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改革绩效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越
摘 要:基于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背景,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出发,选取17项指标构建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TOPSIS评价模型和自然断点法分析2017年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改革绩效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改革绩效水平整体较为均衡,但在各维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
关键词:国有林区;改革绩效;TOPSIS评价模型;空间差异
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基地,担负着生态、经济、社会多种效能,为生产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长期过度采伐天然林资源也导致林区森林资源基本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民生问题突出,森工企业生存难以为继[1]。从20世纪末开始,国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期间移交企业部分社会职能、安置分流富余职工,工作重心由木材生产向生态保护和建设转移[2]。2014年,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启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并于次年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推行天然林停伐,林区经营目标由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生态效益[3]。201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事企分开,管办相分离,完善森林资源经营监管制度,改善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向生态修复和建设转型,我国林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4]。
林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和矛盾,及时评价改革绩效,能够检验改革实施方案是否可行,矫正改革政策执行偏差,实现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赢。从已有文献来看,国有林区改革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安全[5]、林业经济转型发展[6]、职工民生福祉[7]等层面,也有学者探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升级速度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的影响[8],林区改革绩效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以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单元,针对性选取符合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指标构建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改革绩效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综合全面的开展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地处120°40′~135°05′E,43°41′~53°05′N之间,分布有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等山脉,海拔高度300~800m,经营总面积1009.8万hm2,占全省面积的22%。其中,有林地约858万hm2,森林覆被率达85.1%,广袤的森林既能涵养水源,调节黑龙江、松花江、绥芬河、乌苏里江、嫩江和牡丹江等水系径流,又能防风固沙,为国家生态安全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稳产高产提供有力保障。林区下辖伊春、牡丹江、松花江和合江4个林管局,分管40个林业局,其中带岭林业实验局为森工直属局(如图1所示)。
2 分析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国有林区作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体,其改革绩效应同时考虑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9]。依托国有林区改革指示的方向及路径,参考林区绩效评价相关研究,遵循系统性、适用性、动态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代表性高、完整度好的评价指标构建包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的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具体而言,生态效益子系统从生态规模、生态建设和生态投入等角度评价国有林区改革的生态福利。人均拥有森林面积既能反映林区森林资源规模和储备水平,又能体现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人口压力;在岗职工人均低效林改造面积、在岗职工人均森林抚育面积和实有育苗面积衡量林业职工投身生态建设,提高幼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提升森林质量,改善林分结构及稳定性的工作业绩和管理效率;造林抚育与森林质量提升投入力度衡量单位森林面积中用于森林资源培育与生态恢复的资金投入水平。
经济效益子系统从林区的产值及产量、森林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等角度评价国有林区改革的经济转型发展状态。林区地均产值、人均经济林产品产量、大牲畜饲养密度和家禽养殖密度是对林区生产经营盈利能力的判断,用以表明依靠林区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发展林下种植业、采集业、养殖业获取的物质财富;森林旅游人数衡量林区森林旅游业发展规模,同时扩大游客量能有效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占比和多种经营占比(指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衡量停伐倒逼林业改革,林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社会效益子系统从职工就业状况和劳动报酬、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等角度评价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的民生动态。职工在岗率是在岗职工人数占森工企业年末人数的比重,衡量林区减少人员规模,实现合理编制的能力,反映当地就业压力;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年平均生活费衡量林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经济条件和生活质量;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衡量林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情况。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40个森工林业局的统计数据获取自2017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林业局位置分布由文献[10]、[11]提供的图件配准和矢量化而得。林区经营面积和森林管护面积极为接近,已基本实现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本文用森林管护面积代指森林面积。
2.2 熵值法赋权
熵是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可量化已知数据有效信息量,确定指標权重[12]。一般而言,某项评价指标值彼此相差越大,熵值就越小,该指标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越多,越能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应赋予较大权重,反之同理。为尽量挖掘原始数据有效信息,确保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
2.3 TOPSIS综合评价模型 TOPSIS是一种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基本原理是检测评价单元距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依据评价方案距正、负理想解的贴近度和远离度对方案优劣进行排序[13],具有计算简便、对样本量要求不高等优点[14],本文采用该方法对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及改革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2.4 自然断点分级法
自然断点分级法是将数据集中不连续的地方作为分级依据对数据集合进行分级的方法[15]。该方法组内数值相似性强,组间差异明显,制图效果良好。利用自然断点法将龙江森工各林业局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及改革绩效综合评价指数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4个等级,由ArcGIS10.2软件制图输出。
3 结果与分析
3.1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及特征
运用熵值法计算组成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的子系统层和指标层权重,结果表明,对生态效益影响比较大的指标依次为:实有育苗面积和在岗职工人均低效林改造面积,影响程度合计为58.64%;对经济效益影响比较大的指标依次为:家禽养殖密度、大牲畜饲养密度和人均经济林产品产量,影响程度合计为66.11%;对社会效益影响比较大的指标依次为:职工在岗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影响程度合计为6099%,其中职工在岗率影响程度达43.05%。由此可见,林木种苗培育和低效林的改造恢复可以明显增强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林区生态效益,动植物驯养繁育能力的提升能有效促进林区种植业、采集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林区经济效益;妥善解决好林区职工转岗就业问题是实现林区和谐稳定,增进社会效益的关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改革绩效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合计达93.15%,社会效益占比较少,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各局职工工资收入和退休金差异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林区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整体较高。
3.2 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及改革绩效评价空间分布结果如图2所示。从生态效益层面来看,林区北部的鹤立、金山屯、双鸭山、迎春、沾河、铁力等局、中南部的兴隆、方正和柴河一带以及东南部的穆棱和绥阳林业局生态效益评价优良,中南部生态效益评价优良的林业局集聚分布,原因主要是当地普遍重视林业育苗工作,低效林改造和森林管护培育经验丰富,林业生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伊春林管局中部的翠峦、乌马河、美溪等局生态效益评价较差,当地应加强营林护林管理,警惕大面积人工纯林引发生态风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速恢复森林生态功能;从经济效益层面来看,林区北部的友好、上甘岭一带和金山屯、鹤立、双鸭山、带岭等局、中部的桃山、清河以及南部的方正、亚布力、大海林、山河屯、穆棱、绥阳等局经济效益评价优良,伊春中北部地区依托林区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林产品产量产值表现突出,南部的方正、亚布力等局临近省会城市哈尔滨,交通方便快捷,运输成本低廉,能够及时获悉林业市场需求,拓宽林产品销售渠道,区位竞争优势明显;从社会效益层面来看,合江、松花江、牡丹江林区除东方红、桦南、方正、亚布力、八面通外的其他各局及朗乡、带岭等局社会效益评价优良,三个林区间彼此差异不大,伊春林区整体表现偏差,当地应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建立林区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实现低收入群体增收,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林区职工。
从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发现,林区北部的汤旺河、友好、金山屯、鹤立、铁力、带岭和双鸭山等局、中部的双丰、清河以及南部的方正、亚布力、大海林、山河屯、穆棱和绥阳等局林区改革绩效评价优良,林区北部边缘和伊春林区西南部评价整体较差。获评良好、一般的林业局占林业局总数的67.50%,林区改革绩效水平整体较为均衡。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构建的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各森工林业局改革绩效水平。运用熵值法确定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可以排除主观因素干扰,具有较高客观性,为林区整体把握改革重点、提高绩效水平提供依据,但对林区三大效益的权重分配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TOPSIS模型是实现绩效评价指标合成的一种有效途径,依据自然断点法进行指数分级,各等级间差异显著,可依此作为绩效等级划分标准。龙江森工林区改革绩效水平整体较为均衡,但在各维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本研究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综合评价和空间差异进行初步研究,如何更为贴合林区改革要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证研究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柯水发,王宝锦,朱烈夫,等.我国国有林区产业转型困境解析与路径选择[J].世界林业研究,2018,31(05):44-50.
[2]国洪飞,曹玉昆.试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质[J].林业经济,2010(10):42-44.
[3]孙思博钰,朱洪革,张滨.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济转型职工家庭福利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9,39(02):149-156.
[4]张壮,赵红艳.国有林区“资源诅咒”与转型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2019,41(02):31-37.
[5]吕洁华,孙喆,张滨.森林管护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响应成效与影响路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9,39(04):355-362.
[6]朱震锋,曹玉昆,王非,等.基于效率评价的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动力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6,36(04):295-301.
[7]胡琴心,朱洪革.全面“停伐”后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9,39(03):286-291.
[8]张少鹏,腾格尔,朱洪革.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的影响[J].林业经济问题,2019,39(03):316-322.
[9]李萍.基于AHP方法的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2013(08):99-105.
[10]冯雪,吴国春,曹玉昆,等.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评价——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6):55-62.
[11]马玉秋.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12]陆添超,康凯.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22):19-20.
[13]王丽,曲波.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熵权TOPSIS模型[J].中国商论,2018(24):149-150.
[14]曹賢忠,曾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04):13-18.
[15]武增海,李涛.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绩效空间分布研究——基于自然断点法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03):82-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