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太芬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营造情境,让孩子有目的地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评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也就等于放弃了一切,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我们都明白,“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如果没有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学生就很难从文章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就不会从文章中汲取营养,更难有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践行以读为本,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读有所为,层次分明
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读书,应该有一定的目的。“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也同样是非常实在的,读的目的应该是读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核心。综观读书目的,或是认识字词,扫清障碍;或是感知课文,概括内容;或是评词析句,鉴赏评价;或是据文想象,发展思维……
在我们平常的读书活动中,常见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读无所为,味同嚼蜡,但迫于教师威力,不读则又不行,所以,尽管学生读得“卖力”,读得“起劲”,但收效甚微;另一个极端是教师在学生读书之前,提出诸多要求,设置若干问题,这样一来,读有所为是做到了,但学生才刚刚接触课文,面对那么多问题,恐怕只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
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不宜给学生过多束缚,应该让目的“隐身”,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读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在学生有了与课文良好的“第一印象”之后,再让目的“上线”,从“隐身”中走出来。即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研读,引向深入。
二、营造氛围,实现“对话”,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如果我们教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他们就无法进入文本,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读起书来,当然就索然无味了。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不难见到如此现象:教师反复启发,声嘶力竭;学生始终“不来电”,更有甚者,个别学生面部麻木,神情恍惚。为什么产生如此现象,原因就在我们没有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没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那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教师、学生充分“对话”。我們可以采用这些办法:
(一)再现场景,拉近时空距离
在学生读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手段(音像、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阅读、感知、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二)深入感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学生在深入感悟课文之后,他们就会为文中主人公的喜而喜,忧而忧,乐而乐,痛而痛;他们就会为作者的愤怒而愤怒,为作者的高兴而高兴,他们就会把读书当作是他们自己情感的宣泄。
(三)风趣幽默,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就着课文内容,语言风趣幽默,课堂上学生笑声不断,教师充分让学生尝试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入情入境,朗读效果显而易见。
(四)添减词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合理的添减词语,再通过反复朗读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文本的“弦外之音”,可谓感之余外,受之于心,学生往往更爱读,也读得更好
三、注重读法指导,“授之以渔”
目前,“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好象是语文教师的一句口头禅,但是,我们教学面对的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是渴望自由朗读而又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一族。所以,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不是“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那样简单,而应该是在老师指导下,逐步学会自主读书。
(一)“读”的方式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如齐读、默读、轮读、引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表演读;诵读、精读、略读等等。教师应根据每个环节的目的安排,依据课文不同的体裁、课型、类别,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读书方式,让学生掌握真正适合自己的读书技巧,突出教师教学的示范性与导向性,以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二)“读”的层次引领
读书有三个层面,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这三个层面的要求,精心设计,具体指导。
四、加强评价,提升读书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评价则是感受、理解、欣赏能力的综合反映。读的评价应该贯穿于读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上下而求索。不过,无论是从学科特点来说,还是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来说,亦或是从语文的教学规律来说,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应该是不容动摇的。综上所述,语文课堂践行以读为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2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