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全育人理念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过程性考核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给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应与时俱进,注重过程性考核。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过程性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确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过程性评价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环节的思政课,如何通过合理的考核方式来客观衡量学生学习成效,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显得尤为关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该课程的考核应该是具体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应将学生在课堂中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都纳入考核范畴,既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1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现状
  考核成绩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我国高校思政课考核的顽疾。近几年,很多高校对思政课的考核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在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的学校将期末闭卷考试改成了开卷考试或撰写结课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的试题大多为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表面上看较为灵活地考核学生是否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实际上弊端很多。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只是粗暴简单地抄袭教学内容,缺少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反映个人思考能力和真实素质。结课论文则往往只要求与平时的教学内容相关即可,大一新生尚未接受论文的写作训练,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各种抄袭屡见不鲜。此外,这两种考核方式由于过于开放,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很难将学生成绩予以合理区分档次,且学生感觉考核内容与教材的关联度不高,课本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给学生留下思政课考试很简单,好应付的印象,放松了日常的课堂学习,对日后其他几门思政课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传统的闭卷统一考试尽管有种种不足,但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某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迫使学生必须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不仅不能盲目取消,而且根据2018年4月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思政课的考核还要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同时要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在以结果性评价(即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重视过程性评价,从而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德性的考查并驾齐驱,检验学生是否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过程性考核中的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部对思政课过程性考核的日益重视,青岛农业大学在2019年上半年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占比由原来的70%降到60%,平时成绩(即过程性评价)的占比由30%增加到40%;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除了以往的课上发言互动、课下作业外,增加了线上综合表现。线上综合表现为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微助教等app上对学生进行的测评,既有理论知识测评,也有通过主题讨论形式进行的价值观评价。虽只是简单探索,但效果显著,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的情况大为减少,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忙碌”起来,真正做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身心合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问题。
  2.1过程性考核的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我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考核的主体仅限于任课教师,过于单一,难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基础课”教研室的教师要对全校的大一新生开设此课,教师每学期一般要带数个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且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任课教师仅能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囿于时间、精力所限,任课教师不可能在课堂外与所有学生进行面对面接触,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表现缺乏了解,故难以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2.2过程性考核时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
  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具体包括哪些更为合理,分别应在教学的哪个具体阶段展开,每种方式在最终成绩中占比多少更为合适,这些都还在摸索中。学生在各种考核中的不同表现也尚未制定出明确而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考核标准的模糊容易使考核成绩区分度不大,最终使过程性考核流于形式。
  2.3过程性考核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过程性考核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用心布置各种课上课下任务,如精心挑选一批热点话题,学生分组后就某个话题搜索资料,制作ppt或拍摄微视频上台讲授和展示,或者就一些时事新闻、社会争议问题让学生进行主题汇报、主题讨论等,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考核。这一系列的活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加大,牵扯教师很多精力,也影响了教师在其他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3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性考核体系的具体路径
  3.1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除原有的任课教师外,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辅导员或班主任纳入到教育评价主体中,真正实现“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由于工作原因,与学生有大量的接触互动,清楚了解班上每一位同学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行为表现,并经常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将他们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主体非常合适。辅导员(班主任)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平时操行,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践行情况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否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和党的领导;二是否团结友爱同学,与大多数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三是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遵守道德规范;四是否服从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认真完成辅导员(班主任)交办的工作。在过程性考核的探索中,有的高校还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中,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学生之间很容易达成妥协,使学生自评和互评流于形式,故学生不宜作为评价主体。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这两种评价主体中,应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辅导员(班主任)评价则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评价的有利补充,所占比例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权威。   3.2确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
  在过程性考核中,如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听取一线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反馈,并进行科学论证,然后选取合适的考核方法,在最终成绩中赋予其合理的比例。每种考核方式也尽量制定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覆盖到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实现“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我校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因教育部要求思政课的考核要以闭卷统一考试为主,因此过程性评价在最终成绩中的占比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闭卷考试占比,仍保持在40%,与此前的改革相一致。过程性评价成绩即平时成绩分为两大子系统,一个子系统为考勤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另一个子系统为平日表现成绩,占平时成绩的80%。其中辅导员(班主任)评价占平时成绩的20%,剩下的6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任课教师分别对学生的课上表现和课下表现进行评价,各占平时成绩的40%和20%。课上表现分为三部分:课堂互动发言、三次知识检测(分别针对教材的三大部分——思想、道德和法律,每讲完一部分就采取线上考核的方式,可规避学生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和一次主题汇报(采用分组合作,汇报形式为ppt讲演或自拍微视频展播)。课堂互动发言、三次知识检测、主题汇报在平时成绩中的占比分别为:5%、20%、15%。课下表现为学生在移动教学平台上完成作业情况的考核,分为两次主题讨论和一次电影观后感的撰写,各占10%的比例。以上各种考核方式的考核标准为:
  3.3利用新媒体技术,减轻任课教师工作负担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课堂上各种移动教学平台和网络终端的应用成为一大趋势。任课教师可充分运用超星学习通、微助教等移动教学平台,将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的考核有机结合,实现“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对新媒体技术有非常好的理解、掌握和互动能力。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很明显的思政课而言,线上考核可以增加考核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容易吸引学生投入其中进行学习。最重要的是线上考核具有线下考核所不可比擬的功能和优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快速方便算出学生的考核成绩,有效减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负担。
  思政课的考核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应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思想、能力与行为四个方面,采取课堂学习、在线学习、平时考勤、期末考试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进行全程考核。同时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遵循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通过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双重教学目的,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理念。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青岛农业大学2019年教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考核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课题号:XJY2019055)成果;青岛农业大学2019年宣传部思政政治教育课题“基于过程性评价的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探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凯.高校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7):144-145.
  [2] 马丛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创新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06):139-142.
  [3] 冯光.思政课多元考核体系改革的探索——以嘉兴学院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7,29(03):135-139.
  [4] 田建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考核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9):5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8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