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入手展现说明文的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文婷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路甬祥。文章介绍了过去一百多年人类所取得的成就,语言简洁准确,逻辑严密。怎样让学生亲近课堂、亲近文本呢?
感受“精彩点”——引导学生更细致地了解“逻辑”。文章开篇点题,“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段承接上文,“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两个设问,步步追问;三个“呼风唤雨”,气势不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自问自答中明白: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在此基础上继续品读,从“人类——人类、现代科学技术——人类、技术、发现、发明——发现、发明、改观”这种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句子中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严密。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呢?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品读句子,看看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怎么连接起来的。”通过读句、交流,学生逐步感受出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掌握这种内在的关系后,笔者再次启发:“段与段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呢?”学生也就很容易地发现第三段开头,承接第二段段尾的“上百万年”,第四段对上文中“20世纪的成就”进一步展开,第五段紧接着上文的“改变”,水到渠成,连续三个“创造”,再次点明人类是用科学技术来“呼风唤雨”的,呼应开头。
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更扎实地进行言语实践。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关注说明文语言,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
教学时,首先以课文旁批(“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为切入点:从词语的辨析中,学生明白“发明是创造出一种从未出现过的东西”,而“发明是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由此过渡到第四段,提出问题:“20世纪的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分别用“ ”“ ”画出来。再紧扣“等”字,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20世纪的其他发现和发明,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如下的语言训练:“20世纪,人类登上了月球,发现了 ;潜入深海,发现了 ;洞察天体,看到了 ;探索 的奥秘;还发明了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较好地辨词析句,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融入对知识的内化和表达,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了20世纪的科技成就。其次,厘清说明方法。以“举例子”来说,一是上文提及的“分类”表述;二是突出“典型”。笔者抛出问题“20世纪的成就如此多,为何作者要列举这几样?”学生细读“发现”中的4个例子,前两个是从“上天和入地”,后两个是从“很远、很小”的视角来选择的;“发明”中的6个例子,前三个是电信方面,后三个是交通方面,而且是从“海陆空”三方面来选择的。最后,体味说明文的“用词准确”,学生从第一组词的朗读中感觉朗朗上口:“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都是动词+名词;而第二组:“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公路、远洋船舶”,都是“名词”,属于成就中的“发明”。通过以上细致的教学分析,为学生自主、多元的语言实践提供了依据。
启发“延伸点”—— 引导学生更自主地进行延学创作。 在小结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20世紀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1世纪又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纪?请大家讨论后再写成作文。”这个问题掀起学生的创作热潮,七嘴八舌的讨论声延伸至了课外。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7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