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是分析在信息化大环境下,关于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情况,并且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主要方法以及利用图书馆模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所应当采取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素养。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素养  高校学生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2.7;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2(b)-0187-02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所提出。他们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定义就是利用大量信息工程与主要信息的来源,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图书馆学会也对信息素养开展了新的定义,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技能、信息意识、信息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这个定义出发,就可知信息素养是需要判断什么信息、或者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利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得到所需信息等。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支持、信息意识四个方面。大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获得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出全能的技术性人才。在这时,需要做到对有效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已经具备的信息意识。教育部也在信息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为了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应用能力逐渐朝著信息素养方面进行转变,这也是当前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培养高水平的网络信息素养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1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在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之后,大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却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信息意识。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相应的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识,在信息爆炸网络时代,每天学生都会面临海量信息,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所适从,甚至难以判断有效信息,造成这样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前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十分有限,缺乏辨别信息能力,因此有待于提高信息意识。
  其次,信息获取能力与评价综合应用水平处于偏低状态。大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会选择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献检索课程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也在某些程度上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但是却在信息素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方面进行忽视,导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再者,学生缺乏信息道德意识,缺乏法律意识。在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并且存在学术不端、危害网络安全等行为。
  最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时,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十分单一,虽然已经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导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库,如何查找文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培养的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但是却导致信息素养培养整体性和系统性受到控制,很多高校信息素养培养工作都是由图书馆负责。最终忽视其他部门在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参与度与作用。
  目前来看,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外已经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应当有效的提高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时,不仅需要全面的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同时还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加大培养力度,跟紧时代发展步伐[1]。
  2  信息化环境下关于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最主要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十分重要,信息素养培养方法有着多样性。通过将信息素养与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创新创业、移动终端等相结合,可以使得信息教育培养方式趋于多元化,最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2.1 素养培养与移动终端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迅速发展,可以使得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被打破,以此使得移动学习成为了当前的主要学习模式,利用多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微博等,可以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更加顺利。不仅能够更好的适应移动终端所存在的碎片化特点,同时也能打破时间与空间所带来的限制,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逐渐推广到教室和图书馆以外的地方,教师也能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与学生进行在线的交流与互动,使得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提高学生信息教育参与程度,并且也能使学生对信息素养接收程度有所加深。
  2.2 创新创业与信息素养培养有效结合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创新信息素养作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所以应当以创新创业作为未来发展的导向,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并且开设多门与创新创意相关的教育课程,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且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通过搭建新的双创空间,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设备,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与资源,同时也能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可以有效利用该资源,将创意有效的转化成成果,最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更好的融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2.3 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有效结合
  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与教学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计算机相关课程、专业课程等,只有将日常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构建出更加完善的信息素养教学体系,才能在无形中使得学生信息素养有效提高,并且还能加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关注程度与重视程度,提高学生信息处理水平。通过举办各种推广活动和信息交流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并且提高学生参与到信息素养学习中的兴趣。   2.4 道德教育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和渠道,但是因为网络上所具备的信息质量高低不齐,为了保证获取有效信息,应当不断提高当前大学生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深入思考能力与责任感,使他们具备网络规范意识,可以有效的甄别、获取、优化、使用信息,将信息逐渐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为自己所用。在这时,高校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教导学生可以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避免产生不良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同时也能提高信息素养工作开展有效性。
  3  在信息化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具备信息素养时所采取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馆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软件和硬件设施以及广泛的知识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使他们接受更加全面的信息。图书馆开展新生入馆培训等主题活动和文献检索课程等,成为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环节。每个月也会开展一校一书、读书乐、读书之星等多种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作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力军,因此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图书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中,图书馆需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且建立大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发挥更高作用。
  3.1 全面丰富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应当将文献检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作为核心,根据大学生教学计划、学习层次、课程特点等多项内容,采用丰富的在线教育、图书馆学习等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并且将其灵活引用到当前教育过程中。随后引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当前多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检索、网络技术等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提高大学生信息培养成果。
  3.2 建立读者之间互动公开机制
  利用与挖掘有效的信息,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阅读习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为读者的借读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并且根据读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图书,开展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根据读者对数字资源各类图书使用情况进行充分的统计,发挥读者在纸本图书采购、数字资源采购方面的导向作用,根据读者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等开始采购相应的知识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做好图书馆宣传工作,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流通量。
  3.3 将创业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在学生开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新生入馆教育活动,或者采用数字资源推广、数据库专题培训等多种活动,使得学生文献搜索技能得到培训与提高,可以为研究生、毕业生、大四在校生等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学生利用、分析、获取信息等能力。
  3.4 构建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利用信息素养检索,利用开展信息检索的比赛可以将MOOC嵌入到信息素养专题培训过程中来,使得教育可以与大学生相应课程相匹配,完善教育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体系,整合多样化资源,使得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形成互动与合作关系。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参与程度,并且增强学生信心,使学生拥有能力构建出多维度、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等,并且还可以采用监督体制、奖励机制等,为学生日后学习和自主探究提供重要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在这时,需要各大高校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引起高度关注。信息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高校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而在这时,图书馆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发挥其主要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出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使我國长期处于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尖端。
  参考文献
  [1] 王友富.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研究 [J].中图书情报知识,2019(31):161-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