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层文物保护是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的第一线,由于文物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安全保护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为了增强保护文物的主动性,实现对盗、探等破坏行为的有效打击,相关部门应从日常保护巡查、引入高科技安全防护设备、发扬群众保护路线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公众参与度,形成系统的保护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文物管理;困境;对策
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着经费不足、保护意识淡薄、人才缺乏等多重困境,造成文物流失、损坏等问题频发,地方保护工作受到干扰,文化建设进度缓慢。针对这一严峻形势,管理部门应当增加投入,加强宣传,构建由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系,切实将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提升文物保护的实际效果。
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常见问题及困境
(一)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压力较大,个别基层由于经济指标考核的压力,往往在地区规划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对旧有古迹和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将过多注意力集中在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盲目开发而忽视了对文物的保护,日常巡查监管也很不到位。基层文物分布广泛,各类古迹、文化遗迹散落在各区域,由于保护管理缺乏明确的标识和划分,在城区改造中很容易忽略对其的保护,甚至容易出现野蛮施工、盲目拆除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足,无法妥善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平衡。
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部分群众缺乏保护意识和素养,无法意识到不当行为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下,个别人过于重视自身的旅游体验,将涂、画、非法拓印等陋习带到了文物所在地,没有养成文明赏鉴的习惯,造成了文物的损毁。
(二)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是基层文物保护面对的主要困境,经费的缺乏导致各项保护措施流于形式无法执行到位,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造成文物的修复、日常巡查等不能顺利展开。而管理部门的办公环境简陋、设备不足、工作福利待遇偏低也会导致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无法吸引专业的人才和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由于目前基层文物保护的主要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资金缺口大,需保护的文物多,造成资金的分配上不确定性较多,使文物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三)专业人才缺乏
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长期工作,因此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而目前市场上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等院校设置的相关专业较少,也较为冷门,报考的学生有限,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动手实践的经验和能力,考虑到文物的不可复制性,管理部门对重要文物采取了限制接触的控制措施,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珍贵的文物,只能通过书本和视频等资料观摩学习,缺乏足够的文物修复经验,也缺少实习的机会,因此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在基层地区,文物所在地的环境往往较为艰苦,很难吸引到名牌大学生来工作,无法打造一支高效、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文物保护的工作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
(四)缺乏完善体系
文物保护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限制其保护工作开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基层文物保护体系涉及地区规划、文物修复、财政拨款、人力安排等多种要素,文物管理任务繁重,需要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才能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转,而文物调查、现场勘探、文物保护法的执行,需要管理机构、财政部门、执法机构等多部门协作才能完成,如果无法构建统一协调统筹的机制,则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政策落实不到位。
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打击不力,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是造成偷盗趋势愈演愈烈局面的原因。对于监管不力的行为,往往只能采取责令改正的方式来进行处置,没有具体处罚的内容,因此形成了奖惩的空白区域,造成基层缺乏动力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进展。
二、改善基层文物保护局面的对策
(一)文物保护组织的完善和扎实
地方管理部门应当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长远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保护措施,比如可以以创建文物典藏馆的方式对文物进行统一管理。地方管理部门可以在文物所在地设立哨所来进行常规日常管理,通过巡逻的方法来加强对文物的动态监管,主动进行巡查,加强值守,及时发现损毁的情况,尤其在雷雨、暴雪等极端天气情况下,要加设保护设备,做好户外文物的防雷防水工作,还可以安装设置GPS定位報警装置的方式,及时发现损坏、偷盗等异常情况并妥善处置,把握文物保护的主动权。地方管理部门应通过逐级落实、深入村镇的方式,构建监管有力的全新体系,构建扎实的文物保护组织系统,减少文物盗取和破坏等犯罪案件的发生。
(二)拓宽经费渠道,探寻民间资本合作新模式
文物保护经费的来源可以通过引入民间资本的方式进行拓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有效缓解资金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引入IP开发、教学、旅游参观、文化研究等方式,使文物保护成为一项文化产业,让文物“活”起来,将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入社会、带入日常生活,走进大众的内心深处。例如,由故宫博物院开发的“上新了故宫”等IP文创产品,通过将历史文化形象进行开发,发行售卖书签、胶带、扇子等文创产品,让文物走入千家万户,更接地气。
(三)高科技手段的引入,保障监管的全面性
高科技的引入能够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高效,使政策落实更加精准。科技的发展为文物保护的全面落实提供了可能,将技防与人防结合起来,形成实时监管,为文物保护的应急反应和公安联动提供便捷。比如引入GPS定位系统,可以在日常巡视中对人员进行定位,保障全面排查,通过在重点文物所在地安装监控设备和自动报警装置,实现二十四小时全面管控,对打击偷盗犯罪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将文物检测区域的信息和动态及时传回平台,实现夜间监管模式,对暴雨、雷电、积雪等恶劣天气下的文物保护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安全风险,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加强宣传,提升公众的参与度
文物不是孤立存在或高高在上的,而是应当和所在地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打击文物犯罪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升群众参与度的方式,来提升文物保护的效果。保护文物安全不僅仅是文物部门和执法部门的职责,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毕竟政府的视角是有限的,而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加强群众参与,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新局面,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鼓励群众参与监督,能够提升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督促其减少破坏文物的行为,为文物保护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可以设置标识、警示牌等对附近村民和游客进行提醒,引导其文明观赏。另外,通过发展文物保护志愿者、吸引群众参与的方式,还可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使各项保护政策的落实具备人力保障。同时,可以开拓举报的途径,从民间搜集涉及文物犯罪和非法持有的线索,从而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遏制。
(五)文物执法和保护队伍的建设
文物保护执法队伍的建设,需要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明确职责,由专门的部门和专人来负责文物执法、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打击并追责,以提升基层的保护能力。为了吸引专业人才投身文物保护,应该给予地方文物保护机构一定的人事自主权,加强福利待遇保障和政策倾斜,可以从文物所在地吸纳优秀人才到保护组织中,也可以通过加强已有人员教育培训来提升其专业能力,加强各区域相关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培养基层人员主人翁观念,使其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形成一支稳定、业务能力强的执法队伍和保护队伍,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三、结语
基层文物保护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环节,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还存在着种种困境。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文物保护工作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引入高科技技术、加强宣传、加强公众参与度等方式,为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瑞林.试谈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13(s1).
[2]王洪海.谈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5).
[3]张东燕.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4(8).
[4]贾国民.浅谈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7).
作者单位: 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