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今朝丽人今朝韵,何须裹足迎众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甜甜

  摘 要:《丽人行》是依据杜甫同名诗改编的舞蹈作品,该作品编创方式的创新性、呈现结果的独特性,使其一经推出便饱受争议。编导以汉唐古典舞为创作元素,运用现代化的创编手法将古今风格融会贯通,再结合一丝不苟的服饰妆容烘托舞蹈整体情境,给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虽然该作品存在争议,却是现今舞蹈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典之作,也是舞蹈编导对于传统故事当代呈现的一次大胆创新,它的出现给予编导全新视角架构中国舞蹈,推动了中国舞蹈发展的齿轮。
  关键词:《丽人行》;舞蹈赏析;创作手法
  作品《丽人行》选自舞剧《杜甫》,由青年舞蹈编导韩真、周莉亚、李超共同编创而成,意在借助舞蹈的肢体表现诗圣杜甫的坎坷一生,又借杜甫的视角展现唐朝的社会万象。《丽人行》编导依据杜甫同名诗创作而成,通过对唐朝游春仕女的形态刻画,暗喻贵族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在创作手法上,编导在以往古典舞编创方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编创手法运用作品中,使得作品一经推出便饱受争议,但又不可否认,其呈现效果看确为一部精彩的作品。
  一、动作选材——唐风气韵的古典元素
  在作品《丽人行》创作素材的选取上,编导巧妙地运用了汉唐古典舞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再现唐朝的气韵。孙颖教授汲取中国舞蹈史上发展最为兴盛的汉唐两代的乐舞文化,多年来对古代石砖壁画、文史记载等潜心钻研从而创建学派,以最具唐韵的舞蹈风格展现唐朝丽人的身姿,可见编导动作选材之精准。
  编导在舞蹈动作的选取上秉承了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为表现出女性娇柔的姿态,加入大量拧腰、松跨、折腰的动作,将丽人“肌理细腻骨肉匀”的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展现唐朝丽人雍容妩媚的气质,编导运用博袖遮面凸显丽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之态,以侧腰、转头或双臂展开半下腰显现悠闲、慵懒之态,以“回眸一笑百媚生”、醉卧对镜修容妆尽显妩媚、雍容之态。而这些动作,无外乎是从汉唐古典舞的气韵出发,由内而外散发出唐朝女性的魅力。编导依据诗词中对于丽人的描写,选取恰当的动作对其形象进行填充,使舞蹈中的丽人极具唐代仕女的风韵气质,形象丰满,使观者梦回唐朝。
  二、编创手法——古今风格的融会贯通
  (一)“行”神兼备
  编导在创作中,只将《丽人行》这首诗作为视觉美感的标识。在编创手法上大胆创新,摒弃传统舞蹈的叙事结构,以全新的架构方式,展现唐朝仕女的生活。
  《丽人行》以“行”为动机,贯穿舞蹈的始终,观众于“行”中见丽人之尊贵、慵懒、娇柔。舞蹈开始,身穿长袍的丽人“行”至舞台后区,回眸一笑,使观众对唐朝丽人建立雍容妩媚的初步形象,将观众快速拉入舞蹈所勾画的意境,而后舞台后区的丽人似被唤醒,拉开了舞蹈的序幕。
  丽人初醒后的“行”是沉稳、缓慢的,配合两手相叠,架至胸前的行礼动作,体现宫廷女子的克制之美,显现出气定神闲的贵族风韵和气质。
  脱下外袍的“行”,似展现宫殿外丽人的踏春之“行”。沉重的外袍褪去后,丽人有了片刻自由,身姿更为轻盈。表演者整体重心偏后,上身后靠,尽显贵族慵懒之态,身体如风摆柳,整体以顺势 “甩”的形态,大步向前行进,将唐韵的豪放洒脱大气之态凸显出来,再配合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次段落达到整部作品的高潮。
  舞蹈最终的“行”又同初醒后 “行”,与作品开端相呼应,丽人迈着沉稳缓慢的步子回归宫廷,回归历史。
  由此可见,《丽人行》虽然没有以诗中的故事结构展开,但通过对丽人“行”的不同刻画,将唐朝丽人的姿态和神韵描绘出来,并清晰地展现了作品的结构,使作品的架構方式摆脱了俗套,但并不晦涩难懂,既然舞蹈表达“长于抒情、拙与叙事”,那我们也不必一味补拙,借用合理的形式将 “长”发挥至极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刚柔并济
  编导在动作节奏、连接的设计中,采用刚柔并济的方式,使动作形成强弱对比,这与多数古典舞中以顺势力量连接动作、突出动作的连惯性有所区别。
  《丽人行》中的刚体现在舞蹈动作中的顿点部分,借助演员的控制力,使力瞬间聚集,形成定格造型。似是沉睡千年的诗中人物突然醒来,动作还带着“僵硬”感,又似提线木偶,暗喻封建社会女人身份低微,被社会、权力操控的悲惨命运。舞蹈《丽人行》的柔,表现为动作舒缓连续的运动,以此凸显丽人的柔情似水、婀娜多姿。
  刚柔两种风格的突然转换,使观者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强烈的视觉反差缓解观者的审美疲劳,营造出新鲜感。编导选取合适的时间点进行刚柔的转化,例如缓慢仰头时突然低头、身体向下时突然直立,如此变换,使其“刚”的不突兀甚至恰到好处,与柔完美相容。这种动作风格的融合是值得考究与发展的一种编创方式。
  (三)活用对比
  编导在《丽人行》中另一个别出心裁的编创手法是通过对比的灵活使用,增强整部作品画面的层次感。对比的使用主要体现在领舞与独舞演员的动作空间对比、立体空间的高低对比、动作顺序的先后对比三个方面。
  第一,领舞与独舞演员的动作空间对比。为突出焦点、集中刻画人物,编导往往会在统一时间段内区分领舞和独舞演员,在不同空间进行不同动作的对比。例如在主舞演员做美人卧地梳妆的动作时,群舞演员缓慢向舞台后区走去。通过对演员的集中塑造,使观者产生直接的感悟,借此以个体影射群体,画面整洁,表述清晰。
  第二,立体空间的高低对比。为使舞蹈的画面感更加丰富,编导会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动作属性进行空间对比。例如在舞蹈开始阶段两横排,演员做执袖动作,进行一拍一变的高低对比,便是对此种对比的体现。虽然动作简洁,但整体错落有致,画面干净,具有造型感。
  第三,动作顺序的先后对比。为了烘托舞蹈的情感、突出主题动作,编导会在同一空间,对同类动作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对比。《丽人行》中,高潮阶段的主题动作便是如此,通过重复动作、集聚情感,实现情感的爆发,又不会造成画面的单一性。   这些对比形成的舞蹈画面,简洁而不简单。变化中富有章法,丰富而不杂乱。以此显现出编导对时空力的准确把握,是作品艺术价值的全面体现。
  三、情节辅助——服饰妆容的情境烘托
  《丽人行》的服装是设计师阳东林依据大量历史资料、古画泥俑,结合作品内容,经过意象化处理设计而成。其服装造型不同于影视剧中色彩艳丽的华服,而是选用了较为素雅的颜色,纸张般质地的面料,与舞剧中其他的角色形象形成对比。正是这种简单却精致的服装,凸显出唐代丽人雅而不俗。
  《丽人行》的服装由两件组成,外着长袍,内着罗裙。其妆容为唐妆,整体造型十分精致。编导在创作时,为了整体效果的呈现,让演员穿着舞台服装排练。在动作的编排中,充分利用服饰妆容,起到情境烘托的作用,用以辅助情节。
  舞蹈开场丽人向后行进,长袍于丽人身后展开,犹如一条长路,既似丽人沿长路走入历史,走进诗词,又展现了唐代仕女的雍容富贵,奠定了这部作品的表现基调。之后丽人自转,长袍将其身体裹住,暗喻封建王权对其控制。长袍脱下,踏春之行开始,丽人将褪去的长袍拉至舞台后区,如空中的云彩,给观者一种“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视觉享受。
  精致的唐妆精确地界定人物身份、时代背景。编导通过“回眸一笑”带领观者进入《丽人行》,使观者领略丽人之妩媚,通过“回眸一笑”与观者告别,将丽人带回历史中。
  由此可见,《丽人行》中的服饰妆容不仅起到装饰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还能辅助编导创作,推动情节发展。编导将服饰妆容融入作品之中,丰富了作品的呈现,是《丽人行》舞蹈的成功所在。
  《丽人行》是编导对于传统故事于当代呈现的一次大胆创新。而这次创新,无论主体动作的选材、编创手法的选取还是服饰妆容的应用都经由编导潜心思索而来,其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编创手法融合,打破了人们先前对于古典舞的认知,营造了“新古典”潮流,虽然存在争议,但也正是这种争议,推动艺术发展,引发舞蹈工作者的思考,给予编导全新视角构架中国舞蹈。编导周莉亚就《丽人行》的创作谈道:“对于年轻人来说,你不走这一步谁走这一步。”在新时代,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引领时代发展的作品是舞蹈编导的职责所在。我们若拘泥于所谓的传统纯正,故步自封,何来发展?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推动舞蹈的发展。正如今日的《丽人行》,今朝丽人今朝韵,何须裹足迎众倾。我认为作品的创作无需刻意迎合主流审美,只要是精彩的作品,一定會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迎来对其青睐有加的观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0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