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皖南地区发展蔬菜温室大棚的优势和前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皖南地区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和芜湖、铜陵、马鞍山的全域及部分地区,总计面积3.12万平方千米。这个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100~2500mm,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16℃,年平均光照时数1900~2200h。无霜期230~250d,初霜期始于11月上中旬,终霜期多止于次年3月下旬。皖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日照短、雨水多的气象条件,蔬菜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困难。本文就皖南地区发展蔬菜温室大棚的前景展开论述。
  关键词:皖南地区;蔬菜;温室大棚;前景
  一、设施蔬菜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皖南地区出现大棚蔬菜种植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大棚骨架以竹木结构为主,跨度多为4.5~6m,采用四層覆盖技术,即地膜、小拱棚、草栅子、大棚膜。这种传统而简单的大棚种植模式,相比露天种植模式的确表现出了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解决了皖南蔬菜安全越冬的技术难题。有了大棚四层覆盖技术后,一定的保温效果使得大部分蔬菜能够安全越冬,上市间明显提前。如番茄、辣椒上市时间分别较以往提前了55d和60d。二是丰富了菜篮子。大棚的一定的保温效能,使得春季提前栽培和秋季延后栽培蔬菜得以实现。像茄子、黄瓜、辣椒、西红柿等非时令蔬菜也能种植,增加了冬春蔬菜种植品种,缩短了冬春生产淡季的周期,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三是为菜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当年建设1亩竹木结构的大棚总投入约2400元,而普遍冬春一季蔬菜就能实现亩纯收入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尽管在大棚骨架、大棚膜等材料的应用上有了改进,但主要技术和模式依旧沿袭着30年前的老套路,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相对于科技快速发展的现状,第一代大棚种植技术和模式的局限性和缺陷逐步显现,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保温技术落后。小拱棚和草栅子覆盖,保温效果仍不能满足冬季蔬菜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温度。二是栽培模式落后。普通大棚依然延续了以往的春季提前和秋季延后的栽培模式,至今仍有多数蔬菜品种冬季无法种植,不能满足当前市民对蔬菜多样性的需求。三是经济效益下降。通过近三年的跟踪调查,普通大棚蔬菜亩年均纯收入9350.6元(一年两茬),单茬收入不超过5000元。四是空间利用率低,种植局限性大。普通大棚由于受到跨度和高度的限制,机械化操作困难,人工成本高。越冬加装二层棚后,受到高度限制,也不适应有架蔬菜或吊蔓蔬菜种植。以上几个问题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日光温室大棚技术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在皖南地区已经零星地出现蔬菜温室大棚的种植,为发展设施蔬菜做了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本文以广德市出现日光温室大棚为例,对日光温室大棚的技术和优势进行探析。
  (一)日光温室简介
  这里所指的日光温室大棚跨度在12~20m,顶高5.5~6m,肩高1.3~1.5m,外层采用防雨太空棉被保温的新一代温室大棚,其核心就是采用外层棉被覆盖技术,实现皖南地区与北方后墙式日光温室同样的保温技术。如图:
  (二)日光温室的优势
  1.保温效果显著提升,满足了越冬蔬菜对温度的要求。笔者选择了2017年2月上中旬,这是皖南地区一般年份最冷的时间段,通过一个星期的对比试验,以每晚23时采集样本数据为准,当时的野外平均气温达到-4℃,3个采用保温被覆盖的温室大棚棚内温度分别是14.6℃、15.8℃和15.1℃,3个采用二层膜覆盖的普通大棚棚内温度分别是2.5℃、2.3℃和3℃。普通大棚夜间温度达到蔬菜冻伤临界值,定植的蔬菜全部处于休眠状态,停止生长,而温室大棚在采用外层棉被保温后,夜间温度保持在15℃左右,达到了蔬菜正常生长要求。在冬季晴好天气,温室大棚自然升温也快于普通大棚,由于普通大棚经过了夜间低温,棚内初始温度低,其次内棚(2层大棚膜覆盖)透光率下降,日间升温到28℃时比温室大棚平均晚70~90min,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温室大棚的日积温明显高于普通大棚,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蔬菜正常生长、上市时间、单位产量。
  2.棚内空间利用率高,适应各种蔬菜作物要求。相比普通大棚,温室大棚跨度因其高度和跨度的成倍加大,有利于有架作物和吊蔓作物种植,如有架豇长、四季豆、黄瓜、丝瓜等都适宜种植,且便于作业,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种植成本明显降低。对比建设2000㎡大棚,跨度20×100m温室大棚只需建造一座,棚内两侧0.6×200m=120㎡留白,可种植面积约1880㎡。而跨度6×110m的普通大棚需建3座,单座棚内两侧0.7×220m=154㎡留白,三座合计467㎡,不能种植面积是温室大棚近4倍。单位面积减少,种植株数相对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单位产量和单位效益。
  3.上市期提前,经济效益明显。皖南地区冬季经常会出现零下4~8℃的低温,普通大棚冬季保温控温差,能够定植的蔬菜品种也很有限,不少品种不得不将定植期推迟,即使也有少数在1月定植的,但冻害的风险极高。大多数茄果类蔬菜都是在次年2月下旬定植,4月中下旬才有少量上市,保供蔬菜品种极为有限。为验证温室大棚的种植优势和经济效益,2018年在我们在番茄上做了试验,种时间提前到9月下旬,采用遮阳网育苗,10月上旬定植。试验品种为以色列果,试验棚内面积900㎡,定植3400株。次年1月18日采收上市,由于采收期处在春节期间,当时的市场平均批发价9元/kg,持续33d,共采收5215kg;2月19日平均批发价降至8元/kg,持续21d,共计采收2712kg,至3月18日累计采收7927kg,折算成亩产量达到5915kg,亩产值达51217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而普通大棚番茄在4月上旬上市时,市场批发价已下降为4.6~5.2元kg,随着气温升高,价格呈下降趋势,最低时仅1.8元kg,普通大棚番茄采收期较短,一般35~42d亩产鲜有超过1.8万元。   4.使用寿命延长,抵抗自然风险能力提升。新一代温室大棚主拱采用30×70×1.5椭圆管,主拱与立柱的连接采用法兰连接,保证了棚顶的结构强度,主拱间距1m,纵梁采用25×1.2圆管,每跨分为8道,风载184.9~267.8pa(相对风速17.2~20.7m/秒的8级风),雪载196pa(相当20cm厚积雪),抗震6级,作物载荷15kg/㎡,相比普通钢结构大棚抗雪、抗風、作物载荷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抗自然风险能力增强。通过近三年的大棚保险出险率比较,普通大棚受风灾和雪灾的出险率是日光温室的7倍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一个农场或种植大户往往是灭顶之灾,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温室大棚均采用了热镀锌工艺,一次性亩建设成本约6.5万元,使用理论寿命达15年以上,年平均成本约4000元/亩。而普通大棚使用冷镀锌管较为普遍,使用寿命一般在3~5年,一次性亩建设成本虽低,但后期的维护、拆建、运输、人工等费用增加,性价比远不及新一代温室大棚。
  三、蔬菜温室大棚发展的前景
  皖南地区传统的普通大棚种植模式历尽岁月变迁,尽管或多或少有些技术改进,但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预期也有不少的差距。日光温室大棚在南方的试验成功,是皖南地区蔬菜种植技术的一大飞跃,实现了蔬菜生产无淡季的目标。发展前景的预期非常理想。
  (一)乡村振兴的需要
  发展和振兴第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发展新一代日光温室,推广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是实现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实现蔬菜供应无季节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蔬菜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和发展温室大棚,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模式,可实现蔬菜品种的多样化和周年供应。
  (三)稳定蔬菜生产保供应的需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皖南地区蔬菜大棚出现了“十棚九空”局面。因普通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栽培模式的局限性,历年来的2~4月份,大棚内多是越冬蔬菜苗,少有商品菜。茄果类、瓜类等反季节蔬菜这期间95%以上依靠外地调入,由此启示,一旦出现类似疫情、重大雪灾、水灾等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蔬菜将会出现严重短缺或供应不足。日光温室大棚因其抵御风雪雨水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强,周年可以生产,对稳定蔬菜保供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仍以皖南地区广德市为例,每年冬春淡季近5个月里蔬菜总调入量达约2.7万t,其中茄果类和瓜类蔬菜调入量约1.5万t。一个县市的市场缺额就有4万多t,皖南地30多个县市区,市场缺额达百万t。这种巨大的市场缺额,为当地蔬菜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目前,温室大棚的技术优势、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抗风险能力都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加大推广力度正好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发展的实际,更是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