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活动”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思想心灵交流学习的活动。阅读教学以“活动”开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6-0105-02
【本文著录格式】蒲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活动”的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16):105-106.
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标准,借助文学艺术和学科专业知识,促使学生搜集整理文本信息,发现认识文本、激发思维获得知识和个性认知能力的体验过程,也是学生、教师和文本适时对话、思想心灵和学习交流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运用启发和讨论式来启迪学生。所以“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方式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真实体验。下面就笔者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展 “活动”进行论述。
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确定学习目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能够独立阅读文章,是学生在阅读过程自主发展的体现。要彻底改变以往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要避免套用“参考答案”限制或引导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问题的创设要寻找突破口(也就是创设情境的突破口)。
以课堂导入为例。
(一)谈话导入
如《故乡》教学导入设计。
故乡的山水让人留恋,故乡的风土人情让人怀念,故乡的一切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归宿,每逢佳节回乡时,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随着光阴的流转,二十年一晃而过,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它还是原来的样子吗?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回《故乡》吧。
(二)问题预设的导入
《竹影》教学设计中,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是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回答以下问题: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这些人物是在什么时间出场的;文中人物进行了哪些活动,学生通过读课文确定答案。问题的创设是通过预设生成的。
(三)音像资料的导入
《杨修之死》一课的导入,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鸡肋事件的片段,直接进入主题,结识两位文章中的分流人物——曹操和杨修,目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从鸡肋事件直接可以判断杨修之死的原因,当然在音像资料的选择上,要和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中起到一课一得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
阅读教学过程中是多重互动的系列活动,是学生、教师和作者以及教材编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以课文为中介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活动。要坚决改变“教参搬家”式的阅读教学方式,也要改变不触及学生心灵,不启迪学生思维的简单“问答式”教读方法。也就是要预设教学活动,以下是教学实例的活动预设。
《竹影》教学设计中,第二部分的教学过程是读课文,分组展开讨论。根据学生情况分别讨论文本中任意一个话题。如谈一谈文章所展现的孩子的童真,道一道文章所表现的家长的智慧。通过以上活动的研讨,学生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就有了具体的感知。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第四部分是精读课文,品读赏析。有两个问题。
(1)说一说,学诗感言。
(2)思一思,香菱命运。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研讨,学生对话、教师点拨更能客观准确地认识香菱这一人物形象。《范进中举》中全班分两组讨论交流,辩论范进中举悲哉?喜哉?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第四部分是真实再现,演出味道。学生根据课本编排白话版或文言版课本剧,教师明确要求:把握好人物心理,通过语言和动作、神态再现历史情节和矛盾冲突。学生利用5分钟时间排演课本剧,“观众”可对表演加以评价或提出建议。
以下针对课堂“活动”结合课例做定义。
首先,有活动的阅读课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平台和展示的机会,成为课堂活动和交流的话题,成为课堂中语文教学的本身所在。
以上几列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能动的,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活动中“谈一谈,道一道,说一说,思一思”——以对话(活动)等的方式体现学生口语表达;“所展现的,所表现的”——以成果展示的形式,是语文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写法和语言的体现;“孩子的童真,家长的智慧”——是语文教学中表现人文精神内涵的体现。还有课堂小组的辩论,简短的演讲,低年级的游戏,讲故事等活动。
其次,活动要适度,内容、要求、形式等要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竹影》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话题,又把“全班分成组,分别侧重讨论一个话题”,人人阅读,个个话说。因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竹影》《范进中举》《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教学设计,学生是通过教师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质疑的,然后展示交流,这样就在课堂中提供了师生文本对话的交流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主次分明。
三、阅读过程要注重诵读、熟读、精读、多读、速读、跳读(教师可以范读、学生相互可以评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大声读、反复读、思考读、广泛读、高效读、有目标地读,综合各种读法,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的就是朗读给人的审美愉悦。“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古人对读书实践的总结。其实诵读就是学好语文的根基,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如《杨修之死》第三部分教学设计,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才子杨修获死探幽,预设三个问题。
(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言”而乱其“军心”呢?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的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课文中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通过对课文的精读、探讨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这一案例是对全文的整体通读。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是精读赏析:问题的预设是这样的,“对范进刻画精彩的莫过于‘发疯’一段。分角色扮演朗读,思考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范进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这一问题的预设是让学生进行片段阅读整体感知人物形象。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第四部分预设问题是:教师补充第三回未入选课文部分中描写周进的情节,与范进的发疯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个问题的对比阅读设计对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学生的发言(游戏、演讲、成果的展示)状况而言,学生常常希望证实并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华,摆脱被动接受式的方式以及对教师、教科书的依赖。因此,学生在課堂上的发言状况如何,成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又一标志,也是开展语文活动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5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