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培养服务新疆绿洲农业应用型人才的《植物化学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小强 杨德松 张国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236-02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商品粮和特色林果业基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农作物栽培模式以及物种差异也导致了新疆各地农林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1]。新疆拥有5600公里的国境线,人员和物资往来频繁,容易遭受外来有害生物的侵入。近20年来年传入危险性农林有害生物达2.76种/年,这些重大外来农林有害生物的相继传入,不仅给新疆本地农林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我国内陆省区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有效阻止危险性农林有害生物继续传入、避免农林有害生物爆发成灾及其向内陆省区的进一步扩散,对保护新疆及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新疆高校重点学科在发挥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3]。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骨干专业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和专业实践性,在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当前《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并结合实验课的独立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然而目前多数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我校《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组,结合新疆生产实际,围绕培养服务绿洲农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明确教学职责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管理、促进課程建设、保障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组教师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课程组教师围绕农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等近年国家重点关注问题,对教学大纲做出了以下调整:
  (1)加强了对新疆地区常见农林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的讲解,降低了杀虫剂种类介绍,特别是高毒、高残留、选择性低的杀虫剂品种介绍,增加了新型绿色高效杀虫剂和新作用靶标位点杀虫剂的品种介绍。
  (2)由于化学农药的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造成有害生物抗药性日益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因此,增加了有害生物抗药性原理及其综合治理和农药高效使用的教学学时。
  (3)加强了综合性实验的设置,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设计实施实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增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及创新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主要讲授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农药剂型和科学使用、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农药与环境安全和农药的科学使用等。结合课程教师学术背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块:第一部分为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农药剂型和科学使用、杀虫杀螨剂;第二部分为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第三部分为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和农药与环境安全,分别由三位老师固定讲授。如此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教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成果支撑教学,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的,把最新的科研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农药学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不断更新,要求所选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近10年来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药剂、新剂型等知识无法通过教材获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主动查找资料和小组汇报的形式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给班级同学。具体内容涉及:(1)基于新靶标位点的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及作用机理介绍;(2)生物源农药以及生物防治技术介绍;(3)农药毒理和有害生物抗药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4)悬浮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绿色环保剂型;(5)静电喷雾、基于GPS、GIS、RTK等技术的变量施药技术和无人施药机等植保技术。
  由于《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时所限,部分相关内容无法完全通过一门课程讲授。因此,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师队伍情况,设置了《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群,包括《杂草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学》、《农药分析》和《生物防治》等课程,通过辅修和选修课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4]。通过相关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补充杂草辨别与防治、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制剂研究和农药分析,全面丰富学生对植物保护学的知识体系。
  3.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早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基本手段。然而,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设备造成了上课如同“放电影”的形式,教师只是一味的将多媒体内容一张张展示给学生,辅之以相应的讲解。近几年来,课程组教师齐心协力,自制了植物化学保护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件中,通过对文字、图形、视频和动画等的综合运用,可以形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解杀虫剂作用机理部分,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以小组随机的形式选取一名学生上台讲解,介绍新型靶标位点杀虫剂,教师可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补充一些重要内容,拟讲解学生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在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内容、总结并制作幻灯片。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普遍认可,也提高了学生检索文献资料、综合归纳、分析与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中的普及,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知识的优势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农化网、中国农药信息网、中国农药网、中国农药工业网、中国农药人才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关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微语农药、农药通、农业技术、农资联盟网、天山植保等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学科、行业和生产最新动态。同时创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以及QQ 群、微信群等线上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就课程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加强生产实习,全面提升学生服务生产的能力
  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教学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实践环节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很难适应社会需求[5]。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为期3个月的生产实习,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新疆农林生产现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然而我们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缺少工作经验,理论运用不熟练,遇到实际问题,还不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通过生产实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把实习看成是锻炼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次机会。使学生在实习中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为农林生产服务,进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涉及农林业生产过程的多个环节,关系着植物保护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而《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的培养和农药科学的发展都起到积極的促进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紧跟学科前沿,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形成完善的教学团队,肯定能培养出更多服务新疆绿洲农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丁丽丽,田英,赵冰梅.2019年新疆兵团棉花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及防治对策. 中国棉花,2019(3):42-43,46
  [2]郭文超,张祥林,吴卫,张伟,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丁新华,依米提·热苏力.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生物安全学报,2017(1):1-11
  [3]张明,王龙淼,李志飞.兵团向南发展战略下的兵团人才发展对策研究,克拉玛依学刊,2017(5):8-11
  [4]贾彦霞,洪波,辛明,李文强,任斌,王新谱.课程群模式在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19(1):275-277
  [5]张百重,谢兰芬,邓天福,陈锡岭.基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植物化学保护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12):68-70
  作者简介:
  韩小强,男,汉族,新疆博乐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农药高效利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