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业链的多方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决定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迭代升级,才能满足产业及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能够让培养对象深入产业链多个关联性生产现场、实施多个关联性岗位体验、提升产业链整体认知水平和适岗变岗通岗能力的产业链多方参与、互利互赢的校企合作培养方式。
  关键词:产业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有着越来越多适应人才需求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地推陈出新,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多重吸引人才的政策,从人才培养的环境质量和阶梯数量上保障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以产业链为线索的多方校企合作模式将成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高效实施途径。
  1 产业链引导下的多方校企合作机遇及意义
  2019年10月10日由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并正式公开发布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正式提出要“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产教融合中的企业主导地位,通过多链条有机联动的造血模式将高效推动现代企业与教育培训之间互联互利互促的深度融合。通过方案的具体实施,将以往的“1+1+1”(1所院校+1个专业+1家企业)的点线式校企合作模式升级为“n×n×n”(n所院校×n个专业×n家企业)的立体交叉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合作单元的资源优势、行业优势,搭建教育升级、产业升级、企业升级的高效运行轨道。以企业为主导的产教融合将一改过去院校主动、企业被动的校企合作局面,从校企合作的结构与产教融合的导向上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的技术技能岗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供给”之间存在的技术偏差、能力偏差、时间偏差和数量偏差。
  1.1 首先分析校企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技术偏差”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需要不断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为之做出大量的资本投入,并期待着资本的高投入所带来的高收益。但先进设备及技术的引进只是企业的“硬件”提升过程,真正要进入“提质、提速、提效”的企业发展轨道,必须要有与先进设备及技术匹配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软件”条件,既要“有新技术用”,而且“有会用新技术的人”,从而解决技术成果转化速度总是滞后技术开发速度中“不会用”的问题,使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企业和应用企业快速实现技术转化与对接。而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由于受到場地、经费、师资、培养方案实施周期等诸多原因,无法做到新技术、新设备的及时更迭,只能运用基础设备和过去已成熟的技术进行人才培养[1]。即使合作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由于学生对产业系统性的认知不足,对于新、老技术之间存在的偏差难以适应,还是会造成培养对象的适岗能力不理想。采用以产业链为线索的多方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技术偏差”。在产业链中关键企业的引导下,产业链各个企业之间通过设备、技术、施工、应用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技术应用体系,其中必然包含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并且,产业链所具有的上下游关系,本身存在知识体系与能力构架上的逻辑关联,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正是基于某个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在构建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时,应在专业对应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产业链的协作关系,将支撑岗位能力的关键知识点、技能点对接产业链中的设备、技术提供企业和施工、应用企业,搭建能够适应真实生产现场需要的学习平台[2]。将产业链各结点之间的逻辑关联融入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通过与产业链企业的多方产教融合,构架出适应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与推广的人才培养体系。
  1.2 在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偏差”
  能力偏差是指院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重点对接相关企业中某一个或几个对应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一旦企业的组织构架及岗位职能要求发生变化,仍将出现原本按照计划进行对口人才培养,结果却出现了岗位能力偏差的问题。这些与岗位能力的迁移与扩展不足有关[3]。如果采用产业链多方协作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构建培养对象对产业链中的设备、技术、工艺、流程的完整认知体验,将有效提升其适岗能力、变岗能力和通岗能力,为培养对象的岗位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1.3 “时间偏差”是由于企业的生产周期与院校的教学周期不同步造成的
  当职业院校根据教学规律提出企业协作需求时,合作企业受到生产周期的规律或不规律性影响,不一定能够及时响应合作需求,从而出现产教时间差,影响校企合作的协调性发展。但采用产业链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时,合作响应时间不会因为某一家企业的生产规律变化而出现滞后。产业链企业之间本身具有的时间嵌套、技术嵌套、设备配套关系,使得院校在希望获得合作响应时,能够根据各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选择适合合作的时间节点实施对应的教学环节,从而保证教学进程的持续性。
  1.4 “数量偏差”是指院校的专业招生规模与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生岗位数量及招聘岗位数量之间出现的差值
  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几年时间间隔,很难根据未来几年用人市场的需求数量精确估测招生人数,招少了企业可能出现用人荒,招多了将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基于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多家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数量组合,有效地减小“数量偏差”,让学生在对多个企业及多个岗位的体验式认知中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也为企业招聘适岗员工提供了选择平台,从而提高企业招聘与学生就业时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方向性和目标性。   2 产业链多方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解析
  要建立产业链多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岗型人才培养方案,应以产业链中的关键型企业为线索,联系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事业单位组成多方合作团队,从各个行业、企业出发,提取专业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组建成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然后运用产业链的关联项目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优化组合后形成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目标,并由各个岗位的生产任务对接专业课程中的各个学习情境,在充分考虑参与合作的各企业生产特点与相互协作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知识点破解与技能点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制订出专业人才的培养执行计划。
  以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与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企多方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项目为例。在长沙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初期,由于首条地铁线路建设了专门的地铁供电变电站,采用了大量进口设备及轨道交通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要保障轨道系统的正常运行,轨道运营公司需要大量从事变配电设备运维、电气设备运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于是与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的变电运维、设备检修岗位集群为线索,依托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背景,联系产业链中的变配电工程设计企业、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变配电安装工程的施工企业,形成了由变配电设计、变配电设备制造,变配电设备安装、变配电运维多个合作结点的电气关联产业链: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变配电工程设计企业提供变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案等技术资源及施工监理助理岗位,设备厂家提供设备资料及设备的调试、检测岗位,安装施工单位提供安装的工艺标准和安装调试岗位,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提供变电运维资料及运行、检修岗位[4]。利用各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岗位需求搭建了产业链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灵活性优势也在后来的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中投入建设、运营,后续线路的设备逐步国产化,运行技術与检修技术随着线路中所用设备变更而与首条线路的要求出现较大不同,此时需要及时调整专项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与技术标准,而基于产业链的多方校企合作模式下形成的菜单式结点结构能够很好地适应产业链中各个因素的变更。只要产业链的功能组成结构相对稳定,则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及执行结构也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不论是对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企业,还是对于人才培养方的院校而言,都是保障其持续发展的基础。
  3 结语
  基于产业链多方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是应用产业链生产过程中的真实设备及工作环境,让培养对象体验真实的岗位角色,将产业链中的多个生产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中的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相互融合形成教学目标、将产业链中形成的多个生产过程与教学中的多个课程环节相互融合形成教学过程、将产业链中的多个岗位能力评价与教学中的课程评价相互融合形成个性化的学生适岗能力评价,从而建立起以产业链为线索、由校企多方参与、校企多方受益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具体而言,多方校企合作构架会因产业链的特点不同而不同,只要找准产业链中各企业所处结点的功能,明确支撑该结点功能的生产岗位及技术资源,就能以此构架出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出高效、灵活、互利互赢的校企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富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9(23):64-66.
  [2] 楚峰,肖贵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行业量身定制“生力军”[J].运输经理世界,2019(5):46-47.
  [3] 王瑞.“新商科”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6):178-179.
  [4] 刘文华.闽台产业对接下双创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J].三明学院学报,2019(5):88-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1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