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的译配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海燕 王博

  随着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外市场欢迎,中国电视剧从内容选材到拍摄制作都日益与国际接轨,其出海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体现在题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受众面从狭小渐向宽广掘进,无数平台逐渐从小众的卫星频道进入海外主流频道黄金时段。据统计,近五年我国影视剧外译传播趋势表现为:第一,中国影视剧出口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我国共储备了1600多部、6万多个小时、将近40个语种的优秀中国译制作品,实现了在全球150多个国家的播出。第二,中国出口影视剧占比较高,涉及题材类型涵盖了农业、儿童、科技、教育、医疗、体育等多个专业领域。中国影视节目全球销售网络已覆盖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非洲和阿拉伯地区成为中国影视节目新兴市场,中国动画片在非洲、拉美、阿拉伯地区开始有所突破。但与中国影视剧精进的制作水平相比,影视剧外译传播的语言翻译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视剧外译发行效果和效率。
  一、影响中国影视剧海外发行效果的译配障碍
  (一)翻译引起的文化折扣为海外市场设限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至2017年,中国出口电视剧主要面向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缘文化相似或相近的国家,出口至欧洲、美洲的一些电视剧数量却时常有波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所导致的文化折扣,这也成为国产剧大范围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主要制约。
  (二)配音质量影响传播效果
  配音是传递影视剧文化内涵和人物情感的重要桥梁,也是减少文化折扣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影视剧外译传播过程中,对于不同语种的配音员配给不够灵活,导致在海外各地播出时,作品配音与当地人发音违和,根本无法使外国人获得共鸣,进而影响其理解中国文化。例如,美国蒙特雷翻译学院专家施晓菁认为,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陕北老农民配音选用纯美音、纯英音、伦敦土话等显然不合适。因此,对于不同市场、不同听众,应灵活采用本土化特色的配音,而未必一定采用纯正英语或美语口音。
  (三)字幕翻译等综合质量有待提高
  影视剧的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不一样,它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传统翻译理论推崇的“信、达、雅”,还要进行高度的提炼,做到深入浅出,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共鸣。部分影视剧翻译没有基于影视剧翻译需要表达清楚、不追求面面俱到的视听特点,导致翻译过于冗长,往往某一句话的翻译字幕还没播完,画面就已经进入下一内容,字幕和画面不同步,引起受众观看体验较差。此外,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俗语、歇后语、成语、双关语、典故、人物称谓等等,生硬的直译造成外国观众的理解障碍。因此,在吃透两种文本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灵活翻译是提高字幕外译质量的关键。
  除翻译问题外,部分对外传播影视节目在台词编剧方面也存在原始性问题,用词高深、大量引经据典加大了文化理解障碍,重视外译但没有深耕产品定位以及海外运营,无法使国外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对开拓海外市场也带来了诸多阻碍。
  二、加强影视剧外译传播的译配策略
  (一)中译外要注意译出语的文化普适性
  为了减少文化折扣,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普适于大多数文化背景的翻译方法。例如,“哎呀”“天啊”“我的妈呀”这类话语翻译成外文时则需多加考虑。如果将“天啊”翻译成“Jesus Christ”,这显然不是一个具有文化普适性的译法。尽管西方国家有很多骂人、诅咒人的话语都与宗教有关,但中文并没有这个内涵意思,应该选用更倾向于与宗教无关的单纯语气词。所以,这一语气词在部分地区可译成“Jesus Christ”,在更多地方应翻译成“Oh Gosh”。影视剧外译过程中,应做好中外价值观的平衡与结合,用国外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与口吻讲好中国故事。
  (二)探索译配技术服务新模式
  除提高译者和配音者自身技能和创造力外,各影视公司也应致力于为海外观众提供本土化译配服务创新模式。例如与当地的翻译、配音机构搭建交流平台,产出符合当地语言和发音习惯的译制剧。例如,喀尔喀蒙古语影视译制和推广项目已实施五期,在当地获得良好反响,并成功将27部1236集中国优秀电视剧译制成喀尔喀蒙古语,总时长约55620分钟、927小时。又如,为了达到优质的译配效果,电视剧《在远方》出品方佳平影业一开始就明确将韩国作为重要市场。在该剧拍摄期间,佳平影业便邀请播放平台韩国CJ希杰娱乐传媒集团相关人员来剧组探班,随后将剧集片花翻译成韩文版发给对方。并且,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佳平影业同步完成了韩语字幕。从执行到落地的过程中,佳平影业与播放平台保持及时且有效的沟通交流,高效规避了译配过程中表达错误、文化缺失等多方面问题,更贴切地展现了中国电视剧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海外台网与国内联动播出,获得海外观众的广泛好评。不久后,该剧还将在希腊、巴西等国家,以及北美、中东等地区陆续播出,预计覆盖20亿观众。
  (三)从语言文化细分海外发行市场
  近年来,《欢乐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春晚》等涵盖电视剧、纪录片的优质产品掀起了中国影视剧海外热播的新高潮。影视行业应抓住宝贵的历史机遇优化升级影视产品“走出去”战略。在统筹出口影视剧作品类型的基础上,应在投放国际市场时将不同作品细化,明确目标定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理解力、兴趣点必有差异,如不能明确定位目标,根据目标受众选择相应的传播内容和策略,译制作品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欧美国家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欧美观众比较喜欢中国的功夫题材作品;以“忠君爱国”为主题的古装剧对于非洲觀众来说很难理解,因为非洲与我国的文化历史有很大差异。但由于非洲国家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非洲当代人的恋爱、生活、奋斗、家庭,跟中国人相似性很大,所以表现当代中国年轻人生活、工作、家庭的影视作品在非洲很受欢迎。   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传播应进行长期的系统规划,并根据当地局势和受众喜好做适时调整。在剧目甄选上,可考虑购买近年来国际上反响较强烈、制作水准较高的影视剧,如《无问东西》《琅琊榜》等。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电视、网络、移动媒体等不同渠道受众的年龄层次、兴趣爱好、观影收视习惯等做细化分析,选择最佳传播方式做精细传播。例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英文版)在韩国播放期间,采用经济知识竞赛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实效。
  此外,还要聚焦热点事件,明确定位译制对象群体,丰富传播渠道,助力文化知识传播。近日,《土波兔宝贝战“疫”》系列动画,在多个国家播出,助力全球少年儿童共同抗疫。该系列动画通过趣味化和通俗易懂的翻译风格,在小朋友这一目标群体中,生动形象地科普了新冠肺炎、科学抗疫的相关知识,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广受家长和老师们的好评。出品方未蓝公司已和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俄罗斯(包括中亚地区俄语国)九个国家基本达成了播出的意向,节目将译制为英、西班牙、马来、印尼、日、韩等多种语言,在上述国家播出。
  (四)加强译制标准化建设和市场准入管理
  衡量影视剧翻译质量,要牢牢坚守两个基本衡量标准。第一,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比如电视剧《医者仁心》中有许多医学术语,如果错译必然会严重影响对象国观众对该影片的整体理解。第二,严谨的配音效果,要做到声音符合人物形象,配音者的表情和情感都要到位,禁止像念稿一样配音,不能采取照搬原声的死方法。这些标准给予了译配机构和个人努力的方向: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翻译语言能力,其次要认识到影视翻译是多模态文本,应重视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及翻译语境,灵活处理文本、语境、文化转换的关系。
  首先,在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面,为从源头上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可以直接与当地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合作,在片子的策划、拍摄阶段直接用对象国语言进行文本创作。由于外国团队拍摄脚本基本不会引经据典,且用词简短、口语化,不模棱两可且画面感极强,这有助于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剧情。若想使影视作品深入海外市场,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将成为得力的助推器。其次,可以在海外建设影视作品体验馆。把富有中国特色的胡同、弄堂做成展馆,并在馆中摆上相应的书籍、影视作品等等,能够让国外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作品与文化。最后,要做好海外IP化的运营。要想使影视作品融入当地,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与产品主创团队、主创机构积极协商,分享海外经验,共同做运营,重新设计故事情节,重新定位产品。
  此外,近年來影视译制发展势头迅猛,许多字幕组、翻译组的粉丝翻译等业余翻译冲击着翻译市场,导致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对此,有必要通过强化审核流程来加强作品的市场准入管理。首先要组建多语种、多领域翻译人才资源包括及国内外各翻译高校、中央机关、部委、中央电视台、大使馆等中外籍翻译专家来把控质量审核,多部门协调和推进管理。其次,要制定严谨的评审流程,首先需要匹配评审人员、评审台本、字幕和配音。评审范围应包括影视剧的类型、主题,错译、误译和漏译问题,以及术语是否前后一致、翻译风格是否前后一致、配音的口型贴合度、发音标准度、情绪带入度、声音贴合度等方面。最后,要为整体项目海外发行效果做评估和终审。(作者供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070.htm