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红宁 易晨

  【摘要】高考现代文阅读是学生一大难题,在教学中教师学生也非常困惑,受答题模式的限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无法发挥,致使教师和学生要按模式去回答提问,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既要符合规范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要求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发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的责任责无旁贷。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94-01
  对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學的一个大难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要有认知的参加,也要有情感的参加,并且还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考阅读训练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高考试题在选材上学生受学科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重重压制而几尽丧失殆尽。主要表现在:
  一、选材要求读者重视并领会原文主旨,接受原文信息的“接受阅读”,轻视以寻找和获得比原文写作意图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文本意义为主要特点的“发现阅读”,轻视文本启发而展开和发挥的“创造阅读”。高考阅读它以学生的知能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手段,准确获取文本中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对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确认字、词、句、段、篇的确切认知——确认;对同级或不同级的语言单位的关系进行准确把握——整合。这就是认知处理也是阅读能力的基本功。在《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内容上都必须建立在确认、整合的基础上。就要求把“接受阅读”提高到“创造阅读”“鉴赏阅读”的高度,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好的效果。阅读的主体应是读者,阅读主体性的体现在“接受阅读”、“发现阅读”和“创造阅读”中呈渐次突出的特点。以领会原文旨意、接受原文信息为主要特点的接受阅读,容易测试,也容易设置拥有标准答案的试题,是教学中最受重视的阅读,是各种水平的命题人和各种水平老师所熟练掌握的阅读形式,也是学生训练最多的题型。全国高考标准试题第三大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接受阅读能力。以寻找和获得比原文写作意图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文本意义为主要特点的“发现阅读”,较难设置标准答案进行测试,不能实现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也不能维护教师的权威。既无应试需求,又让老师难以容忍,因而“发现阅读”倍受冷落,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因之大大减弱。而文章启发而展开联想和发挥(因阅读而产生文本以外意义)的创造阅读,更难用一个标准答案进行测试,更难以实现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在考试阅卷中,将学生从“创造阅读”中进行发挥视作跑题,对这种“跑题”行为必然要进行惩罚:设置并执行严格的标准答案。于是学生的阅读活动就会全部退缩到“接受阅读”层面上,整个模拟训练题也就客观题化了。
  二、重视文本,轻视作者和读者。文本本位主义控制下的语文教学,不承认作品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不承认交流的复杂性,不承认读者接受的复杂性。漠视阅读中因人而异的需求和兴趣,因时而异的阅读心理,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的知识结构。强求所有学生读者对同一问题作同一理解,要么将问题降低到客观化的简单提问,以求答案的一致,要么保持问题的难度,用标准答案对大多数人进行惩罚。
  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句子理解题: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第20题是: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的含意。理解此句,首先抓住关键词“跪下”,联系生活经验判断,它表明一种虔诚、一种尊重、一种祈盼。那么尊重什么?祈盼什么?这就需要联系全文探究文本中心,文题是揭示中心的一扇窗口,“白鹤翔集”已成为“记忆”,表明现实令人忧虑。然后研究文本的写作目的,作者泼墨不惜地描绘四十年前“委羽洞”的野性与神奇、“长林郁郁”、“幽涧泠泠”“白鹤翔集”,如今却是“没有了长林,没有了泠泠之木”,鹤影杳无。这就对比,其目的不外乎是表明现实堪忧,渴望恢复大自然的原貌。再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这句作为全文结束语并用省略号,反复用过“原来”、“以前”,它正是含蓄抒情语,暗示作者企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样立足整体,综合思辨,我们不难答出其含意:表明对现实的忧虑;渴望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三、重大众传播性而轻个性化理解。摆在读者面前的文本,一般的体现为一种思考或情感的结果。在现实交流中我们又自觉不自觉地强调了这种结论性。假如这一结果是一个真理,那么,读者就只有接受的份,无须验证,更无权怀疑。假如这一结果是一个重要信息,那么读者只须做认真的储存或忠实的传授。信息时代的信息大多是以结果、结论的形式出现的,信息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无暇思考信息的过程和缘由。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又使更多的信息标准化。实用化的社会需求使得信息有了广阔的大众传播市场和应用市场。一切阅读似乎都出于信息功利需求,而不是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品位需求和境界需求。读者个性化的参与、个性化地探究信息缘由就被淹没在信息的大众传播中,自由理解与自由表达全都消失在不断的各种传播接轨之中。
  对这种实用主义社会潮流反拨最有力的还是高考命题改革。近两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已将大众传播类文章全控制在第二大题中,第四大题已不在出现大众传播式题型。其选文用文学作品代替了议论文和说明文。然而教学往往滞后于考试改革,这种师生共同致力于对标准答案的寻觅和维护,使得语文复习越来越远离教育改革的方向,越来越远离个性化的心灵世界,好像人只能在标准化的流程中机械地传递信息,题材和主题好像总得有一种约定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教学教师应教给学生怎样塑造健康人格,培植思想生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文章的感性,要折射一个健康清纯的生命,要折射一个活力张扬的生命,是社会呼唤生命的创新;张扬感性体悟的生命,才能使社会具有活力,富有希望,但我们教学和实践中学生在写作文时没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没有自己真切的感受,文章就没有审美价值,这是写作浮躁惰性的表现,更是虚伪人格的体现。2007年更是明显,高考作文命题彰显明晰的导向:要求考生在应试作文中写考生自己的生活和感悟,题目中有11个指代考生的“你”字,这就是写作再现体悟拒绝浮华的引导,是一个端正文风的导向,是一个引领淳朴生命的导向,是写作本质的沉重回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