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确保中医古籍编校质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医古籍的研读,高质量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至关重要。中医药图书编辑要做好中医古籍出版工作并确保图书编校质量,必须高度重视体现古籍整理原则和方法的辅文,并且具备相当的古代汉语基础、扎实的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关键词:中医古籍;编辑;编校质量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3-0071-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CM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tudy of ancient TCM books,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rganize and publish ancient TCM books of high quality. To do a good job in publishing ancient TCM books and to ensure the editing quality of the books, TCM book editor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upplementary texts embody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organizing ancient books, have a fairly basic knowledge of ancient Chinese, have solid medical knowledge, and have a wealth of knowledg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ancient TCM books; editors; editing quality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要达到目标,必然离不开对中医古籍的研读。目前,对于广大中医药从业者来说,通过研读中医古籍提升自身学术和临证水平仍是不可或缺的途径。所谓古籍,即古书的雅称,其时间范围一般指1919年以前,而1919-1949年刊刻或写作的旧体诗文集也可划入古籍范围[1]。由此可见,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是传承中医药精华必不可少的一环。
  近年来,不论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古籍类图书品种增多、销售加速正在成为趋势。但是,随着“古籍热”的持续,品种激增,版本重复、编校质量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2]。中医古籍也不例外,尤其是编校质量问题不容小视。
  编辑作为出版工作的核心,对中医古籍的编校质量负有重大责任。中医古籍既具有古代汉语的特征,又具有中医药学专业特征。因此,从事中医古籍出版的图书编辑除了具备编辑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必须拥有古代汉语、中医药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拟就如何确保中医古籍编校质量谈几点思考,以期对编辑同道有所裨益。
  1  必须高度重视体现古籍整理原则和方法的辅文
  体现古籍整理原则和方法的辅文包括“校注说明”“校点说明”“辑注说明”“辑佚说明”“整理说明”“凡例”等。这些辅文是古籍整理类图书的关键和必备内容,提供的是所校之书的有关考证、校注的方法和成果。此外,有的古籍整理类图书还有“校后记”等,在某些方面更是包含了比正文更为详细的信息资料,对于全面了解古籍及古籍的校注内容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编辑只有熟知古籍整理原则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从事古籍的选题、策划、组稿、中耕、审稿等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  评估出版價值
  中医古籍不仅出版周期长,还有回款速度慢的问题,这些因素均会给市场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充分了解并论证中医古籍原著者的生平与传本演变、主要内容与学术成就、版本流传、底本选定、参校本选定、现有校勘成果等信息,以确保其学术价值,为满足市场需求和市场宣传打好基础。而古籍整理者提供的“校注说明”等辅文可真实地展现上述信息,为选题策划者评估出版价值提供不可或缺的、有价值的关键信息。
  1.2  依据整理原则,指导组稿、中耕与审稿
  “校注说明”等辅文中,需要明确交代古籍目录与校勘文字的处理原则,如“排门目录”的处理原则,简体本古籍涉及的底本用字(如避讳字、异体字、通假字、俗字、古今字、同义字、混用字、讹字、误用字等)、中药名(如正名、误名、译名、别名等)用字的处理原则,及校勘(如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如何改、补、删、移,何种情况出校记)、标点、注释、翻译、原书夹注文字如何体现、方位词“左”“右”如何处理等原则。编辑必须在上述整理原则指导下,在组稿、中耕阶段与整理者保持沟通,及时掌握古籍整理落实情况,确保稿件质量。在审稿阶段,编辑只有掌握辅文的整理原则,才能心中明了、有的放矢地开展编辑加工工作,依据整理原则核实把关,对整理者疏忽遗漏的问题给予妥善处理;对发现的新问题,需要及时向整理者反馈,以便确定处理原则,确保图书质量。
  2  必须具备相当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现存中医古籍数量众多,加之不少古籍版本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参与整理者的素养水平不一,导致许多古籍整理后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错别字、句读错误等。因此,对于从事古籍整理的编辑而言,必须具备深厚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结合中医医理及中医药学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编校质量。在此仅就常见的繁(异)体字、句读相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1  熟悉并掌握古代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对于中医药图书编辑来说,审读加工古籍原文是不可避免的,加之中医药学家往往具有深厚的古代汉语功底,所以熟悉甚至掌握古代汉语尤其是古医书用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是必要的。   2.1.1  繁(异)体字字形相近导致的讹误  由于繁(异)体字中存在许多字形相近的字,在整理成简体字的过程中,转化、传抄或录入时难免出现字形上的讹误。此时若从繁(异)体字字形的角度审视,往往能洞见症结,让人豁然开朗。例如“徧(biàn)”与“偏(piān)”。笔者曾审读《分类颍川医案》(清末民初名医陈良夫先生遗著),整理稿中写道:“伏邪……两进凉开清透之方,肢暖脉起,自汗已畅,偏体疹点密布,神烦即减,当是佳象。”读到“偏体”时颇感怪异,单从字义上来看,古代汉语中“偏”有“边”“侧”和“半”的意思,或可理解,但与中医医理不符。思量此处为“伏邪”病案,属中医温病学范畴,而温病好转的征象之一为“遍身斑疹透发”。而“遍”的异体字为“徧”,此处可能为“遍(徧)体”,形近讹误所致。后经整理者核实,确为“遍(徧)体”。
  2.1.2  古今字音字义变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地变化,或读音改变,或字义改变(扩大、缩小或转移),也有不少字当今不再使用。因此,将古籍中的某些繁(异)体字转换为简体字时,不能贸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进行转换,审读古籍原文时也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字义和词义去理解,必要时应查阅《康熙字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工具书,或《汉字源流字典》,在理解古文文意的情况下进行处理,或者存疑直接请教整理者。例如笔者审读《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第九册中的《医圣阶梯》整理稿时,遇到一味中药“石鹹”。依据《现代汉语词典》[3],“鹹”为“咸”的繁体字,且只有一个读音。但整理者并未做简化处理,亦无相应注释。考虑中医药学专业性,不敢依《现代汉语词典》擅自修改。遂查《康熙字典》,对“鹹”字的释义有“又《韵会》古斩切,音减。《本草》李时珍曰:鹹,音咸者,润下之味;音减者,盐生之名。后人作鹼,作鹻,是矣”[4]。可见,依据《康熙字典》,“鹹”有2个读音xián和jiǎn,所指也不同。“鹼”“鹻”二字均为“碱”的异体字。查《中医大辞典》[5]可知,“石碱”为中药“灰碱”的别名,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由上可知,“石鹹”中的“鹹”字当读jiǎn。于是与整理者沟通此问题,并建议出校记,以便读者阅读顺畅。整理者采纳了此建议,对“鹹”字出注。
  2.2  需要明句读
  给古医书断句或加标点,不但需要掌握句读的方法,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古代汉语基础、扎实的中医药学和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务必使句读之后文理与医理兼通。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综观古医书,可知有不少是以诗辞等韵文形式呈现的,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今人整理古籍时,有时不晓或疏忽了韵文体裁,虽句读后医理顺畅,但与文言文的文体和句式不符,此时编辑应警惕是否应为诗辞等韵文,及时与整理者沟通。
  笔者在审读《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第十册中的《幼科辑粹大成》整理稿时,遇到一段文字:“小儿脉数,多风热。沉伏,原因乳食结。弦长久动,肝脏风弦。数为惊,四肢掣。洪浮,胸中似火烧。若兼肠痛,好添愁,息数和平,八九至,此个分明,不可忧。”此段讲述的是小儿脉象的意义。整理稿句读除“肝脏风弦”文意不通外,读来均明白晓畅。但是如此句读,与文言文的文体和句式均不符。经查上下文,此段文字所在章节韵文较多,遂尝试依据韵文的特点进行句读。结果为“小儿脉数多风热,沉伏原因乳食结。弦长久动肝脏风,弦数为惊四肢掣。洪浮胸中似火烧,若兼肠痛好添愁。息数和平八九至,此个分明不可忧”。读来朗朗上口,文畅义胜。经与整理者沟通,确应如此。
  3  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
  中医古籍是古代医家对同时代中医药学术发展水平的总结和记录,同样具有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进步,科学发展,从今人的角度来看,中医古籍中所载的某些內容或为不合时宜的疗法和禁忌,或充满迷信思想如禁咒、符咒等内容,或有违现今国家法令,如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犀角”“虎骨”等禁用品。因此,中医药图书编辑必须拥有丰富的古今医学知识,明了中医学发展史及各学术流派的概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以便甄别上述问题,并与整理者充分沟通,确定处理原则,写入“校注说明”等辅文中。
  某些中医古籍由于历史久远,文意古奥,需要做大量注解、诠释工作,有的则要全文翻译。编辑在审稿过程中需要运用自身扎实的医学知识,以第一读者的身份,推敲注文、译文,以使文意信达雅,医理晓畅明了,杜绝注文、译文出现医理不通或医理错误的情况。
  某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如蟾酥,或刺激性大的中药如麝香,临床用量往往很小,古籍中常用“分”(1分约0.3 g)、“厘”(1厘约0.03 g)作为计量单位,审稿过程中需要注意核查,避免有讹误为常用单位“钱”(1钱约3 g)的情况。而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些中西医汇通古籍著作中,涉及许多现今不再使用的西医术语、西药译名,整理时均需要给予翔实的注释。因此,中医药图书编辑既需要掌握中医学知识,还需要掌握西医学知识。
  4  必须具备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要特征[6]。中医药学亦不例外,深受同时代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影响与滋养。因此,中医药图书编辑必须广涉文、史、哲、科技等各个学科,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建构广博的知识和视野,打好古籍编辑出版的根基。
  《周易》对中医药学,尤其是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深远,在古代养生著作中均有体现。笔者在审读《老老恒言白话解》时,在卷一《安寝》中有:“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译者翻译为“这是平静和谐的身体,安宁坚贞的好处所在”。联系前后文,读来甚为困惑。因本书书末附有《老老恒言》引用书目,经查看第一部即为《周易》。而“安贞之吉”颇似《周易》文风。遂查《周易·系辞》有言:“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坤》有言:“安贞吉……《彖》曰: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推测译者翻译时未考虑到《周易》思想,有望文生义之嫌。遂与译者沟通,并提供相关资料,最终翻译为:这恰好吻合了《周易》提到的静谧时要呈闭合状态、安静固守坤道则吉的思想。   中医古籍的辅文及正文中,涉及记时方法、姓名、年龄、医官制度、地名等内容,尤其是抄本,不少还是草书写就,加之这些内容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且有许多今人已不再使用,若缺乏古代文化知识,整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差错。如:⑴干支纪年法中,由于“戊”“戌”“戍”三字相近,“己”“巳”二字相近,常常讹误;计时法中,中医书稿中多见的“日晡”(酉时)经常错写成“日哺”。⑵古代作序者或古代医家,往往具有一定官职,许多时候互称官职名,如不晓古代官职名称,有时无法理解文意,带来困惑。如“掾”为古代官府中属员的通称,常常因形近而讹误为“椽”。
  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学贯百家杂学,研习医学者甚多,有的极其精深。他们创作的诗辞中,包含许多中医药学知识,有时一首诗辞亦可作为佐证,以解决古籍编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审读《太平圣惠方》(校点本)时,在第四十九卷中有一“蜥蜴圆”,此处对“蜥蜴”作了校注:“蜥蜴:原误作‘蜴蜥’。《正误》:‘当作蜥蜴,下同。’今乙转。”蜥蜴为爬行动物,也叫四脚蛇,作为中药有消瘿散瘰之功。“圆”即“丸”,南宋时因避宋钦宗赵桓的名讳而改。因笔者比较喜爱苏轼,曾读过其诗《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云:“静看月窗盘蜴蜥,卧闻风幔落蛜蝛。”再查本书前文早已出现“蜴蜥”,且未作任何注释,与首见处出校记的古籍整理原则亦不符。遂将此情况及相关资料发给整理者,最后明确底稿“蜴蜥”无误,与“蜥蜴”同义,不必乙转,同时删除此处校注文字。
  5  小结
  与其他古籍不同,中医古籍有其特殊性,一字一句间均倾注着历代医家的仁心大德、真知体悟,其编校质量涉及中医学术精华的传承、大众的健康福祉。作为从事中医古籍图书出版的编辑,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密切关注相关学术动态,多向权威专家学者请教学习,多与同道切磋交流,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为中医古籍图书的编校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蔡鸿程.编辑作者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333.
  [2] 张贺.古籍如何“热”下去[N].人民日报,2019-03-25(1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務印书馆,2005:1476.
  [4]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07.
  [5] 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7,583-584.
  [6] 王水香.先秦两汉涉医文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收稿日期:2019-12-24)
  (修回日期:2020-01-20;编辑:郑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4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