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视域下科技互助新媒体非遗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公众对新媒体技术的接纳程度已超乎想象,使用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文化带来的多元化发展,借助新媒体技术,非遗文化可以更加主动地引起公众的注意力,这一新的变革必将推动非遗保护与发展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非遗  新媒体  发展
   中国正在飞快地向前迈进,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同样向前迈进。新媒体之所以“新”,则是因为它在不断的改变的,“新”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永不不能停止的动态概念。
  一、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条件,也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不可忽视的产物,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超高速发展,对传统的文化的存在产生冲击。年轻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不得不放弃传统、低效、薪水低廉的行当。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年轻人的参与度是至关重要的考量标准。许多的技艺逐渐失传,虽国家给予政策性保护,但生产性保护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保护不易实现,发展更是难说。
  降低非遗技艺门槛,非遗文化(除国家机密性非遗文化,如川剧变脸等)应对公众公开。
  (二)新媒体技术应用浮于表面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加入。随着微信用户的迅速增长,微信作为一种宣传推广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所知的非遗保护单位中,几乎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官微,但也仅限于不定期地推送本馆新闻动态和最新活动,互动性不强。根据走访调查发现,虽然各非遗保护单位资源极其丰富,但是仅有 极少的非遗文化让人们知道。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的模式仍有待开发
  国内非遗保护单位正在新媒体这样的“大河”中摸索着非遗保护和发展的“过河石”。开通有关非遗的短视频账号,寻找出色的非遗传承人和作品,拍摄纪录片如《了不起的匠人》、《传承》等优秀作品。但出现了致命的问题——创新度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资讯获取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如何针对年轻人的喜好形式运用3D、动漫、AR、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实现非遗文化的“复活”,这就是根本。
  二、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宣传推广策略
  (一)新媒体平台策略
  注重基于新媒介应用平台的在线活动国内大多数非遗保护单位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号、微信公众号以及手机移动客戶端,利用线上活动传播快和线下活动体验感强的优点,将线上和线下活动结合起来互动是一种较为容易实现的方式,如“微信、微博点赞转发”、“在线意见征集”、“在线分享活动体验”等,让用户参与线下活动的线上宣传互动,还可以利用无线宽带、移动网络等实施线下活动的线上直播,以活跃新媒介平台,同时提高活动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二)网络媒介传播
  深化开发现有新媒体技术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极大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重要的社交手段。许多非遗保护单位的微博、微信与用户的互动性不强,处于“我发布我的消息,你爱看不看”的状态。这样既达不到宣传效果,公众又不能参与互动,岂不是浪费了资源。为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起码达到应有的宣传推广效果。
  媒体人应转变服务思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用心地为公众服务,及时更新推送非遗资讯以及参与公众互动,培养用户忠诚度,及时了解各自非遗保护单位服务的不足,同时还需有一定的营销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次,将非遗保护单位的服务全面地嵌入新媒介尤其是移动媒介中去,得到用户的认同。
  重视新媒介应用的开发功能,各个非遗保护单位服务的“个性”,如微信小插件,第三方服务小程序,积累到了一定的用户数量后,根据自己平台的粘性用户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功能。
  三、结语
  如今新媒体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时刻相信媒介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需要回头“拾起”在我们发展历史长河中快被遗忘的或曾经帮助过我们发展的或证明人类进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张玲.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宣传推广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01):78-81.
  [2]赵沫.浅谈新媒体在图书推广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4):96-97.
  [3]李晓霞.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宣传推广策略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0):234-235.
  [4]邱圣晖,谭伟贞,曾智华.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慧馆员的培养[J].兰台世界,2016(12):77-79.
  [5]甘子超,蔺梦华.明确定位  打造岭南风情特色文化城市[J].广东经济,2019(01):64-69.
  [6]任毅.数字制度文化体系建设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10):30-33.
  [7]罗灵.振兴广东民间龙舟文化,构建幸福广东——以广东顺德民间龙舟运动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6):27-29.
  [8]黎明辉,杨名刚.岭南特色古村落文化保育与活化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古村落为例[J].南方论刊,2017(01):55-59.
  [9]凌建.佛山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58-61.
  [10]李新梅.从粤语的谐音特点看广州文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46-49.
  [11]梁嘉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5(01):88-94.
  基金项目:本文是全国大学生科研项目“非遗视域下灰雕艺术的传承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QDS010)”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9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