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着力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课题组

  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保障,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符合江苏自身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要义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個基础要件”。现代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发达的产业体系,是科技进步贡献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是拥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现代农业基础稳固,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达,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度融合。
  创新和协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个核心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下,以创新和协调的方式激发各个部门、各类资源的发展潜力,实现各类产业的“充分发展”。以创新和协调的方式推进各个领域、各类区域的统筹协调,实现各类产业的“平衡发展”。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高素质人力资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三大支撑要素”。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特征是市场进出畅通,秩序规范,价格信号真实,供求自动调节,机制高效。高素质人力资源能够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符合需要的人力资源,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化基础设施要求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齐备,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信息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设施完善,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有力支撑。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江苏省内外比较分析
  1.现代产业发展比较
  产业结构布局不理想。江苏、广东、浙江均实现“三二一”结构布局,但江苏三产比重偏低,2018年占比为51%,低于广东(54.2%)、浙江(54.7%),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16年分别为80.9%、68.3%和69.3%)。
  农业增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江苏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各省份第一。但受农产品结构影响,2017年江苏农林牧渔业综合增加值率60.7%,低于广东、浙江4.4个、5.8个百分点。然而,2018年,美国农业创造1642亿美元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约2.6万美元/人,是江苏的3倍多。
  制造业结构偏重,产业链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偏低。2018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20.5%,低于广东(31.5%),高于浙江(12.8%)。2016年,美国制造业综合增加值率38%、日本36.5%、德国35.4%,远超江苏(21.9%),其中美国电子行业增加值率达71.8%、医药制造业64.7%、电气设备业47.1%,掌控着行业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偏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快。2018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2%,不及美国1950年55%的水平。2016年,江苏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仅为美国的3.3%、日本的17.7%、德国的21.8%;占GDP比重为9.2%,低于美国、德国、日本8.7、6.6、3.2个百分点。
  2.创新驱动引领作用比较
  科研投入累积效应仍需要长时间投入。江苏、浙江、广东研发投入强度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大于2.5%)水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刚超过1%,与发达国家和地区5%以上的水平差距较大;研发投入的累积效应差距仍客观存在。2009年,江苏研发投入强度才超过2%,而1997年美国研发投入强度就已达2.58%、德国2.24%、日本2.8%,其强度超过2%的年份可追溯到1970年左右,累积效应持续了近50年时间。
  创新产出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少。2018年,江苏专利授权量相当于广东的64.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相当于广东的21.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3万家,为广东的40%。相较而言,广东PCT专利申请量已赶超德国(1.99万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5.61万件)、日本(4.97万件);企业PCT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0的厂商中,日本16家、美国12家、中国8家,其中6家来自广东,贡献了该省近五成的PCT申请量。
  3.市场体制机制比较
  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于浙江。2018年,江苏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483亿元,占GDP比重达55.6%,高于广东1.5个百分点,低于浙江约9.9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中,浙江上榜企业92家,继续蝉联全国第一;江苏83家,广东60家。
  江苏吸引外资总量均居全国第一,在外资结构上偏制造业。2018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55.9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江苏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比44.5%,高于广东(27.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占比均低于广东。
  营商环境与其他省份各具特色。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广东综合改革行动方案34条措施都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通过补短板、提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4.高质量要素支撑条件比较
  资本市场江苏A股上市公司数量少、市值低,与经济总量规模不相适应。2018年,江苏境内A股上市公司401家,总市值3.2万亿元,浙江为432家、3.3万亿元,广东588家、7.6万亿元。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广东高达78.5%,浙江58.9%,江苏仅为34.5%。
  江苏教育资源充沛,但一流高校人才在苏就业率低于广东,一流大学综合竞争实力不如浙江。2017年,北京大学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中22.1%去往广东,4.6%去往浙江,3.7%去往江苏;清华大学有16.4%去往广东,4.7%去往江苏,3.8%去往浙江。据2017—2018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前100名中6家中国内地大学,浙江大学入榜,江苏、广东尚无一所入榜。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江苏已形成长三角核心区(沪宁杭)“一小时高铁圈”,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城通;内河航道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亿吨大港数均居全国第一,基础设施短板在于苏中和苏北的高铁建设。浙江港口运输优势明显,2018年宁波舟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0.8亿吨,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635万标箱,居全球第三。广东综合交通实力雄厚,高速公路里程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位,拥有广州、深圳、珠海等4E级机场,个数全国最多,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全国第一。
  三、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重点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现代化创新驱动体系。应着力推进集成电路、物联网、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集成创新,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世界信誉度的商标与品牌,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高地,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解决江苏传统产业高消耗、低效益等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多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在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增长点、新动能和新供给培育,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能级。要以产业链升级为主线,实现价值创造由加工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攀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以富含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专业化服务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助推制造业等产业高级化。
  实现资本要素良性运转,加快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更好地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提供更加丰富的资金供给方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使得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可以得到必要的金融资源支持,大力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融资边际成本。
  更高层次推动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把握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协调区域发展,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加快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推进宁镇扬、苏锡常等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南京的首位度。同时,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培育创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特色小镇,彰显江苏产业特色,凸显苏派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切实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建设交通强省目标,把高铁建设作为主要突破口,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推动过江通道、高速公路扩容改造,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发展航空运输和临空经济。加快5G网络大规模商用,推动物联网、高速信息网络普及覆盖。加强能源、电网、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加快构建现代化循环经济体系。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相互之间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实现资源在企业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大力提倡居民绿色消费,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谋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有利于提升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要以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为主要抓手,系统推动投资便利化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市場监管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制度改革、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等改革举措,持续改善市场营商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从根本上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重大应用研究课题“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19WTA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负责人:王汉春,江苏省统计局局长;课题组成员:刘兴远、李宝会、马丽、张远征、汪学敏、周正辉、刘瑞琪)
  责任编辑:戴群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1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