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对其进行翻译是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一环。作为译者,要在新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寻求非遗的翻译之路。针对此,本文提出了音译、阐译、摘译和编译四种译文处理方法,以期实现原文到译文之间的无障碍沟通。
  关键词 大运河 沧州 非遗 译者中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为修复、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提出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策略。作为大运河流经的城市,沧州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对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进行翻译是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一环。目前,沧州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18项,省级项目有124项。但由于非遗文化文本的特殊性,其翻译现状令人担忧。
  1文本分析
  与其他类型的文本不同,非遗文化类文本有着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文化内涵丰富。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早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物品并非纯粹的自然形态,它的身上带有人类文化的鲜明印记……物品自身凝聚着文化,也传递着文化”(李善荣,1996)。第二,叙事性强。每一种文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风土人情、神话故事,都经历了怎样的起源、发展、兴盛、沉寂以及复兴,这些构成了每一个文化背后独特的故事。如,河间驴肉火烧得名就是由乾隆下江南的佳话而来。第三,史学性强。史学性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物的规律和特点,通常包括每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某一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如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等。非遗文化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其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反应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吊炉烧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从而沉寂下去,这反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大改造的政治背景。针对文本的不同特点,译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法。
  2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题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勒菲弗尔(Andre Levefere)在其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所写,译者受意识形态和时代诗学的操控,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在《译者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or Studies)中提译者的文化背景、职业报酬、工作条件、社会角色、习惯、社交,社会地位、性别取向、工作态度等因素都对译文产生制约作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ranslator)中提出了“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概念。所谓纯语言,就是超越任何具体语言的抽象语言,类似建造通天塔之前的语言。译者的翻译活动使得原文和译文无限的趋近,读者通过译文能领会到原文索要所要传达的内涵和意象。尤金·奈达(Eugene Nida)也在其著作《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重点讨论了译者的任务和责任。并且提出翻译即是“用最贴近、自然的语言等有效的传达原文的信息”由此可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就是译者在时代条件的限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读者和原文之间的零障碍沟通。
  3沧州非遗文化翻译方法探析
  3.1音译(加注释)
  “文化自信”的提出对翻译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我们要让世界了解、认识、喜欢上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沧州非遗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独属地方特色文化词,例如“面花”、“冬菜”、“窝头”等。在以往的翻译中,译者试图寻找外文中比较贴近的表达,如将“馒头”处理为“steamed bread”。但是现在,响应国家号召,对于地方特色词,则直接采用音译,不再采用意译处理的方式。传播文化,先从传播文字开始。但是,有一些词不能单纯依靠音译,还需要适当的进行注释,这样,外语读者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内涵。如,“吊炉烧饼”一词,不仅是美食名称,其中还包含了美食做法,因此,音译后需要加以注释说明。
  3.2阐译
  阐译是在译文中对原文中的词、句乃至篇直接加以闡释并与之浑然融合的变译活动。读者的信息储备与译者的信息储备不是对等的。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常常需要增加一些原文字面没有的内容,或者对原文内容进行解释,才能使读者更好的了解当地文化。纽马克(Peter Newmark)这样解释道:译者需要增加的信息通畅是文化的,或专业的,或语言的,并且增加信息是依据译者的需求,而不是原语读者的需求。沧州非遗文化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诸如典故、历史人物、头衔等。例如“每逢办红白事,村村都制作扣碗待客”这一句中,“红白事”专指一些喜庆的事情或者丧事,需要加以阐译为“celebrations and funerals”。 再如“明永乐二年河南项域刘氏家族一部分北迁燕地,后落户沧州”,这一句中涉及到了历史知识。“永乐二年”是年号,“燕地”是古地名,即使本地人也很难将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因此需要阐译,添加相关信息,“In 2n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Yongle (1404 AD), Ming Dynasty part of the Liu’s family, living in Xiang region (now a county in Zhoukou City), Henan Province, moved north to Yan region (now Hebei and Beijing), and later settled in Cangzhou”。
  3.3摘译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西方表达的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地方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特色词语,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语言。同时,中国人在表达上倾向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使用叠词等。而西方在表达是倾向平铺直叙,语言精练。为免造成读者疑惑和方案, 译者在处理这类表达时可以适当精简,表达到位即可。如,“面花制作……再经手工揉制、手工磕花、晾印、醒发、蒸制、打点儿、回凉等多道工序……”一句中,多道工序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而且西方的面食制作很难与中国的向媲美。因此,可以将译文处理为“it contains many procedures like ferment, steam, dot, cool etc”。简要说明即可。在满足目的语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对信息内容进行甄别选择,保留核心信息,从而达到目标文本信息传递的目的。   3.4编译
  編译即编辑和翻译,是对一个或多个语篇单位加工整理后再进行翻译的过程。可以使原文主旨更加鲜明,信息更加突出。如,在对“同聚祥”酒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一直延续着祭拜先祖和酒神的传统”。虽然“酒神”一词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dionysus”,但指的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酒神杜康不一致,因此,可以将译文处理为“Du Kang (ancestor of wine making in China)”。这样与西方酒神区分开。在长的语篇中,有的需要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如:
  扣碗又称老席,是民间制作的一种特色菜,起源于公元1849年,当时主要用于婚丧嫁娶招待客人的菜肴。因其经济实惠,味道纯正,口感鲜美,倍受客人的厚爱。过去,每逢办红白事,村村都制作扣碗待客,在盐山县农村广为流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字号民间风味佳肴。盐山镇西三里村的朱记扣碗最典型,历经四代传承,是正宗扣碗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这一段中,主要传达了扣碗的特色、用途、历史和现状。因此,可以对原文进行梳理,译文处理如下:
  Kouwan, a traditional banquet, is a real time-honored folk delicacy, well loved by the guests for its economy and delicious taste. It originated in 1849 AD, mainly used to entertain guests at weddings and funerals at that time. Now the most famous one is Zhu’s Kouwan, in Xisanli Village, Yanshan Town, which has been passed on for four generations, with a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
  这样整理后,核心信息突出,语序清楚,信息不会反复出现,读者不会疑惑
  4打造智慧“非遗”平台
  “非遗”文化是沧州向世界展示文化魅力的名片,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因此对“非遗”文化的翻译格外重要。作为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条件制约之下,寻求最佳译文,既要保留传达沧州历史文化信息,又要注重传播实效。与此同时,“非遗”文化的音频、视频翻译以及由此改编的话剧、舞台剧的翻译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译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Andrew Chesterman.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or Studies[J].Hermes: Jou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9(42): 13-22.
  [3] Walter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J].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23:15-25.
  [4] 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5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