素化合价可以预测、分析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最后学习物质“特性”的学习模式。
  教学环节三
  问题1:写出下列关于铁的物质的化学式
  铁、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氯化铁、氯化亚铁
  问题2:请将“问题1”关于铁的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类观指的是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过程中,遵照物质变化的规律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系统、规律性的思维导向。它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又可以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对轻松系统掌握化学各模块知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问题3:请将“问题1”关于铁的物质放入“价类二维图”,各物质之间能否反应?如何反应?
  教学环节四: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阅读]方法引导——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寻找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另一物质,通过实验证实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小组讨论如何探究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氧化还原认知模型
  设计意图:从探究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探析,分析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和规律,巩固氧化还原的认知模型。建立氧化还原概念,发展宏观微观辨析的素养。
  实验探究1:探究氯化铁的氧化性
  氧化还原认知模型1:氧化性(氧化剂)+ ?还原性(还原剂)
  有现象,则证明
  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加入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预期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证实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证明这个物质具有氧化性。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优化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2:探究氯化亚铁的还原性
  氧化还原认知模型2:还原性(还原剂)+?氧化性(氧化剂)
  有现象,则证明
  预测某物质具有还原性(做还原剂),加入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做氧化剂),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预期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证实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证明这个物质具有还原性。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优化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设计方案应从原料的来源的难易、價格高低、环保、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多种角度思考得出最优方案,最后教师进行引导小结。
  设计意图: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优化方案、合作探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环节五:构建体系,提升思维,迁移应用——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价类二维图,利用模型运用后面的教学
  迁移应用——氯化铁制作印刷电路板。
  先在塑料板上镀一层铜,在设计好的铜线路上涂上一层石蜡,把板浸到氯化铁溶液中,没有被石蜡覆盖住的铜就被反应掉。试着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氧化还原的知识与变价元素性质的思路方法,利用价类二维图为分析工具,将物质间的性质与转化巧妙联系,形成系统的认知模型。并能基于认知模型,对探究其他物质性质提出合理可行的借鉴。
  教学环节六:学以致用——生活中的化学
  补铁剂的主要成分是乳酸亚铁片,为何还要加入维生素C?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通过补铁剂、Vc的学习,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化学已渗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面是一门实用和创造性的科学。性质决定用途,只有熟知物质的性质,才能把他更好地用于我们的生活。
  三、教学反思和结束语
  从微观角度认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模型。结合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和实验探究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以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模型认知,学生能够运用价类二维模型陌生物质进行有效的推理,提升学习化学学科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放在核心的位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不再单调与枯燥,同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核心素养时代,要求化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展知识面,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更好的驾驭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杨玉琴.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能力的测试研究[J].化学教学,2017(7):9-15.
  [3]康凯.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模型认知”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J].新课程,2017(10下):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4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