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教育的基础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中医学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存在的专业思想不稳、中医思维欠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等现状,提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改理念,以期能促进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培养质量
  我国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教育历经了40多年的发展,在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中医传承与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医事业的传承,但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多绝不能以质量的下滑为代价,因此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是影响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原因
  (一)缺乏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思想不稳定
  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历程,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缺失使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所有中医药学专业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世界观、生命观、道德观,以及语言文字语法修辞等缺乏深入的了解与欣赏,因此在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冲突与挑战,以及社会中喧嚣尘
  上的“取消中医”“中医不科学”的声音时,内忧外患使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在中医的道路上踟蹰彷徨,专业思想极其不稳定,难以潜心学问,提高中医素养。
  对于学生所面临的冲突与挑战,深入分析其原因如下:首先,专业前教育更倾向于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缺乏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学生所接受的专业前教育,使得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思维模式更符合学生已经建立的思维习惯,因而对中医的哲学思维模式产生了冲击,缺乏对中医的专业认同感。其次,现代文化的唯“科学”论,使学生质疑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和现代医学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体系,各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诊疗方法。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生命观、方法论,而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以科学作为基础和标准。因此,中医不应该被贴上“不科学”的标签,科学也不应该成为评判学科先进性的唯一标准。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更应该清楚科学的、标准化的思维模式本就不是中医的本质属性,不应该带着各种对中医的质疑,在学习的道路上犹豫不前。
  (二)缺少傳统文化积淀,难以树立中医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脉,中医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充分奠基。明·张景岳在《类经》序中写道“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1]。例如,周易的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取象比类等方法论对中医学的形成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儒家以“纲纪”为代表的“秩序观”和“致中和”的“平衡观”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随处可见;道家的天人合一论、生命观对中医学生命的认识,病因、治则治法等内容均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尚书的五行论、佛家的心神论、墨家的唯物论、法家的结构论、兵家的胜败论、纵横家的利害论、名家的逻辑论、天文家的五星论、地理家的五方论等[2]都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树立了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模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缺少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阅读古籍、经典著作较少,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甚至仅局限在课题涉及领域,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汇交通、理论体系的结构和框架、诊疗的中医思维模式以及中医学理论的内涵等,都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难以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挖掘与创新,不利于中医学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传统文化熏陶不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欠缺
  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是合格的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的文字功底达到一定水平,但我们发现不仅本专业研究生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中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层次不清、错别字泛滥等现象屡见不鲜,上乘佳作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有领会中华文字语言的美妙,更没有用心去体会优美的文章是怎样千锤百炼反复雕琢而成,因此在自己写作过程中只能左拼右凑、缝缝补补,捉襟见肘。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多读多写多分析,提高写作水平,不要求字字珠玑,总要达到流畅清晰的水准,这是保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四)没有传统文化沁润,对中医缺乏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内动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本专业研究生普遍反映中医难学,古医籍晦涩难明,学习过程枯燥无趣,难以潜心向学。如问为什么难学、难明?自己也不明所以。其实缺少传统文化的沁润是其根源。中国传统文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需要从启蒙教育就开始浇灌,日积月累,成年累月,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骨髓,在现代的社会、校园开出绚烂的花朵,当你翻开古医籍的时候,你会闻到文字的馨香,用心去体会传统文化的多彩,认真去感受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虽然起步已晚但来日可追,多花点时间多用点心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扎根在心底,终会领略到中医的妙处。
  综上,在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保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才能树立中医思维模式,培养专业认同感,坚定中医学信仰,促进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纵观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专业课毫无疑问占据较大比例,传统文化课程数量少,学时少,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进入二三年级的本专业研究生面临开题、实验、发表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等繁重的学业任务,更无暇他顾,即使刚刚燃起的传统文化的火种也悄然熄灭。因此,建议在一年级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种类、学时,如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经典文学赏析、易经入门等等,并且与学位挂钩,要求必修或选修达到一定学分标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另外,二三年级布置传统文化书籍阅读任务,定时抽查考试,确保本专业研究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不断提高。
  (二)加强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校园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传统文化的校园建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相信在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如经常开展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传统文化讲座、进行传统文化板报比赛、设立传统文化馆、传统文化长廊、名人名句石雕木刻等;在软件建设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的提供的超大空间,让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学习浏览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气质,增强对中医学理论、内涵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研究生的学习是在导师的指导与监督管理之下,导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医基础理论专业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提高,如参加培训班、与同行多交流、拜访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者或者大量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等,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日常交流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知识,利用趣闻典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钻研中医的动力,加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四)制定传统文化知识考核考查制度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知识考核考查制度,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基本素养,保证培养质量。考核考查的形式可以多元化、灵活机动,如课堂提问、阅读笔记、背诵朗读、分组讨论、汇报演讲等等,根据老师、学生的愛好、特点,选择合适的考核考查方式,激发学习的热情,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要让考试考查成为学习的负担,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能力才是考核考查的终极目标。
  总之,在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良好的道德品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中医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 明·张景岳.类经[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2] 晏向阳.中医基础理论与多学科知识[M].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中国杭州,2002年10月.
  [3] 陈嘉峣,任宏丽,陈计.中医研究生教育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内涵[J].中医药文化,2011(4):41-42.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19107),2015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1508)。
  作者简介:武丽,女,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情志病证的理论与临床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杨瑞,男,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五脏藏神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4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