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投资决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由于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投资决策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早期研究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其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关系,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机理,采用分组的方式适当地进行比较分析,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代理理论为基础理论来研究。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公司投资决策 非效率投资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早期研究情况
  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一直是国内外财务和会计学学者关注的焦点。稳健性能减少管理者操纵会计数据的动机和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及其产生的净损失,从而增加公司和权益的价值。非效率投资会降低公司价值,作为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典型表现形式。
  早期的代理理论指出,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但这些冲突是可以通过契约的方式进行协调,从而降低代理成木,而契约正是导致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监管的局限性以及信息媒介本身存在的潜在动机问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总是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质量、管理层动机和公司治理之间存在内生性的相关关系。
  企业内部管理者作为契约中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拥有对会计信息系统最直接的控制权,他们会尽可能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制定财务报告的策略。因此外部投资者必然要求作为契约回报计算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以降低其风险。
  2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会计稳健性被证明在董事会和外部监管机构的运行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会计稳健性在监管公司行为方面的直接经济效果还缺乏足够的支持。因此,不管是从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的角度来看,理解会计稳健性的实际经济效果是一项重要的挑战。非效率投资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都普遍存在,但如何减少非效率投资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有着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的清况下,学者对非效率投资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该如何提高投资效率也自然各持己见。
  我认为,根据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提出一个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会计稳健性与投资决策、会计稳健性与风险转移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假设,用经验数据去辨识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行为在不同公司治理环境、经营环境下的监控效果。
  可以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公司财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广泛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来对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設。以我国2000年至今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均值检验、相关性检验统计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混合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
  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适当地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合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上市公司股权性质的制度特点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财务特征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类型公司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投资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阐述相关理由。
  还可以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代理理论为基础理论,来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投资决策相关问题的提出与解释。会计稳健性能够维护契约执行、落实受托责任、缓解代理冲突,是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下,管理层可以利用信息披露向市场释放私有信息并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准则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并产生外部性。
  作者简介:黄胤梅(1972.09-)女,汉族,湖南省茶陵县人,本科,湖南文理学院财务处副科长,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l] Ahmed,A.S. Aee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board of direetor charaeteristies: An empirieal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3(2-3): 411-437.
  [2] Armstrong,C.&W.R.Guay&J.P.Weber.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bt contrac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 2010(50):179-234.
  [3] 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 邓嫦.治理环境、控股股东代理冲突和会计稳健性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 李青原.制度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配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7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