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振兵

  摘 要:对于少数民族移民家庭的学生来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一些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心理,或者是出现主动性缺失等诸多方面问题,更甚还会有一些学生在心理层面产生不安全因素,这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是尤为消极的。在此情况下,就应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探寻良好的解决对策,以落实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93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首任教师,若学生处于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个人行为等方面产生终身影响。家长若忽视家庭教育,那么则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一些原因,学校教育不能在根源上对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问题予以解决。对此,则应善于探寻其他途径来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垫良好基础。
   一、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问题
   学生是茁壮成长的幼苗,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生活环境中,学生自身的潜能如何,对于家长来说,都需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身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此则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对家长来说,其主要任务在于针对学生的各个成长阶段,来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潜能,不论学生偶然展现出的潜能,还是家长刻意为学生提供条件,使学生展示出的潜能,家长都需予以重视,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但以现阶段实际情况来说,许多家庭却难以做到这一点,其在教育期间,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一些家庭不具备书架,家庭也很少收藏诸多书籍,难以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文化素质的提升予以支持,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难以学习到更多、更为有益的课外知识。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移民家庭中,一些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教育学生的责任就落到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上,父母在家里教育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往往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致使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尤为匮乏。在此情况下,一些學生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素,致使一些学生尤为任性,行为习惯较差,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缺失一定自制力。再者,还有一些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时而严厉时而宽松,造成一些学生难以信任家长,如此学生的行为及心理发展也会呈现出不稳定的状况,且还有个别家长对学生予以过度干预,导致学生自身压力尤为巨大,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也尤为缺失自主性,在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事情时,也时常存在抵触情绪。还有一些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如父母离异,学生心理状况较为消极,且在成长过程中也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学生性格的孤僻,如此也会引发诸多问题。
   其二,家庭教育理念滞后。一些家长对学生不够关心,还有一些家长对学生不管不问,任学生随意发展,对于学习方面,学生努力与否家长都不够重视,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在步入学校学习之后,就和自身无关,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而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管理就已经足够了,自身在家庭中就没必要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了,这些消极落后的思想,也导致教育问题的出现,致使一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积极性也并不高涨,学习成绩也较差[1]。
   其三,家庭教育方式较为粗暴,一些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来告诫学生要听话,勤劳以及孝顺等。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学生自身的行为端正,就达到管理教育目的了。在此状况下,一些学生若未能满足家长的要求,那么个别家长就会选择粗暴的打骂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不但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健康以及心理状态,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一)强化行政干预
   若想使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问题予以解决,就应强化行政干预,积极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帮助家长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够在日常的教育中,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利于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以及家长的综合素质,使家长能够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生个人行为的正确性。在此期间,也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认识到自身应以何种的态度及方式,来参与生活实践,完成学习目标等。
   虽说强化行政干预,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家长自身意识较差,且学习态度也并不是很端正,在学习期间自身的主动性也并不高涨,不愿意将时间以及精力放置在学习之中。对此,就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强化行政干预,使每一名家长均能够乐于参与至教育培训之中,不断对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等进行学习与思考,以真正强化家长的教育能力与水平。对于政府来说,在日常开展工作时,还应强化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家长均能够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以自主设置家庭课堂,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来帮助家长掌握到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够在日常教育中,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以达到良好教育的目的[2]。
   (二)促进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落实的,其为一项系统性、长久性的教育活动,对于这项活动的开展,单单凭借家庭一方的力量是很难实现最终目的的,所以还要借助学校的力量,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一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学校可将正确的教育方式告知于家长,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革新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可依据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实际情况等,来落实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同时家长还应注重个人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也能够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及思想,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促进学校和家庭二者之间教育的结合,以期达到十分显著的教育成效。对此,应协调好学校和家庭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二者之间的沟通构建起桥梁,以促进家校之间的彼此联系以及彼此合作,在此过程中若产生偏差问题,也应在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降低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以更为深层次地落实对学生的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三)社会全力推进
   社会力量对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其能够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给予良好的开展平台。再者,在社会的推进下,也能够使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独立与具体,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水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另外,通过社会全力推进,也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氛围,让每一名学生均能够在此氛围中,积极努力去学习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使学生能够奋发图强,不畏困难的去完善自身的能力,以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进步[3]。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方面还需要组织力量加大对于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生长期跟随祖父母生活,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社会方面就需要动员多方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并根据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例如: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较少的问题,就可以动员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解决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关爱的问题,让留守儿童明白,不论多远的距離,父母对自己的爱都不会发生改变,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四)加强教师培训
   少数民族移民家庭很多都是为了能够给学生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而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这部分学生家长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感到力不从心,不知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想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要想实现教师教育素质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有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时需要有学校的支持。学习方面需要针对少数民族移民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相关部门要在引导教师了解少数民族家庭文化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教师在与少数民族移民家庭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他们在学习方面以及生活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确保每一位少数民族移民家庭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了,就能对学生家长进行更好的引导,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总而言之,在少数民族移民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落实对学生的良好教育,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利于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1]窦瑞,丁湘梅,梁小丽.教育者生存状态下的幼儿发展探究——基于易地移民早期家庭教育的探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5):63.
  [2]张洪,陈自卫,王朝贤.城市新移民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郫县犀浦镇的调研与改革尝试[J].教育与参考文献:,2010(9):10.
  [3]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谷会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1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