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涪陵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规律及大田防治药剂筛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有效防治由多主棒孢霉引起的烤烟叶斑病,调查研究了2016—2018年涪陵烟区主要气象因子、海拔因素和大田因素与该病害发生的关系,初步了解了该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采用6种药剂开展了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涪陵棒孢霉叶斑病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高温多雨气候有利于其暴发流行,随海拔升高初始发病时间相应推迟,坡地较平地发病重,粘土较壤土发病重,前茬作物为水稻以及氮肥施用最少的烟田发病轻;田间药剂试验显示多菌灵、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等化学农药防效较好,防效分别达到了87.74%、83.88%和89.08%,微生物农药中枯草芽孢杆菌防效明显好于木霉素,克菌丹防效最差,三者的防效分别为30.12%、14.22%和-4.64%,均显著差于试验化学农药。
  关键词:烤烟;棒孢霉叶斑病;流行规律;药剂防治;涪陵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20)04-0029-05
   Occurrence Law of Corynespora Leaf Spot of Flue-Cured Tobacco and Screening of Field Control Chemicals in Fuling District
   CHEN Xin
  (Fuling Tobacco Company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8000, PRC)
  Abstract: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leaf spot of flue-cured tobacco caused by 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elevation factors and field factors in Fuling district from 2016 to 2018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Corynespora leaf spot and the above factors was researched, and the regular epidemic pattern of this disease was analyzed. Six fungicides were used to control flue-cured tobacco leaf spot in the field tri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rynespora leaf spot of flue-cured tobacco occured in mid to late June in Fuling;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rainy climate was favorable for its outbreak, the initial onset time was delayed as the altitude in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was more serious in the sloping field than in the flat land, more serious in the clay than in the loam, less serious in the previous crop of rice and the tobacco field with the least nitrogen application. The field trial showed that  carbendazim, chlorothalonil and mancozeb had good control effects of 87.74%, 83.88% and 89.08% respectively. Among  the  tested microbial fungicides, the control effect of Bacillus subtili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richodermin, Captan had the lowest effect, and their control effects were 30.12%, 14.22% and -4.64% respectively, all microbial fungicid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bove three chemical fungicides in the control of Corynespora leaf spot.
  Key words:flue cured tobacco; Corynespora leaf spot; epidemic law; chemical control; Fuling district
  1973年Fajola和Alasodura[1]首次報道了由多主棒
  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 Berk. & Curt. ) Wei〕引起的烟草棒孢霉叶斑病,1998年,我国首次在贵州烟区发现该病,烟叶损失率达到15%~30%[2]。此后,该病害相继在广西、江西等地区发生[3-4]。2016年7月,重庆涪陵烟区首次发现烤烟棒孢霉叶斑病。2017—2018年,该病害大面积爆发,部分烟田减产超过80%,已成为涪陵烟区主要病害。   目前,仅有部分文献从病害大田发生流行规律及药剂防治方面进行了报道[5-7],但均未开展相对系统的研究,同时由于各烟区生态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对各种药剂的敏感性不尽相同。笔者调查了重庆市涪陵烟区2016—2018年气候、海拔、大田生产等因素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并通过田间药剂防治,对棒孢霉叶斑病防治药剂进行筛选,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烤烟品种MS K326由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供试药剂: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考虑防治效果及用药成本,兼顾不同药剂类型,选择6种药剂进行试验,清水作为对照,见表1。
  1.2 研究地点与方法
  1.2.1 气象因子调查 2016—2018年分别在病害发生严重的罗云乡老龙洞村、干龙坝村和池坨坝村,各选择一块667 m2左右的烟田作系统观测田,除不施防治药剂,其他农事操作均按当地常规管理。采取系统调查法,在病害发生初期开始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调查时间持续到烟叶收获结束。
  1.2.2 海拔因素调查 2017年调查焦石镇和罗云乡500~800 m不同海拔高度40块烟田的初始发病时间。
  1.2.3 大田因素调查 2017—2018年分别调查焦石镇和罗云乡不同地形、土壤类型、前茬作物和施纯氮量的烟田,采取普通调查法,选择6月23日和7月19日调查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数据,7月5日和7月28日调查前茬作物和施纯氮量数据,结果取平均值。
  1.2.4 田间药效试验 以清水作为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施药时间为2018年6月14日、6月24日和7月4日,每隔10 d施药一次,共3次。于各次施药前1 d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末次调查在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进行,计算各药剂的防治效果。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25和Excel 2019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因素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的影响
  表2显示,6—9月平均气温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其中7月下旬平均气温最高;降雨量的变化大体呈现“高—低—高”的趋势,2016—2017年在6月较多,2018年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日照时数与降雨量变化趋势相反,但均在7—8月达到最高值。
  由图1可知,病害始发期在6月中旬左右,2016年发病时间较2017年早,初期发展均较快。2016年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缓慢,但在7月中旬加重,此后一直保持缓慢上升趋势,直到9月上旬又迎来一次发病高峰。而2017年则在6月下旬之后,进入缓慢增长期,直到8月下旬开始,发病程度加重。2018年初始发病在6月上旬,病情轻微,然后缓慢加重,7月上旬,病情显著加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到39.5%和18.5,此后趋稳,7月下旬,病情再次加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在9月下旬达到峰值。
  2016—2017年病害发生规律较为相似,这与2 a的降雨规律保持一致,6—8月随着降雨增多发病速度加快,降雨量较少,发病速度减慢,进入9月,平均气温虽有下降,但均高于20℃,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病害发展又迎来峰值。2018年7月上旬和8月上旬均有2次较大的降雨,导致病情发生加重。值得注意的是,7月中旬没有降雨,7月19日病害调查数据显示病情没有加重。
  2.2 不同海拔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的影响
  该病害仅发生于海拔1 000 m以下烟区,高海拔烟区尚未发现。图2显示,初次发病时间受海拔影响,最早发病时间为2017年6月下旬(6月25日),随着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发病时间推迟,最晚发病时间为7月下旬(7月26日),时间相差超过1个月,海拔450~550 m,发病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海拔600~700 m,发病时间集中在7月上旬至中旬,海拔750 m以上发病时间则推迟至7月下旬。
  2.3 大田生产因素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的影响
  2.3.1 地形和土壤类型因素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地形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是平地<坡地;不同土壤类型下,不同时间段,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差异性不尽一致,6月23日调查数据显示,发病率砂土<壤土<粘土,坡地的壤土与粘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而平地的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7月19日调查数据则显示,发病率壤土<砂土<粘土,且差异显著(P<0.05)。另外,地形(6月23日病情指数除外)和土壤类型单个因素对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而其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则均表现为无显著差异。
  2.3.2 前茬作物和施氮量因素 如表4所示,不同前茬作物影响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是水稻<烤烟、玉米<榨菜,其中烤烟和玉米无显著差异;不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時间段,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差异性不尽一致,但施氮量的影响总体规律是随施氮量增加,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增加。另外,前茬作物和施纯氮量单个因素对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而其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在7月5日调查数据中表现为无显著差异,在7月28日调查数据中则表现为显著差异(P<0.05)。
  2.4 药剂处理田间小区试验
  首次调查在2018年6月13日,全田未发病。由表5可知,第一次施药后,仅有T1和T4处理防效为正,T3和T5防效为0,T2和T6为负,其中T6处理病情指数最高,防效最低;第二次施药后,T1、T2和T3处理病情指数较低,防效较高,T4、T5和T6则相反,且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第三次施药后,各处理间病情指数T1处理最低,T4处理最高,其中T1、T2和T3处理无显著差异,T4、T5和T6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防效则是T1>T3>T2>T6>T5>T4。最终结果显示,仅有T1、T2和T3处理防效超过60%,T6处理防效30.12%,T5处理防效仅为14.22%,效果较差,而T4处理的防治效果为负。   3 讨 论
  近年来,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生流行给当地烟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仅3 a时间,就从一种新病害发展成涪陵烟区主要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气象条件是病害发生及流行的关键因子之一。有研究认为烟草棒孢霉叶斑病菌产孢最适宜温度是25~30℃[3, 8]。涪陵烟区6月旬均温度大部分时间低于25℃,但从实际发病时间上看,6月上中旬已开始发病,说明低于产孢最适宜温度时大田亦可发病,而当温度超过25℃时,病害发展则明显加快。同时,关国经等[9]认为,连续雨天、叶面水湿持续24~36 h以上是病害明显或严重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涪陵烟区7—8月的旬均温度都在25℃以上,已经满足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菌生长、扩散的温度要求,在此期间,主导其是否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田间湿度,7—8月的病害发生消长曲线与各月降水量密切相关,雨量大、湿度高则促进该病害迅速爆发流行,反之则发生缓慢,这与贵州、江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生研究结论[5, 7]较一致。另外,随着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发病时间推迟,也是温度影响发病时间的佐证。值得注意的是,几年来,涪陵海拔800 m以上烟区均未见该病害发生,因此,调整种植布局也是一种避免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涪陵属山地烟区,坡地较平地面积大,从不同地形、不同土壤类型调查看,坡地病情较平地严重,壤土发病最轻,砂土其次,粘土最重,推测其与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有关;从前茬作物来看,前茬为榨菜的烟田发病最重,前茬为水稻的最轻,这可能是由于“烟—菜”轮作下,氮素大量积累,而氮肥过多导致发病严重,不同氮素投入的比较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前茬为水稻的烟田发病显著低于其他烟田,这可能是由于水田减少了病株残体和感病杂草,从而使病原菌难以越冬[10]。
  目前,对棒孢霉叶斑病药剂防治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室内毒力测定认为咪鲜胺、菌核净等抑菌效果较好[7, 11],在大田上认为代森锰锌的田间防效较好,且较为安全[6]。试验表明,多菌灵具有最佳防效,其次为百菌清和代森锰锌,3种药剂防效差异并不显著,最差的是克菌丹。作为微生物农药的枯草芽孢杆菌防效显著好于木霉素,但防效均未超过50%。因此今后应进一步研究防治的药剂和施药技术,特别是加大微生物农药的试验验证,为该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更有效的策略。
  4 结 论
  涪陵烤烟棒孢霉初始发病时间为6月中旬,随海拔升高初始发病时间相应推迟,故在6月上旬就要开始进行预警监测,及早预防。地形为坡地、土壤类型为粘土的田块发病较重,前茬作物为榨菜、氮肥用量过高的田块发病也较重,因此在防治上区域上要优先考虑。在防治药剂上,使用多菌灵、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等化学农药均有较好效果,微生物农药中,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效果,木霉素和克菌丹防治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 A O Fajola,S O Alasoadura. Corynespora leaf spot, a new disease of tobacco(Nicotiana tabacum)[J]. Plant Disease Reporter,1973,57(4):375-378.
  [2] 关国经,张长华,张永春,等. 在贵州烤烟上发现由棒孢霉属病菌引起的叶斑病[J]. 中国烟草科学,2000,2l(1):5-6.
  [3] 谭海文,卢燕回,王  雅,等. 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补充[J]. 植物保护,2012,38(5):35-39,50.
  [4] 朱红根,王菁菁,胡蓉花,等. 江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2):62-66.
  [5] 关国经,张中义,梁贵林,等. 贵州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生与发展[J]. 烟草科技,2007,(8):56-60.
  [6] 梁贵林,李继新,关国经,等. 防治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药剂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5):85-86.
  [7] 胡蓉花,付宗仁,凡中良,等. 吉安烤煙棒孢霉叶斑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2016,43(12):64-69.
  [8] 关国经,梁贵林,李继新,等. 温度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J]. 中国烟草学报,2006,12(1):27-31.
  [9] 关国经,梁贵林,李继新,等. 叶面水湿持续时间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2007,28(1):29-31.
  [10] 关国经,梁贵林,李继新,等. 贵州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越冬规律[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2):71-73.
  [11] 覃 茜,谭海文,袁高庆,等. 杀菌剂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菌的作用测定[J]. 广西植保,2015,27(2):1-3.
  (责任编辑:肖彦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3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