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内部控制的特征为基础,分析出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因素,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的有效路径,为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路径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征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以营利为最终目标,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服务。虽然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不一样,但是作为管理体系的内部控制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有效管理财务的重要方式。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多个系统,包括会计、财务和管理等方面。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单位发展目标。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首先是真实性,内部控制包括单位多个运营系统,就要保证其数据以及相关信息的来源都是真实的;其次是高效性,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的运行过程时,要合理控制预算,保证内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能维持单位的正常工作,并且服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最后是合法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活动都要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有序进行。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的组成都是来自五个方面。第一,内部环境。这是其他四个要素的实施基础,它涵盖了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内部环境不仅会关系到事业单位多项管理工作的实施,还会对单位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带来一定影响。第二,风险评估。实施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不仅能及时识别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还能快速地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有效策略。第三,控制活动。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之后,对风险实施相关措施的总称即内部控制活动。第四,信息与沟通。信息指的是经营活动中所有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沟通指的是内部控制信息能在事业单位的各部门之间及时传达,实现信息共享。第五,内部监督。事业单位管理离不开监督机制,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发现内部控制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落实情况,并给予及时反馈与评价。
  二、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因分析
  1.内部环境薄弱
  首先,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面。虽然事业单位已经逐渐加强了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但是单位的机构设置远远并没跟上发展,原有过多管理机构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不能获得提升。其次,在管理工作方面。事业单位的许多部门的人员责任分配不清,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可能是由单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这样使得事业单位的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都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其并不能完全能胜任当下的工作,所以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往往也会受到影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评估过程欠缺
  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是整个内部控制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它与内部控制的所有过程都紧密相连,内部控制实施的整个流程都需要风险评估来辅助才能顺利进行。但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在内部控制的运行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的风险评估机制,即使是内部的财务和管控等多个管理部门,也没有针对风险存在而设立的评估环节。事业单位虽然有风险管控意识,但他们更多的是将目光放在了风险发生后的控制环节之上,对于提前预测风险这一工作并没有注意,这会使得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很难了解外部环境的及时变化,更加不能根据变化的因素做出有效的反应,等待风险出现之后再找措施进行应对,有可能会因错误的判断而导致风险无法控制。
  3.活动控制不当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对于预算的控制。事业单位要实施有效的预算控制,就要在遵守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把相关管理部门的权责进行合理分配,从预算的编制到程序的执行等多个方面规范工作内容,真正实现预算的有利约束。但在预算前期的编制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却不能按照规范执行,在利益驱使下,擅自增加预算资金,将原本不必要的支出以违规的方式纳入预算,导致预算控制缺乏真实性。还有部分事业单位为了从政府处获得更多的拨款,也会有隐瞒真实收入的情况出现。这种为了自身的利益影响预算编制的现象,最终会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
  4.信息沟通停滞
  目前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实践情况看来,很少有单位做到了信息的及时传达。部分事业单位并不能及时记录相关的财务管理内容,对于经济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也不能及时跟进,进而最后在财务报告的统计之中就不能体现相关的数据。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由于不能做到信息及时沟通,所以彼此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清楚,一旦内部控制活动出现问题,事业单位会因信息的缺失而不能想出应对策略,最后使得内部控制活动由于信息沟通的停滞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5.監督控制不足
  内部监督控制是事业单位能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但是,许多事业单位监督机制建立并没有被重视,即使有一定的机制,其依据的标准和框架也流于形式,最终的监督机制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效果不甚理想。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监督控制工作难以体现其权威性,监督控制原本应当由事业单位内部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可现实情况是该项工作的责任大部分被内部控制部门自己承担,又或者由缺乏相应资质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这两种现象都会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失去运作价值。
  三、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路径
  1.完善控制环境
  一方面,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应当将不需要重复存在的管理层级予以取消,将单位的组织机构进行简化,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工作有效进行。另一方面,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问题,应当根据单位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定期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之后进行工作结果的考核,保证单位员工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在考核的过程中设立一定的奖惩机制,根据员工的表现情况赏罚分明,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内部控制目标予以实现。   2.健全评估流程
  事业单位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流程才能保证其实施内部控制时,能及时应对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完整的风险评估需要四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即目标、识别、分析、应对。首先,关于目标确定,这是事业单位风险评估的第一环,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确定其内部控制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以及单位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次,风险识别。事业单位要能识别出对于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风险到底是来自外部的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的经营管理。再次,风险分析。事业单位要将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对于单位目前经营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就越要紧急处理,而风险较小的可以等到之后再采取措施解决。最后,风险应对。在综合了单位的发展和风险情况之后,事业单位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3.增强内部控制
  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核心环节预算管理为例,事业单位在进行前期的预算编制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合理的设定管理目标,预算的制定不能与单位的管理目标相背离。而预算的编制虽然符合单位现在的发展情况,原有的预算编制内容也不能完全取缔,要将过去合理的预算编制内容进行保留,同时给予单位内部各部门一定的空间,不能将预算内容设置过细,从而影响各部门的正常运转。当预算编制完之后,事业单位也要根据内部控制所呈现的单位经营变化,及时对预算编制进行一定的调整,只有增强了预算控制,事业单位才能最终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
  4.强化信息沟通
  首先,建立一定的制度,保障信息沟通的渠道。收集到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之后,事业单位还要进行及时的信息处理,将筛选过的信息在内部进行传递,保证信息交流的渠道畅通,从而使内部控制效果达到最佳。其次,事业单位要利用当下信息技术的便利,通过信息技术来使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能在事业单位各部门实现共享。最后,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在部门之间有效传达之后,還要能获得单位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反馈,只有及时获得反馈意见,事业单位才能准确做出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
  5.重塑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的工作不应当由其自身部门承担,而应该又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来负责,所以事业单位要通过完善内部审计部门来重塑监督机制。具体而言,事业单位首先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让其了解自身部门在监督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职责范围,之后为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能发挥出最大的监督作用,也为了使监督更具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也要配以具有专业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员进行工作。除了将监督任务给予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以外,还要结合外部相关部门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实现其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大鹏,常语萱.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创新――基于国家治理视角.会计研究,2018(07).
  2.张中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责任编辑:王文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