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的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铎 代晓芳 陈新洋
摘要 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模式粗狂,城市用地不断的无序蔓延,导致边缘区村落问题频发。针对以上问题,以富民县大营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引入了TRIZ理论,将技术参数、创新原理与边缘区村落更新领域相匹配,提出系统的更新策略,从而引导边缘区村落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7-022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7.063
Study on Village Renewal Strategy in Urban Fringe Based on TRIZ—Taking Daying Village of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CHEN Duo,DAI Xiaofang,CHEN Xinya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mode is rough, and the urban land continues to spread in disorder, which leads to the frequent problems of villages in the marginal area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RIZ theory by taking Daying Village of Fumin County as an example, matched technical parameters and innovation principles with the field of village renewal in the edge area, and put forward systematic renewal strategies, so as to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the edge area.
Key words Urban fringe;Village;Renewal;Integration
作者簡介 陈铎(1992—),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
通信作者,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建筑城市设计与园林景观研究。
收稿日期 2019-12-19
据统计局数据,截止201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区现阶段将一直存在,并将成为人们一直研究的重点。城市边缘区村落位于城市聚落与乡村自然村落之间将会首当其冲地面临城镇化的冲击,并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景观破碎与生态环境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边缘区存在大量失地农民带来的社会问题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中村现象等。面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以问题导向和目的导向为切入点,找准问题通过城市更新策略对城市边缘区村落提质增效。2005年,何鸿鹄[1]认为快速城市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大城市边缘区村落为了避免发展成为未来的城中村应该抓住机遇,主动进行更新来顺利融入城市。以佛山市为例,通过经济更新、物质环境更新、社会更新、制度更新、心里更新等建立起更新机制。2012年,叶步云等[2]分析了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的利与弊,认为伴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应该抓住机遇进行更新,并以广西南 蕅渔村为例,通过延续发、发掘、创新“三步走”方式,实现村落复兴。更新策略多以理论为指导。国内学者引进城市双修理论、共生理论、蔓藤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进行学科交叉希望对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进行策略尝试[3-7]。在对前人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笔者认为TRIZ理论在在对城市边缘区村落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TRIZ理论又称发明问题解决问题理论,在解决问题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由前苏联发明家Ahshuller G S在1946—1985年分析世界各个国家将近250万份专利创新并结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8]。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时间比较晚,发展不够完善,最近几年受到我国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部正面向全国积极TRIZ理论的普及和应用[9]。基于此,笔者引入TRIZ理论到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研究中,尝试找到一种解决城市边缘区村落问题的新方法与新理论。
1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了解决系统中的冲突问题(矛盾),TRIZ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TRIZ理论基础、TRIZ创新解决问题方法。
1.1 TRIZ理论基础
TRIZ理论基础是由8个进化模式构成的技术系统演变规律。①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②技术系统的提高理想度法则;③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④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⑤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的法则;⑥向微观级和场应用的进化法则;⑦技术向增加动态性和可控性发展;⑧向自动化方向进化法则[10]。TRIZ以生物、技术、社会进化论为基础能够展现预测结果实现的可能状态。该研究以TRIZ进化模式为基础,分析村落的进化历程,有助于避免村落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少走弯路,对城乡融合起指导作用,基于此TRIZ理论对城市边缘区村落动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2 TRIZ创新解决问题方法
TRIZ包括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质-场模型、知识与效应库4种问题模型,并根据这4种模型,提出了具体的求解方法:矛盾矩阵(遵循矛盾矩阵规律和40条创新原理)、分离原理(遵循空间、时间、条件分离和整体与部分相分离原则)、76个标准解、标准解法系统,对于城市边缘区村落更新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TRIZ的40个创新原理见表1。
2 TRIZ理论冲突求解流程
TRIZ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定义问题、分析问题、最优解与方法评估的科学步骤。定义问题即确定问题的属性,转化为相应的问题模型。分析问题是指根据不同的问题模型选择相应
的求解方法,并在最后一步依据不同的矛盾解决方法选出最优解(图1)。
3 TRIZ理论在城市边缘区村落中更新策略的应用——以大富民县营村为例
3.1 TRIZ 的S型曲线分析
Altshuller认为技术系统的进化或演化并不是“偶然”的。技术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就像自然界的生物系统一样,具有从产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到死亡的过程,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模式[11]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绘制分段式“S”型曲线来表示,高洋[12]认为“S”型曲线的拐点对于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城市边缘区村落也遵循进化论理论规律,城市边缘区村落的生命历程是传统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即传统乡村聚落—城边村—城中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图2),并具有可逆性。在城乡发展历程中城郊村可以跳过城中村阶段转变为城市社区。
①第1个拐点前,是村落进化过程的自发阶段,村庄正处于婴儿期,功能还不够完善,主要考虑村落的选址。
②第2个拐点前,村落的发展处于成长期,功能结构日益完善将发生质的变化,村落自身应进行主动更新来适应外部大环境,但由于人性的趋利性,政府应该适当的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农村聚落向城市聚落的顺利转型。
③第3个拐点前,村落的发展处于停滞期,是一种病态发展状态,在这一阶段政府需强制对村落的改造更新。当城乡聚落进入成熟期后,继续提高聚落功能的理想度变的十分困难,此时政府应该考虑降绿色、经济、人性、可持续的方法来提高竞争力,并要开始研究性能优于该过程的新一代方案。
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第2阶段城边村即城市边缘区村落阶段,如何有效引导城边村的顺利转型,促进城乡有序发展,笔者基于TRIZ理论给予策略引导。
3.2 大营村现状分析
大营村位于富民县中心区东北部距富民县城2.5 km,北鄰昆武高速,南邻昆禄公路,营兴路贯穿南北,大营街横跨用地东西,大营村是富民县的交通咽喉(图3)。在远期规划中大营片区被定位为商贸物流区已列入富民的核心范围,大营片区位于富民县的边缘区将率先受到城市扩张带来的影响。
随着富民县撤县设市提上日程,富民县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有目共睹,但发展不平衡,重城区、轻周边轻农村,大营村街道破损不堪,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到位,与核心区形成天然之别(图4)。基于大营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脏乱差的人居环境,村落更新势在必行。
3.3 大营村更新策略
原理1——分割原理和空间分割原理:针对大营村现状,在村落边缘区设置绿道。
原理10、11——预先作用原则、事先防范原则和时间分割原理:大营村应主更新—村落社区转型来适应边缘区摊大饼式扩张。
原理34——抛弃与再生原则:对大营村违法建筑、危房等进行拆除、重建和安置,融入城市建成区。
3.4 方案评价
3.4.1 城市边缘区村落绿道建设。
绿色空间可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在提升城市生态价值、游憩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实体空间。高效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城乡之间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交换的重要绿色纽带[13]。
城市边缘区村落呈现半城市、半乡村的形态特征,在城市边缘区出现景观破碎、城乡村落空间混合等异性局面,通过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防止城乡无序蔓延,另一方面可以将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过渡。 大营村呈现带状空间形态分布,通过对大营村现状的分析发现,该村仍有一定的存量空间,多为限制用地,分布于村落边缘,通过盈余空间的整合在大营村附近建立绿道一方面可以将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连接起来实现城乡之间的过度融合,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富民县城市空间蔓延和助力大营村落发展(图5)。
3.4.2 城边村主动更新——村落社区转型。
3.4.2.1 政策引导。
城市边缘区村落由于自发性和趋利性,往往出现村落发展无序,违法建筑猖獗,使得村庄建设质量低下,最终偏离正常轨迹,最终发展成为城中村成为城市的隐患。自2018年10月1日起,为进一步规范富民县城核心区农村建房审批管理,由县城管牵头、县国土局、住建局、规划局联合执法对依法未批先建、违建情况进行审查处理。
3.4.2.2 社区营造。
2017年4月经昆明市市委、市政府和富民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原永定街道析置为永定和大营2个街道。大营村更名为大营社区,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为出发点,实现边缘区村落向城市社区的顺利融合,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3.4.2.3 产业转型。
大营村现人均耕地不足0.033 hm2,机械化耕作条件较好,富余劳动力较多,由于农业用地的不断减少。基于激发大营的活力为原则新的大营社区以工业发展为重点,依托区域内的大营五金建材工业园区、东元食品加工园区、麦竜箐化工园区,打造富民县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战略转变,努力把大营建设成为全县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心。
3.4.2.4 建筑立面提升。
大营村建筑以营新路营华路为界限,质量依次分为良好、一般、较差,建筑基调以米黄灰白色为主。由于村落的城乡建筑风貌混杂,通过对大营村的现状调研,确定大营村的新中式风格,同时与富民县的风貌文化底蕴相匹配对大营村建筑实施改造。对于现状风貌良好与改造风格一致的,保持现状不做改造;对于现状风貌一般但外立面陈旧的,要对外墙做翻新整理;对于现状风貌较差且改造风貌较差的,则需在屋顶、露台、窗头等加设灰色假坡屋顶,统一建筑风格风貌(图6)。通过对建筑风貌的整治更新,形成既能满足提升形象的需求又可以提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多样休闲空间。
3.4.2.5 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①道路建设方面。经过大营村昆禄公路是昆明西北部通往大营产业园区和富民、禄劝的一条高等级公路,营兴路、营华路是连接各行政村的柏油马路;大营通往各自然村的公路均已修通,水泥硬化路面比例达75%;大营村集镇内道路实现全部硬化。
②水利设施方面。大营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大营小河从大营村穿境而过同螳螂川共同构成了大营村农田灌溉的主要设施,2015年完成治理河道4.9 km,工程核心是对1.5 km大营村段实施生态河堤改造,为进一步提升居民人居生活环境打造大营居民休闲、娱乐的滨河公园奠定坚实基础。
③电力电信设施。通过对大营村的整治,全村14个村民小组已通电并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电视信号、移动信号覆盖率为100%,移动电话普及率在85%以上。
④公共服务设施。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大营已建成一个160 m2的彩钢瓦简易板,是一个集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个文化宣传栏。但缺少市民活动场所,通过对村内盈余空间的整合将打造一个可供村民健身休闲和开展文体活动的文体广场。
3.4.2.6 社会文化营造。
大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大营古墓群,周边人文荟萃。大营村民族风情浓厚,每逢重大节日,各民族都自发组织开展舞狮、耍龙、斗牛、对山歌、摔跤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借此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大营村现状的分析,大營虽然文化底蕴丰厚,但缺少大型的开敞空间与文化建筑小品,对大营村文化小品与开场空间的营造将成为大营村发展的又一着力点。
3.4.3 城边村拆除重建安置。
大营村处于坝子地区,建筑基质优越,建筑质量良好,无需进行整体拆除来融入市区,通多对村落空间的整合,对于违法建筑和危房实行部分拆除,对去拆除的房屋安置在产业园一侧,有利于产城融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
4 结论
城市边缘区村落位于城乡腹地之间是最先受到城市化冲击的区域,如何能实现城乡之间的有序融合是新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城市边缘区村落不能放任其无序发展,因此该研究基于TRIZ理论,对村落成长历程的剖析,并以大营村为例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绿道建设、村落主动更新—村落社区转型与老旧违法建筑拆除重建的更新策略,不仅避免了城市边缘区村落陷入城中村的死局,而且也解决了城乡之间景观破碎断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鸿鹄.大城市边缘区村庄更新策略研究:以佛山市边缘八个村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 叶步云,戴琳,陈燕燕.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J].规划师,2012,28(10):67-71.
[3] 杜立柱,杨韫萍,刘喆,等.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规划师,2017,33(3):25-30.
[4] 马航,刘琳.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30-37.
[5] 柏铭泽.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城镇设计方法[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8.
[6] 罗敬成.成都市郊县城乡空间一体化模式检讨及其绩效评估:以双流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7] 张俊杰,叶杰,刘巧珍,等.基于“精明收缩”理论的广州城边村空间规划对策[J].规划师,2018,34(7):77-85.
[8] 陈敏慧,蒋艳萍,吕建秋.TRIZ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24-27.
[9] 孙峰华,王亮申,顾九春.TRIZ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前瞻[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79-86,91.
[10] ALTSHULLER G S,SHAPIRO R V.About a technology of creativity[J].Questions of psychology,1956(6):37-49.
[11] 丁俊武.基于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12] 高洋.基于TRIZ的产品绿色创新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13] 马璐璐.北京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海淀北部地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8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