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新时期电子音乐的蜕变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新时期对电子音乐蜕变与发展的探讨研究,首先要明确电子音乐的概念与起源及电子音乐设备的出现与应用,再以此为基础对电子音乐的发展趋势展开分析。现如今年轻人聚集在网络平台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听众对电子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电子音乐以快速的适应性不断寻求发展。文章全面阐述分析新时期电子音乐的蜕变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时期;电子音乐;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结构的逐渐完善,电子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形式的关键构成,实现了极大的进步。就现代电子音乐的创作理论与思路来讲,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极强,这也是其能获取重大突破并向新高度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只有对新时期电子音乐的蜕變与发展展开深入研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电子音乐的健康发展。
  一、电子音乐的概念与起源
  电子音乐是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和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电子音乐的概念主要包括:第一,主要以电子技术为支撑所表现出的音乐形式;第二,伴随我国大众文化的兴起,电子音乐形式出现;第三,很多音乐爱好者以个人意愿为出发点的音乐表现形式[1]。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早期电子音乐,法国和德国成为欧洲电子音乐发展中心,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国家受到电子音乐的影响,为早期电子音乐打开了基本格局。电子音乐结构的数理逻辑严谨,注重感性表达。随着电子技术与作曲艺术不断融合发展,音乐作品的音响感知逐渐提升,主要以声音为核心,完善音乐审美理念。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侧重声音的音色和力度,促进电子音乐的全面发展。
  第一,磁带音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通过对磁带录音技术的模拟,完成电子音乐的制作。磁带音乐持续时间比较长,几乎贯穿整个电子音乐发展历史,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出现,磁带音乐逐渐退出电子音乐的舞台[2]。
  第二,计算机音乐。计算机音乐主要是结合计算机技术,对音乐的程序语言进行组织和处理,并且创作出生动的音乐。计算机音乐的主要核心是软音源,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有效提升了音质,而且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硬音源。在音乐的创作中应用各种各样的软音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音乐素材。
  二、电子音乐设备的出现与应用
  (一)录音设备
  录音设备的发明使电子音乐有了跳跃式的发展。1927年,美国发明家欧尼尔在橡胶表面涂布一层磁性物质,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然而在商业上却失败了。两年后,汉门为制造电子乐器,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继续制造汉门式电风琴,基于特雷门琴的原理,并伴随早期回响装置等其他发明。汉门与欧尼尔继续合作开发其他电子乐器,例如诺瓦合音琴,由汉门的公司于1939至1942年间制造[3]。
  (二)音序器与鼓机
  音序器大约在20世纪中期开始被使用,富田勋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专辑成为后来的范例。1978年,黄色魔法管弦乐团开始以电脑为基础,连接一部合成器来制作流行音乐,实现了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Roland MC-8微处理器音序器的早期应用。鼓机又称节奏机,也是20世纪50年代晚期开始被使用,一个稍后出现的例子是喜多嶋修的前卫摇滚专辑《曼荼罗》,使用了一个节奏机伴随着电子鼓以及一部合成器。1980年,乐兰公司推出了乐兰TR-808鼓机,是最早、最受欢迎的可编程鼓机。1980年黄色魔法管弦乐团开始使用,而由于1982年马文·盖伊的作品《性感疗伤》及阿非利加·班巴塔作品《行星摇滚》的发行,该机后来被广泛使用。在后来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的底特律铁克诺风潮中,TR-808成为基本工具,其也是德里克·梅及胡安·阿特金斯的首选鼓机[4]。
  (三)MIDI诞生
  1980年,一群音乐家与音乐商人会面以推动一种新的界面标准出现,新乐器得以与其他乐器及电脑沟通控制指令。这个标准称为乐器数位界面,是几家领导厂商如时序电路、奥伯海姆、乐兰、山叶等合作的成果,后来的参与者还包括扩乐格及河合。1981年,时序电路的戴夫·史密斯向音频工程学会提交一篇论文。接着在1983年8月,MIDI标准1.0版定案。MIDI技术允许单一敲击键、旋钮动作、踏板动作或从微电脑下达指令,由远端工作室启动所有装置并且同步化,使每样装置都依照作曲家预先设定好的条件运作。
  三、计算机音乐逐渐成为时尚
  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迅猛发展,微型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计算机普及并不断发展,各种电子软件通过强大的中央处理器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各种软硬件,同时依靠因特网的迅速传播和普及。目前,在音乐领域中,计算机音乐迅速普及发展,在音乐制作和创作中,充分结合计算机技术,并且还包括音乐获取的手段以及各个参数的制定,人们进入数字音乐时代。
  作曲家把噪声、音响以及色彩等引入电子音乐作品当中,从不同层次对音乐进行调整和完善,全面掌控作品的结构力度。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改变音色的声音参数,通过循环技术对声音各方面的效果进行调试,有助于作曲家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里塞1969年所作的《突变》是计算机合成的第一部曲子,主要利用泛音节奏的移动,使音色解体成型。中国作家张小付的作品《吟》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电子音乐,是结合中国民族乐器和电子音乐创作出来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融入笛子、箫和埙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描述笛子的音色,施加大量长尾混响器的处理,从而提高声音中的频段。因此,曲子的声音才能够显得空洞和大气,如果融合电子音乐部分的低声部线条,就能够实现真正乐器的价值作用。作曲家主要通过 PitchBend/Shift 效果器处理音调和音域,使得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还利用 Time Stretch 插件效果器,调整声音素材拉伸时间,以此证明,只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才能够实现整个作品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首作品充分结合数字化的声音处理方式,展现电子音乐的奇妙色彩,并为观众带来真实空间以及完全不同的虚拟效果体验。   四、电子音乐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共享程度不断加深,人们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电子音乐人才为了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音乐素养。我国电子音乐要发展,首先要从教育开始,不断加强对电子音乐教学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电子音乐未来的教育提供廣阔的空间。
  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必须得到国家的广泛支持,尤其是教育的设备和环境的完善,除了提升专业素养,实际的操作和训练也是加强学习的最好途径。电脑、数码设备和电子录音设备必不可少,而这些都需要国家给予大量的物力支持,提供相应的配套教学设备。虽然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已经建立了音乐实验室,但是硬件缺乏,难以跟上当前电子音乐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在科技进步的时代,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适应时代对电子音乐的需求。
  另外,必须加大电子音乐科研投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子音乐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网络环境给科研实验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依靠网络,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科研基础,不断发展和创新电子音乐,结合其他专业,形成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让电子音乐的发展更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希望广大电子音乐爱好者适应时代、以大众化为基础,创作出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可听性的电子音乐作品。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音乐领域。近几年来,计算机音乐技术不能全面取代电子音乐。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电子音乐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丰富了电子音乐的音色及素材。与此同时,对数字化处理技术的创新,能够改变世界万物的各种声音,不断扩大电子音乐的声音空间,为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音乐创作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一帆.电子音乐创作中多元化声音塑造方式分析[J].戏剧之家,2020(10):57.
  [2]赵晶晶,张晓娜.基于改进傅里叶变换的电子音乐信号降噪算法[J].现代电子技术,2020(7):43-47.
  [3]马秀明,王倩.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和研究[J].大众文艺,2020(6):133-134.
  [4]张云中,张原铭.语义本体驱动的社会化标注系统关联数据创建与发布框架[J].情报杂志,2020(5):168.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3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