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有效构建批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幼菊 张燕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一则“批注”这种学习方法,既不能把它定位于“阅读策略”,也不能单一地把它定义为一种“阅读方法”;二则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既有指向阅读方法的学习,也有指向内容理解与表达方法的学习,两个要素如何有效整合学习,值得探究。
  为此,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钻研教材的同时,努力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反复思考:如何找准教材设置的课程价值?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通过不断地研读与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准确定位“教什么”和“怎样教”,课程价值和语文要素才能落地生根。
  一、精準定位“教什么”
  对于批注,学生并不是零起点,在以往的阅读中,学生是有认识并且尝试过这种学习方式的。比如:低年级时,圈画生字生词,给自然段标序号等;三年级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关键语句等;本学期第二单元学习“提问策略”的运用,在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写下问题;在常态的阅读教学或训练中,遇到好词好句、关键段落,教师会让学生勾画下来或是及时做笔记;等等。在这些阅读经验中,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其实就是在做批注。
  但是,学生以往的批注是一种随机、随性的零散练习,不属于整体思考、系统梳理的专项训练。教材将“批注”作为一个单元编排在四年级上学期,是对批注方法进行专项的、系统的训练,进而促进思维、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有“批注”实践与运用的基础上,“批注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牛和鹅》,重点让学生学什么?从单元导语上,我们可以知道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个,指向阅读的有两点: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具体到《牛和鹅》这篇课文,编者利用“旁批”和“留白”的方式,在第一、六、八、九、十三自然段旁边示例了五处“批语式批注”,有从疑问处写的批语“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有从写得好的地方写的批语“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有从获得启示处写下的“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还有针对内容理解写下的批语等。课后习题有三个:1.结合课文中的批注,了解批注有哪些角度。2.默读勾画,体会人物心情。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交流平台”不仅对批注的方法和角度做了梳理,还指出了学习批注的好处。
  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读和宏观把握,我们觉得本课应重点突出三个目标。
  第一,学习批语式的批注方法。最常见的批注是将有关内容用圈、画、标、点等方式标记出来,并在文中对应部分的空白处写下想法或启示等,称作“批语式批注”。如果阅读时只在文中留下圈画的痕迹,不写批语,则称为“标画式批注”。这个单元要学习哪种批注呢?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第一课《牛和鹅》通过“旁批”示范了五处“批语式批注”,第二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第三课《陀螺》通过“页面留白”的方式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批语式批注”。
  第二,了解批注的几个角度。阅读时在哪些地方批注,是让学生系统认识批注、尝试批注必须掌握的内容。结合《牛和鹅》的五处“示范批注”、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以及“交流平台”来看,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有疑问的地方、有感受或是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等角度写批注。《牛和鹅》作为批注单元的首篇,为学生呈现了从有疑问、有启发、有感受等角度的批注。这告诉我们,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借助示例认识批注的这几个角度。
  第三,尝试多角度批注,体会人物内心。从练习设计中,我们发现对批注的学习,本课重点在“结合批注,了解批注的角度”,而单元的第二个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学习,应与之有机融合。如何融合?教师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及时引导学生借助多角度批注的方式,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因为是第一次提出“多角度批注”,所以教师应该从内容入手,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逐一尝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批注式阅读的乐趣,并透过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那份童真童趣。
  二、有效构建“怎么教”
  统编教材的阅读单元,一般只凸显一个语文要素,而这个单元要突出两个语文要素,学习难度相对增加。我们从内容入手,将两个语文要素有机结合:在理解课文中关注课文中的批注,进而认识批注,学习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的角度;在尝试批注中,透过人物的表现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一)从内容入手,认知批注
  在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们以“从哪里能读出作者怕鹅不怕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
  这个阶段的学习分四步。第一步:找一找。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一找相关语句,联系具体语句谈谈体会。第二步:问一问。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我”对牛与对鹅截然相反的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对待牛和对待鹅的态度完全相反,你觉得奇怪吗?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疑惑:鹅那么弱小,作者为什么这样怕它?牛那么高大,作者为什么敢欺负它?作者的这些表现是真的吗?第三步:学一学。针对这些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第一处批注,让他们认识批注,同时提醒学生,读书时,心中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手把疑问写在书页旁边的空白处。第四步:写一写。有了这样的示例,有了从内容入手的质疑,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产生问题部分的空白处,就水到渠成了。
  这个环节,教师从内容入手,既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批注,又让学生经历了像“小伙伴”一样的学习过程,所以学起来得心应手。
  (二)双线并进,发现批注的角度
  语文核心素养聚焦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教学《牛和鹅》时,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心情是内容的理解,批注的方法与形式是操作层面的阅读习惯与态度的培养,而“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批注”是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学中,如何借助批注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并尝试多角度批注阅读?如何把握批注单元“首篇”学习的度,既不浅尝辄止,又不拔高要求呢?我们立足本课的五处示范批注,以及“交流平台”的总结,着重围绕“有疑问的地方”“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三个角度,双线并进、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展开教学。   第一板块:从“有疑问”的角度作批注。我们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第1~4自然段,研读“人看牛、鹅”,在学生很有兴趣地读着“欺负牛、避开鹅”的语段中,适时发问,让学生提出读这一部分的疑惑;接着引出“伙伴的示例批注”,让学生初步感知批注的方法、形式;最后让他们模仿示例,向文本发问,向作者发问,向编者发问,再模仿第一处“示例批注”,在产生疑问的相应部分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这样设计基于学情,让批注方法与内容学习有机融合。
  第二板块:从“写得好”的角度作批注。我们引导学生走近“被鹅追”的部分,让其在体会“我怕鹅”“鹅欺我”中,尝试自主批注。
  第一步:自主阅读批注。在被鹅追、被鹅咬的过程中,“我”有哪些表现呢?从这些表现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默读第5~7自然段,勾画相关语句,圈出关键词语,读到哪个地方有了感受,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分享交流批注。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分享各自的批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批注,并结合自己的批注说说“我”发现鹅,以及被鹅追、咬时有哪些表现,从中体会“我”的心情变化。这部分内容中有多处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每个学生发现的句子不同,关注的重点词语有异,体会到的心情、写下的批注也就不同。如:针对“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有的学生批注,“看见鹅,不说话,还‘贴着墙壁’走,我体会到孩子们恐惧到了极点”;有的学生批注,“‘马上’‘都不说话了’——见到鹅,像条件反射一样,全都不说话,真是怕鹅啊”;还有的学生批注,“‘悄悄地走过去’——见到鹅,这样蹑手蹑脚,生怕鹅听见了,害怕到了极点”。学生关注的词语不同,但体会到的心情是一样的。同时,同一个句子,学生关注不同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让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步:学习第二处批注。学生充分交流这一部分批注之后,教师以“有一位小伙伴读到这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写了什么呢”,引出文中第二处批注,帮助学生发现这处批注是小伙伴觉得这部分写得有条理、真实。这正是批注的第二个角度——你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好时,可以写一写好在哪里。
  第四步:借助批注加深理解。“逃跑——被鹅咬住——呼救”三个环节中,“我”是怎样“惊慌失措”的呢?我们引导学生借助伙伴的批注,感受作者真实、富有童趣的“惊慌失措”。在让学生朗读三处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中仿佛听到了什么,帮助他们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我”的惊慌失措。
  这个环节,教师将批注的写法融入内容的理解、人物心情的感受中,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掌握了批注的写法,还学得轻松自如。
  第三板块:从“有启发”的角度批注。学生学习到课文的结尾处时,教师结合课后练习提问:作者为什么直到现在还记着金奎叔的话?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想一想,金奎叔的话究竟让人明白了什么?仅仅只是不怕“鹅”吗?
  这样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经历,想想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把所想到的写下来。在学生有思考之后,我们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批注,通过展示不同的批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的学生只能从字面意思上进行批注,认为是金奎叔让“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我”不再怕鹅欺牛,所以一直记着他的话;有的学生思考比较深入,认为金奎叔的话里含着“不能仗势欺人,欺负弱小”的道理,这个道理对作者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作者一直记得。这样的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批注可以从“有启发”的角度写。
  (三)对比学习,凸显批注的个性
  批注单元的教学,要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但如果一味强调批注的方法、形式,或是突出批注有哪些角度,就容易让课堂流于形式、变得枯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体验,写下个性化的批注。
  在《牛和鹅》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对比学习”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写出“有特点”的批注。在感知“批注”阶段,我们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鹅真有那么可怕吗?那样欺负牛,牛真的不反抗吗?为什么牛和鹅看人不一样呢?作者为什么写人们对待牛和鹅的不同表现呢?……学生充分质疑后,教师引出文中的第一处批注,让学生比较,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文中的“小伙伴”是怎么做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小伙伴”心中有疑惑时,及时把疑问写在第一段旁边的空白处。这样,就顺势引出了“作批注”这个概念。然后,教师让学生学着“小伙伴”的做法,把刚才提出的疑问写在相应部分的空白处。因为有了开放式的质疑发问做基础,而不是先拿出第一处批注让学生模仿,学生就不会受到“伙伴”批注的局限,写出的疑惑就多样性、个性化了。
  在学习“第二处批注”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发现”的学习策略。具体流程为:①你是从哪个方面作的批注?②同样是写得好的地方,我们的批注和“小伙伴”的批注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课文中的批注和学生所写的批注,引导学生发现不同:(1)批注的方法不一样,可以勾画圈点,可以写想法。(2)写得好的地方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传神的词语。(3)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对写法进行评点,也可以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习得了方法,所写的批注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有个性。
  (四)整合学习,体验批注的乐趣
  批注的学习,一定要结合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体会心情”而进行。
  这篇文章,作者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童年生活中一件难忘的故事,多次直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窘状与狼狈。学生循着作者的经历阅读,很容易感同身受。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写批注的几种基本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体会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写下了很多精彩的批注:读到“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时,学生写下的批注是,“当时的‘我’是多么狼狈不堪啊”;读到“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时,学生写下的批注是,“害怕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读到“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时,学生的批注是,“谢天谢地,金奎叔救了我,那摔鹅的动作真解气”;等等。我们能够看到,当学生关注到描写心情的语言进行前后勾连并寫下批注时,他们已经深入到文字之中,与文字在对话,与作者在分享了。童年“怕鹅”是真,但其中的“童真童乐”也在学生的心灵上弥漫开来,一种独具天真烂漫的童趣,在批注中被诱发出来了。这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批注式阅读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