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全面促进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然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种植面临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在分析“农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赋能、创收、留人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老龄化”;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流转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6-007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1  农业主体现状
   当前务农群体中,从年龄层面来看,年龄在四五十岁之间的人群是农业种植的主力军,普遍呈现“村村难见年轻人”“庄稼地里草帽晃,近看全是白头翁”的景象。从文化水平层面来看,当前务农群体大都受教育程度限于识字阶段的小学水平,初高中毕业的屈指可数,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老年人来承担,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1-2]。
  2  “农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2.1  土地荒芜,威胁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它是国家最根本、最基础的战略。由于精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中老年农民年岁已高,无力耕地或进城给子女照顾孩子,没有妥善处置农地,“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导致隐形撂荒现象严重[3],必然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2.2  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
   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对农业现代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农业主体大都是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由于知识有限,对先进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度很低,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较弱,这会造成农业科学知识难以普及、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
  2.3  农村养老问题严峻
   城镇化发展使农村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生活,这就意味着农村家庭的常住人口就会随之减少。家庭规模“缩小”,会将赡养老人的重担转移到少数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身上,赡养比重提高,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经济压力,还会引发兄弟姊妹之间赡养老人不均的冲突。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老龄化的对策
   劳动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导向与支持。赋能,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老龄化农业注入年轻活力,赋予他们开展现代化农业的能力;创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不断发展三产融合,提供就业机会,为他们创造收入;留人,通过加大农业投融资扶持力度,不让这些优秀的农业人才有后顾之忧,让他们在乡村大有作为。
  3.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效率要求越高,学得会新科技、学得懂新思路的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要想真正解决农民老龄化问题,必须突破农业人才匮乏的瓶颈,迫切需要培育一批高学历、高素质、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重视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要为他们提供学习渠道和平台,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要从单向流动转向双向流动,让返乡、回乡、下乡的新农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3.2  加快土地流转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加剧的趋势在短时间内很难逆转,加之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农村仍然沿袭着传统耕作方式,农业的出路还是要靠适度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来实现。要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至少一半以上的土地要流转出去,土地分割太细碎,分散经营成本太高。
   根据西方经济学规模报酬理论,土地经营规模和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呈现正U型关系。当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较小时,不便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手工劳作或者使用小型农具,科学技术含量极低,此时的土地经营成本很高。随着土地经营面积增加,可以投入大型农业机械,配合各生产要素,大幅降低单位农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当各种生产要素处于最优组合状态时,生产经营成本会达到最大。之后再增加土地经营规模,会带来高成本的管理费用、生产要素比例失调等问题,加重农业生产成本。因此,在加快推进土地顺畅流转的同时,应特别控制土地规模化,不能不规模化,也不能盲目追求极大规模生产经营。
  3.3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3.3.1  适时发展农村工业,提供就业机会
   工业不发达必然会导致农业发展迟滞、边缘化,而且已有学者对“农业边缘化”作了相应研究。当前,乡镇工业发展落后,很多乡村甚至完全依靠农业盘活当地经济。政府可适时制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相关政策体系,引导、鼓励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适时发展农村工业,不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还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2  适当发展服务业,提升农民幸福感
   大部分青壮年宁可选择在城市打工艰难维持生计,也不愿回到农村种地以获得较高的收入,是因为在农村生活幸福感指数较低,即使有享受生活的时间和金钱,也很难有享受生活的场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跟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出现脱节。当前,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幸福指数,是留住青壮年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要采取相关措施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
  3.4  加大农业金融扶持力度
   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将会处于弱势地位,要想使农业年轻化,就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政府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大农业金融扶持力度,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满足农村、农民、农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通过实施贴补政策等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双向流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4  结束语
   面对当前农业生产由中老年農民“当家”的现实,政府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通过“赋能—创收—留人”,不断为农村注入年轻有活力的血液。只有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才能使各方人才流向农村、留在农村,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57-62.
  [2]项继权,周长友.“新三农”问题的演变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13-25.
  [3]陈敏丽,汪徐.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46-150.
  作者简介:韩  烁(199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农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8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