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金融减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金融对脱贫攻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金融减贫现状,剖析了当前金融减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金融减贫存在双重目标矛盾、农村贫困户收入存在“内卷化”现象是金融减贫缺乏长效性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借助大数据平台、设立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创新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等方式,建立新形势下金融减贫长效机制,以确保金融减贫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 金融减贫;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4-0166-03
  减缓贫困是各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将面对的难题。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对贫困将逐渐取代绝对贫困。2020年末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一目标,只是依据现行标准消灭了农村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因此,在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阶段性成就后,中国应着手研究如何建立2020年后新形势下中国减贫的长效机制,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斗。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对减少相对贫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金融角度出发,根据减贫现存问题,建立了金融减贫长效机制。
  一、金融减贫现状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到2019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551万人,环比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为0.6%,环比下降1.1%。
  2019年末,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区域农村贫困人口均呈现减少趋势,且减贫速度均超过上一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降至323万人,环比减少593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降至181万人,环比减少416万人;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降至47万人,环比减少100万人。
  (一)金融减贫成效显著
  《2019中国农村金融扶贫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发挥金融优势,不断提高减贫工作的质量,在支持农村精准脱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取得显著效果。
  在金融减贫方面,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了减贫机构,到2019年9月底,国家开发银行发放减贫贷款累计1.23万亿元;2016年-2018年,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减贫贷款累计1.75万亿元。大中型商业银行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率,截至2018年6月,在83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累计达到8771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43.2%;平安银行通过“村官工程”累积投放产业扶贫资金123亿元,使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贫困户发放的贷款余额显著增长,截止到2019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34.24万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173.8%;在此之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24%,共计6.1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中坚作用
  截止2019年6月,我国共有459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由表2可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总量接近4000家,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近90%。同时,我国约有7.7万个农商银行网点,超过全国银行网点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农商银行网点中,约有4.9万个县域网点,超过农商银行网点总量的三分之二。
  农村金融机构扎根于农村,对农村经济有着详尽的了解。一方面,这些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科学减贫机制,不断完善减贫工作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减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积极探索合作共赢的减贫模式,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减贫体系不断完善。
  农村金融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创新授信模式实现扩大信用供给。2018年,某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减贫现状进行了调研,其中,涉及的七家金融機构授信贫困农户总和达到6.5万家,总金额为19.1亿元;五家金融机构发放的减贫小额贷款共计4.1万笔,贷款总金额为13.75亿元,平均每笔贷款金额达到3.35万元,贷款数量与2017年相比实现大幅上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减贫贷款数量、金额以及受益人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呈上升趋势。
  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受调研的6家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共计106家,发放贷款的平均年限为2.3年,均实现了逐年增长的态势。
  目前绝大部分贫困户已实现脱贫,因此,确保最后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并继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是2020年底实现现行标准下的整体脱贫目标的关键。金融对脱贫攻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金融力量巩固减贫效果被视为贯彻中央金融减贫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从金融角度分析现存减贫问题并提出减贫长效机制,可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参考。
  二、金融减贫存在的问题
  减缓贫困是一直以来各国面临的难题,我国过去30年的减贫进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金融减贫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减贫效果缺乏长效性,不能完全消除返贫的可能。
  (一)金融资源配置扭曲
  金融机构参与减贫时,需要采集信息以便进行信用评估,但由于大多数农户缺乏有关真实数据,将导致信息阻隔,进而产生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又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结果使得真正贫弱群体不能获得金融资源。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易处于劣势,这种状态有可能造成“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为普遍,农民通常掌握金融扶植方面的信息较少,有时不仅不能以正常方式得到应有的帮扶,还会因错误信息而上当受骗。此外,贫困农户通常缺乏“是否拥有合格担保物”等标准化硬信息,这会对合格放贷农户的筛选造成困难,导致不能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因此,如何应用金融科技,精准筛选合格放贷农户,从而更好对接农户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金融减贫存在双重目标矛盾
  金融的内在特征是逐利性,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传统形式的金融减贫主要依赖于物理网点,而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农户分布等条件都处于不利地位,这些限制使得物理网点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升高;市场绩效考核的压力又加重了金融机构参与减贫后的经济负担,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金融机构减贫动能不足是必然结果。减贫是首先帮助贫困人群获得资本要素,进而获得更多衍生要素,最终达到提升个体生存能力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因此,想要广泛开展金融减贫工作,需要解决逐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如果依靠政府强制性减贫,将造成减贫效率的损失;而完全依赖市场,会降低减贫工作的可持续性。解决金融减贫的内在矛盾,是金融减贫持续发力的关键所在。
  (三)农村贫困户收入存在“内卷化”现象
  致力于同类劳动的贫困户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自我麻痹状态,在脱贫攻坚战略下,减贫效应并未明显在一些贫困户身上有所体现。尤其是在贫困户“糊口经济”的影响下,一些贫困户满足于暂时吃饱,忽视了后续发展。受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等限制,贫困户从事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多呈现“糊口经济”特征。相对农业大户来说,贫困户的种养面积、产量、市场议价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其劳动回报率,大多贫困户的收益仅可达到维持生计的水平。若外生激励不及时进入该场域,那么,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模式将会不断自我固化着其内卷化路径,难以实现金融减贫效应。
  三、建立可持续的金融减贫长效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金融减贫存在的几方面问题,我们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如何提升金融减贫的可持续性,巩固减贫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一)消除金融减贫信息不对称
  金融减贫工作中,由于信息复杂、信息归集困难等原因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减贫工作不能瞄准真正的贫困人群,不仅浪费了资金,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因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当前的金融减贫信息、数据进行整合梳理。比如,从农户社交网络分享和共享内容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完整信息中,获取一些软信息,进而勾勒出其数字化的社会关系网;对农户历次交易记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对农户内部潜藏,或者主动外显的软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等。根据这些信息、数据重新规划减贫政策和制度,确保所推行的金融减贫服务与贫困户需求的一致性。二是实现金融服务与减贫信贷资金精准对接。金融管理部门应引导金融机构有效利用云计算平台,开展减贫资金拨付和使用的计算工作,优化、完善金融减贫体系,使得筛选合格放贷农户的工作更具精准性,定价水平更加趋于合理,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三是政府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协同构建有效的金融减贫资金审计体系,通过监督考核手段与机制的应用,全面、客观地衡量金融减贫效果,实现对金融减贫工作的动态管理。同时,应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审计,确保减贫资金达到最大利用效率。
  (二)破解金融减贫双重目标矛盾
  为了有效破解金融减贫双重目标的内在矛盾,提高金融减贫工作的质量和精准性,需要在此前金融减贫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创新。
  1.建立贫困户的信用体系。完备的信用体系是发展金融减贫的基础。金融机构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结合农村实际设立信用指标和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努力实现减贫信息共享。金融机构可通过与当地减贫部门对接,准确掌握贫困户的信息,做到精准减贫。
  2.设立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保险+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新贷款发放模式,在结合贫困户的实际金融需求的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通过保险为接受贷款的贫困户提供保障,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营风险较高的难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贷款担保作用,完善健全风险补偿金制度。由企业或合作社带头,帮助贫困户解决技术问题、拓宽产品销路,增强贫困户偿还贷款的能力。
  3.创新担保方式。适当扩大抵押物种类。放宽贫困地区土地、农机具及特色产品的审批权限,满足减贫贷款需求,可同时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创新。
  4.利用互联网金融降低减贫成本。互联网金融摆脱了传统金融减贫受制于物理网点束缚的局面,可以通过诸如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开办门槛低、操作简单、媒介工具携带方便和交易快捷等优势,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减贫成本,进而缓解减贫收益与金融减贫成本之间的不均衡。因此,提高贫困地区电子设备普及率,推进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可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达到减贫的目的
  (三)金融参与农村产业经营体系的创新
  为建立金融减贫长效机制,还可以推广农业合作经营模式,利用镇与村、县与乡之间农业合作的协同效应,以集“经济、生产、服务、公益”等功能于一体的“合作社”作为金融减贫政策落地的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农村组织的产业发展能力,摸索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统一建设的产业经营模式。在此模式下,贫困户收益按贡献程度进行分配,增进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将诸如食用菌、中药材、土鸡种养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作为纽带连接贫困户与当地龙头企业,进而以企业信誉作为贫困户获取银行贷款的凭证,同时贫困户可以将贷款款项转为企业股份,参与企业分红,获得长久收入。将金融支持和对农业产业经营体系的创新相结合,可降低贫困农户的经营风险,为贫困户持续“造血”。此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支持农业生产、为农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实践中,培育致富产业项目,也是保证贫困户长久摆脱贫困的关键。在国家层面考量贫困地區的特点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依托政策倾斜来培育有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项目,才能让金融减贫工作可持续。
  [参考文献]
  [1]李思含,杨乃坤.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建立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5):18-19.
  [2]张帆.乡村振兴战略中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J].农业经济,2019(10):75-76.
  [3]魏后凯.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J].中州学刊,2018(9):36-42.
  [4]韩佳滢,辛立秋.黑龙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18(17):14-17.
  [5]陈桂生,林路遥.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视域下的精准扶贫——基于产业益贫和政策减贫的框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1):84-92.
  [6]燕翔.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和问题[J].现代管理科学,2019(12):100-102.
  [7]郭晓蓓.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1):76-85.
  [责任编辑:高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