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街舞文化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艺彤 王楚楚 房婧 石媛杰 段焰军

  摘 要:街舞文化起源于美国,因街舞题材电影《霹雳舞》传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迅速发展,包括街舞在内的外来文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探讨街舞文化的起源及在我国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街舞文化;起源;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J7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8-00-04
  街舞是一种新兴的运动形式,舞种丰富多样,近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十分流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经验中创造的精神产物。”[1]尽管街舞文化历史相对年轻,20世纪才首次出现于美国,但其是年轻、活力的象征。街舞的出身不算高贵,发展也相对缓慢,但是紧扣时代潮流精神,“彰显了个人内心自由与和谐”,[2]逐渐发展成独具魅力和积极影响力的文化。街舞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十分曲折,近几年才受到较高的关注。“传播的本质不仅在于信息的传递”,[3]随着《这!就是街舞》等综艺节目的播出,街舞文化在国内日渐火爆,影响力不断上升,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
  1 街舞文化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街舞文化兴起于美国纽约市南布朗克斯区。此区域在当时是全纽约最贫穷的地区,且为黑人聚集區,受居住环境的影响,[4]经济的落后加上交通的不便,促使当地人找寻沟通以及自我认同的方式,“寄托情感的需求”。[5]根据年代的不同,街舞可以划分为新流派(New School)和旧流派(Old School)两大类。旧流派包括霹雳舞(BREAKING)、机械舞(POPPING)、锁舞(LOCKING)、手舞(WAACKING)等舞种,注重大量的脚步动作以及下半身的律动;新流派则是在旧流派舞种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元素,更加注重上半身的律动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增加“灵活度和美感”。[6]
  霹雳舞是旧流派的一种,也是起源最早的舞种之一。它源于西非,与当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有关。[7]后经一批移居美国的专业舞蹈家传播,遂在美国纽约流行。“刚性美和柔性美是美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 [8]经过美国本地青年的比舞,融入了大量美国元素,古老的非洲传统舞蹈与新元素的融合,形成了霹雳舞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主要流行旧流派街舞,但1977年“弗里克”舞和disico(迪斯科)舞的推出,导致街舞市场急剧萎缩。1980年,街舞团体“ROCK STEADY CREW”诞生,在旧流派街舞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通过他们的大力宣传,街舞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城市文化是长久以来不断筛选的结果”,[9]到20世纪90年代,因纽约嘻哈文化向全世界推广,数百家街舞工作室成立,大大小小街舞比赛的成功举办使街舞迅速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传播普及,街舞逐渐成为世界潮流。街舞具有较强的表演性、竞争性以及参与性,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以及运用,并能兼顾“对人心灵的一种调整”,[10]最大限度地进行身体开发,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具有颇高的影响力。现当代的各种视频综艺中,随处可见街舞的身影,街舞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 街舞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1 街舞在我国的起步(1984—1992年)
  “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11]美国1984年发映的街舞题材电影《霹雳舞》在大陆上映之后,街舞文化正式传入中国。当时的街舞还被人们称作“霹雳舞”,看起来像是POPPING和BREAKING的糅杂。“中国街舞之父”陶金导演的第一部中国霹雳舞题材电影《摇滚青年》像一把重锤砸入了中国市场,将霹雳舞的文化带入中国,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但到了1989年,中国街舞出现了颓势。其中的原因有:首先是来自美国街舞状况的影响。自1986年起,由于美国纽约街舞市场中一些艺人窃取街舞发展的果实,将之进行商业化包装,成为大众喜爱的表演模式进行演出,抛弃了原本街舞所包含的Real Hiphop(真嘻哈)精神。纽约原本火热一时的街舞风气很快冷却下来,街舞舞者也大多放弃了对街舞的坚持。其次是当时社会对街舞的认识不够客观。当时跳街舞的多是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懒散人士。20世纪80年代社会大众思想比较保守,对街舞人不良行为的反感情绪波及街舞,并受到美国“长期存在的对黑人等的歧视”的影响,[12]使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街舞,限制了街舞的发展。最后是街舞在当时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没有找到生存或发展的机会。美国街舞的兴起是由于当时美国有一批助力街舞的商业包装宣传和开发的企业家,但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我国没有人愿意去对街舞进行商业包装和宣传。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仅靠街舞舞者以自身兴趣支撑,盲目模仿,又导致对消费群体缺少吸引力。[13]在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街舞在中国的开展进入低潮。
  2.2 街舞在我国的快速发展(1992—2003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有了外来资金注入的街舞又焕发了生机,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街舞团体。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街头文化热潮再度兴起,在沿海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出现了中国第二批街舞舞者及如“北舞堂”等街舞团体。1998年,日本JVC品牌的街舞老师被邀请到上海教授街舞课程,中国最早的Workshop(研讨会)首次出现。JVC此后在中国举办了首次全国性的街舞比赛——“JVC舞蹈大赛”。1999年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正式将街舞列入教学课程,街舞在中国列入高等教育。2000年,一批“韩流”街舞组合如“神话”“HOT”进入了中国大众的视野,这种新奇的舞蹈风格很快在国内流行起来,成为“能够使自我身心愉悦和自我价值提升的活动”。[14]街舞迈向正规的竞赛舞台的标志事件是2003年9月29日举办的“健力宝爆果汽杯第一届全国街舞大赛”,在国内影响重大,街舞工作室、团体、商演也因热爱街舞的人增多而快速发展,既“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15]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街舞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街舞在中国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2.3 街舞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和创新(2003年至今)
  随着2004、2005年连续举办的两届双星杯全国街舞电视大赛,涌现了一批如OG元老黄景行、石头、李冰冰、杨文昊等优秀的街舞舞者和北京舞佳舞、上海Caster等街舞团体。2004年北京舞佳舞举办了第一届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街舞比赛——“KOD街舞大赛”,邀请了许多世界知名街舞舞者作为裁判并开设了Workshop。同年,上海Caster举办了“BeatFlavor街舞比赛”,邀请了Elite Force等街舞大师到中国交流授课,“统筹调配相结合”,[16]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邀请国外街舞舞者到中国开设Workshop交流授课之风。自此全国街舞舞者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世界街舞大赛“Juste Debout”中,中国舞者李冰冰获得Locking单人冠军,也是中国首位获得世界街舞冠军的舞者。2005年之后,全国街舞工作室逐渐增多。街舞在中国进入全面发展和创新阶段,成为“商业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17]
  2018年优酷推出的《这!就是街舞》和爱奇艺推出的《热血街舞团》,这两档街舞类综艺节目一播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观赏价值”,[18]使街舞这种Hiphop文化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是街舞》节目邀请明星导师选出自己队伍需要的舞者,通过队与队之间的激烈競争,决出最后的总冠军,也将最真实的街舞文化带给了社会大众。《热血街舞团》节目则邀请各个街舞团队用编舞的方式,将中国顶尖水平的街舞呈现给观众。节目制作单位“为了更持久吸引观众”,[19]通过多重赛制选出最后的超级舞团和超级偶像。街舞舞者及制作人根据街舞的发展历程,将舞种分为传统街舞(Old School)和都市编舞(Urban Dance)。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街舞节目大大推动了中国街舞文化的发展,也将碎片化的街舞文化融入中国元素加以创新,总结形成了一种完整模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20]
  2019年7月,2024年巴黎奥运会组委会公布了向国际奥委会上报追加的候选竞赛项目,其中有街舞breaking舞种,并于2020年2月21日得到官方确认。breaking舞种加入奥运会竞赛项目,不仅意味着街舞舞者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这些价值的存在”,[21]更会作为国家荣誉影响并激励更多年轻人。
  街舞文化在国内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低谷期,曾一度不被人们接受,但也正是因为经过磨炼,才有如今的光芒四射、充满活力。其集表演性、竞争性、参与性、观赏性于一身,使舞者“达到了真正的忘我境界”,[22]对人们身体机能的开发、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精神生活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如能将街舞文化与中国本土元素相结合,进行“新的可行的技术创新”,[23]形成中国特色的街舞风格,将有利于将中国街舞推向世界更高的舞台,被更多的人接纳,使中国风的街舞引领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 汪瑶.生态存在论视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汉字文化,2018(13):69-71.
  [2] 黄闽倩.“最美人物”现象的受众审美心理分析[J].戏剧之家,2019(31):229+231.
  [3]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4] 落瀚卿.傣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J].大众文艺,2018(14):51-52.
  [5] 周知新.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6):246-247.
  [6] 张曼婷.对公益广告创意问题的探索与讨论[J].神州,2018(27):28-29.
  [7] 落瀚卿.赫哲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J].大众文艺,2018(13):46+103.
  [8] 汪硕萍.浅析农村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难点[J].艺术科技,2019,32(15):228.
  [9] 陈芳芳.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宜居城市建设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116-117.
  [10] 马胜男.中国传统道、儒、释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8(24):188-189.
  [11] 陈芳芳.试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评鉴,2019(11):158-159+185.
  [12] 庄众显.美国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计划实践中的问题及对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8,9(20):151-153.
  [13] 冯萍.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的探析[J].大众文艺,2019(7):93-94.
  [14] 高珊.浅析《诗经》中的农业休闲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8(23),62-63+65.
  [15] 刘婧. EVA应用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9(16):225-226.
  [16] 潘承亚.社会生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神州,2018(27),216+
  239.
  [17] 冯萍.浅析历史视角下的瘦西湖文化价值[J].戏剧之家,2019(23):226.
  [18] 周碧琬.对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10-112.
  [19] 吴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5):132-133.
  [20] 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8):207-208.
  [21] 马胜男.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对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8(24):180-181.
  [22] 冯萍.浅谈谢灵运山水诗词的造诣[J].汉字文化,2019(14):43-44.
  [23] 檀昊.中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160-161.
  通讯作者:张兴春(1978—),男,江苏徐州人,研究生,法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关于街舞文化的发展和融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7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7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