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素萍
摘 要:学困生是影响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学困生的形成,有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能力问题、智力问题,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教师要有效转化学困生,就要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困;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0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17
学困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形成的。往往从考试成绩开始下滑,到作业的应付,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对这一切没有及时发现,也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导致学生开始惧怕数学,甚至开始讨厌数学,使知识堆积越来越多,难以消化,形成问题,造成了学习中的障碍。因此,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转变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和现状,最终摆脱“学困”。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教学方法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会出现学困生,他们的存在不仅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水平,还会影响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经过研究我们知道,学困生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教师长期在教学中的忽视分不开的。首先,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一些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师只顾及了大多数学生,或者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困生的出现,压根儿没想着从这方面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困生越来越跟不上教学进度,班级数学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其次,关注学生不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或许偶尔会关注学困生,叫他们回答问题,可是当他们答不上问题时,教师不是考虑给他们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而是从此不再叫他们回答问题,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再次,对于学困生的作业,有些教师过度“宽容”,只要写了就好,至于对了多少,错了多少,不去关注,这就使得本来促进学生进步,帮助学生复习的作业或者练习,在学困生这儿成了真正的任务,与学习似乎无关。教师对学困生的种种“宽容”与忽视,不顾学困生的情感和能力盲目提问并布置作业,这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习态度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些学生因为长期不重视数学学习,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遇到了学习问题也是不管不问,使得他们慢慢成了班上数学教学的学困生,甚至慢慢成了其他学科的学困生。首先,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教师,所以把学习当成一种繁重的任务,能应付就应付,学习上根本没有积极性。其次,应付学习的态度,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能认真聽讲。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一环套一环的,这一节课的知识与上一节课的知识紧密相连,也连接着下一节课的知识,如果学生听不懂或者没有注意听讲,那么就会影响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贯通,给新课的学习造成障碍。再次,学困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不是不写就是抄写。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想要什么答案就能搜到什么答案。所以,有些学生天天都能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错误率极低,可是成绩却一直下滑,甚至到了最低点。学困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而是为了教师不批评,家长不责罚,仅此而已。不管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好,对于有些学困生来说依然无用,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也改变一切,如果学生不能从心理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他们消极对待学习的态度是错误的,那么学困生的现状就不会改变。
(三)家长督促的失误
学困生有一个共性,就是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监督不力。往往是孩子一进家门,就让他们去写作业,孩子坐在书桌前写没写作业,他们似乎并没有过多关心,只是远远地喊着:“写着没?”孩子回答:“写着呢。”“写完了没?”孩子回答:“写完了。”于是,皆大欢喜。对于孩子的作业不检查,对于学习过程不监督,作业质量根本不能保证。其次,虽然现在的家长没有上过学的很少,但是由于有些家长长期不学习、不阅读,已经没有耐心或者能力给孩子讲解他们不会的内容,这给孩子偷懒造成了机会。再次,家长缺乏对孩子的陪伴。有些家长以工作忙、生意忙为由,把孩子放到爷爷奶奶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们知道,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宠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并不关心,也没有精力关心,总想着等着孩子的父母来了再管,可是等着等着,孩子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大,逐渐成了班里的学困生,不仅影响到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学生的成绩一路下滑,学习的积极性荡然无存,甚至有些学生把学习当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改变策略
(一)改变课堂教学气氛
学困生其实平素里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对于课堂气氛、教师的语气、教学节奏等都比较敏感,如果教学气氛紧张,学困生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导致他们从思想上就会往后缩,不会主动获取知识。这样一直下去,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就更严重,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以及整个班级成绩的提高,都非常不利。因此,作为教师,要考虑学困生的心理状况,无论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难点、重点,还是讲解课堂上的知识点,都要努力营造一种大家都能学懂、学会的气氛,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统计”时,为了巩固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题:3米、3米6厘米、30分米、100厘米,哪一个更大呢?让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合力完成练习,看哪一组回答得最快最准。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最怕的就是单独挑战,有一个比自己学习好的同桌陪着,他们既有信心,也能从其他人那里学到比较好的方法。比如,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从而逐渐调动起学困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放下自卑心理,参与其中,慢慢提高成绩,改变学困状况。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中间总是隔着那么一段距离,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学生得抬头仰视教师,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敢质疑,有问题也不敢问。教师也觉得作为学生认真听讲就可以了,听不听得懂似乎并没有引起重视,教师只关心学生卷面上的成绩,不太关心课堂的学习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新时代的教学,教师如果真想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就要做学生的伙伴、合作者,要时时做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想法的准备,且要放下姿态,弯下腰去,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与学生间的关系。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困生本来容易自卑,如果教师过于严肃,不试图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学生也就会在心里竖起一道无形的墙,隔断与教师的交流,这对知识接受不利。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身段,和颜悦色地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时及时主动地给学生讲解,不但能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请教师“帮忙”。转变从心理开始,继而转变态度,学习就会进步,成绩和效率就会提高,学困生的现状就能得到有效的改观。
(三)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寻找原因,发现问题,而是放任数学成绩下滑。遇到無法解决的问题,他们不是积极寻找原因,是课上没听懂,还是课下没复习、课前没预习,都归于数学太难,学不懂。这种态度,是他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转变学困生的现状,就要帮助他们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首先,给学困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并告诉他们,这些题我相信你都能做对。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就会努力完成教师为他们设计的富有针对性的作业。一次两次,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信心。其次,有意识地给学困生制订目标。比如,我相信你下次成绩能上60分。一点点提高目标,让他们一点点往上赶,这也是增强他们自信心的关键措施。再次,在课堂上尽量问学困生能回答得上的问题。比如,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时,问学困生基础性问题,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并告诉他们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遇到这些单位出现在同一道题里时,要先统一单位,这样学困生就能记住这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能使学困生保持快乐、自信的心情,快乐学习,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建立互帮小组学习模式
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困生的问题都能了然于心,或者是发现他们的学习困难。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学习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让学生建立互帮小组。让一个优秀生或者平行生带一个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中、作业中遇到的问题,给他们进行讲解,直到学困生理解并会运用为止。虽然对于互帮组的成员来说,学习再好,教学上、解答上肯定没有教师专业,但是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容易相处,也能随时和互助组的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这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当然,为了提高互帮组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定期检查互帮助的成绩和学困生的成绩,并把互帮效果明显、成绩上升突出的学困生和互助成员名字贴在“小雷锋榜”上,这不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困生的转变也是一种大大的促进。
总之,一个班级出现学困生是难免的,但是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班级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创新方法,灵活教学,改变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现状。通过改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信心、建立互助小组等方法,提高学生成绩,有效转变学困生的现状,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秋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J].求知导刊,2017(17).
[2]刘晋苏.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原因及转化策略[J].好家长,2017(39).
[3]肖娟.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J].求知导刊,2017(20).
[4]鼓雪梅.关于后进生的形成与转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读天下,2016(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2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